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有过 谏使更 怡吾色 柔吾声

谏不入 悦复谏 号泣随 挞无怨

一、出处:

《论语-里仁》: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礼记-内则》:「父母有过,下气怡色,柔声以谏。谏若不入,起敬起孝,说则复谏;不说,与其得罪于乡党州闾,宁孰谏。父母怒、不说,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礼记-曲礼下》:「子之事亲也:三谏而不听,则号泣而随之。」

《礼记-祭义》:「父母有过,谏而不逆。」

二、解说:

这里出现了一句「亲有过」,如前一句「亲憎我」,都是一个非常客观的说法。我们并非生活在童话世界里。

当父母有过错的时候,我们要进谏,但进谏和平时尽孝是一样的,要「怡色柔声」,反复劝谏不听,以「号泣」表心意,但这不是「怨恨」,而是表明忧伤和坚定的态度,不论如何,尽孝是一样的。

当父母看到小孩子犯错的时候,往往说:「真调皮!真淘气!」难道父母不知道孩子有错误吗?即便孩子有错误,父母还是一样爱孩子,不会因为犯错误就从此不爱孩子了。《幼学琼林》里有一句话:「天下无不是之父母,世间最难得者兄弟」。这么换位思考一下,或许我们就可以对「天下无不是之父母」有新的理解了!

对与错,仅仅是一时的行为,不能由此而改变父子基本关系和那份深沉的爱。不能本末倒置。

《论语-子路第十三》:叶公语孔子曰:「吾党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党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这段话很有趣,孔子是个是非不分的人吗?但他为什么说「直在其中」呢?当我们觉得「亲有过」的时候,想想孔子说偷羊这件事吧!

人们通常很在意结果忽略过程,时间一刻不停,所谓「逝者如斯夫」,不能纠结于过去,不能妄想未来,应该把握现在,如礼而行,不断精进,则整个生命历程是美好的。


不要天天在那里老是国学,国学救不了中国,强大不了中国。唯有科学技术才能强大中国,才不受他国欺负。只有科学家才是最伟大的人!不是圣人,也不是国学。时代不同了,不可因循守旧!


做人。受著。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