太陽病這兩個類型比較起來說比較好,所以我們把這兩課的問題收集起來一起給大家交流一下。剛學的這幾條都很好理解,你們之所以覺得還是不好理解,僅僅因為你是小白,沒有基礎。我可以負責任的說,幾乎所有人零基礎接觸傷寒論都像你們一樣,包括哪些大師們,你可以看看名老中醫成長之路就知道了。同時也給我們以信心,畢竟名老中醫剛開始也是跟咱們一樣嘛。當然,要成為名中醫很難,那需要巨大的興趣、巨大的毅力和持續的努力還有一些機緣。不過我們要是想達到入門級的水平,那還是可以的。我們這個課的目的正是這樣,我們就是要用最樸素的風格讓你比較容易的入門。你只要堅持學完這個系列課程,基本就可以了,所以有不懂的地方一定要及時提問。至於入門以後的造化,就看你的了。

太陽病可以分為兩個類型,也是隻有這兩個類型,太陽中風和太陽傷寒,不少注家把溫病也認為是太陽病,那是錯的。他們的根據就是後邊第六節,第六節是這麼寫的: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現在我們可以十分確定的告訴大家,溫病不是太陽病,而且溫病是陽明病。那麼,是這句話錯了嗎,不是。這是仲景這本書的文法,也是特點,也可以說是他的苦心。它是要提醒你,要讓你辯證,這個病很像太陽病,但是它不是太陽病,因為它不惡寒。他其實是告訴你,辯證要仔細,要謹慎周密,不要看到大致相似的證狀就輕易下結論。傷寒論這樣的地方很多,你一定要明白仲景的苦心,要聯繫的看。要是隻看一句話,斷章取義,那就錯了,臨牀上可能就要出大問題。不止是太陽病,其他幾經也會這樣出現,甚至傷寒、中風,也這麼出現。出現了這樣的地方,就是要讓你注意的,同時辯證的方法也給你指出來了。

你看第2條和第3條前面都掛個太陽病,這個掛就是正說的,意思就是有太陽病的提綱證,不需要再寫出來了。

所以我們讀傷寒論要用腦子,傷寒論用詞非常簡略,但每個字都有用,而且經常是以前說過的,後面就更簡略了。經常有的條文,它和前後條文,甚至以前的條文都有承接關係,你要認為是一個獨立的條文,就不好正確理解了。所以讀傷寒論,要玩味,每讀一遍,感覺都不一樣。

太陽病就中風和傷寒這兩個類型,中風就是桂枝湯系列,傷寒就是麻黃湯系列,你只要辨出中風和傷寒,治法就呼之而出。所以中醫是簡單,樸素的,因為她是幾千年臨牀經驗得來的。起初一定有高人,這是我個人估計,不然怎麼能在幾千年前就達到這麼一個高度。但具體不好說,否則就讓人感覺玄了。

所以我們要辯證準確中風和傷寒,就要清楚它們的相同點和區別點。

相同點有幾個。一是它們都是太陽病,提綱證相同,發病機理相同,都是由於正邪交爭於體表,身體因勢利導,要通過發汗的方法把病邪排出去,而又不能排出去形成的。二是它們的病邪沒有什麼不同,沒有一個叫風的病邪,也沒有一個叫寒的病邪。同一個病邪擊中不同的人,可能有的是中風,有的是傷寒;同一個病邪不同時期擊中同一個人,可能這次是中風,下次就是傷寒;不同病邪同時擊中幾個人,或不同時期的一個人,可能都是得中風,或都是得的傷寒。古人把它們叫做風邪或寒邪,是由歷史侷限性的,我們現在要清楚這個,你只要把中風、傷寒僅僅認為是太陽病的類型就行了。三是解決辦法都是要發汗,但是發汗方法不一樣。四是中風和傷寒常互言、合言,說傷寒其實也包括中風,比如下面我們即將講到的第4第5條就是:傷寒一日,太陽受之,...,這裡的傷寒就也包括中風。

不同點有這麼幾個,一是中風有汗,自汗出,而傷寒無汗,一點汗都沒有。那要是有一點汗呢,那就不是傷寒了。這個區別非常嚴格。而且以後我們會學到,即使傷寒證,第一次麻黃湯發汗後,如果病沒解,就不能再發汗了,就得解肌了。用錯了就要出問題。二是中風位置比較深,在肌肉層次,傷寒位置淺,在皮膚表層。所以中風的治療叫解肌,傷寒的治療叫發汗,雖然解肌也要出汗,但它的汗出的緩,出的少。三是中風證一開始就會發熱,而傷寒證則有時一開始就發熱,有時一段時間後才發熱。四是中風證只是頭項強痛,而且不是特別厲害,而傷寒是不光是頭項強痛,全身都痛,而且特別厲害,因為傷寒是一點汗都不出,脹的厲害。五是傷寒明顯嘔逆,乾嘔的特別厲害,而中風也嘔,但不要緊,這還是由於汗與不汗的原因。六是中風脈浮緩,傷寒脈浮緊,而且是陰陽俱緊,寸關尺俱緊,這也是由於汗與不汗的原因。

綜上,如果我們要最簡單準確的辨別中風和傷寒,就是看他出不出汗。注意是自汗啊,就是喫藥之前就自己出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