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有過 諫使更 怡吾色 柔吾聲

諫不入 悅復諫 號泣隨 撻無怨

一、出處:

《論語-里仁》: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禮記-內則》:「父母有過,下氣怡色,柔聲以諫。諫若不入,起敬起孝,說則復諫;不說,與其得罪於鄉黨州閭,寧孰諫。父母怒、不說,而撻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禮記-曲禮下》:「子之事親也:三諫而不聽,則號泣而隨之。」

《禮記-祭義》:「父母有過,諫而不逆。」

二、解說:

這裡出現了一句「親有過」,如前一句「親憎我」,都是一個非常客觀的說法。我們並非生活在童話世界裡。

當父母有過錯的時候,我們要進諫,但進諫和平時盡孝是一樣的,要「怡色柔聲」,反覆勸諫不聽,以「號泣」表心意,但這不是「怨恨」,而是表明憂傷和堅定的態度,不論如何,盡孝是一樣的。

當父母看到小孩子犯錯的時候,往往說:「真調皮!真淘氣!」難道父母不知道孩子有錯誤嗎?即便孩子有錯誤,父母還是一樣愛孩子,不會因為犯錯誤就從此不愛孩子了。《幼學瓊林》裏有一句話:「天下無不是之父母,世間最難得者兄弟」。這麼換位思考一下,或許我們就可以對「天下無不是之父母」有新的理解了!

對與錯,僅僅是一時的行為,不能由此而改變父子基本關係和那份深沉的愛。不能本末倒置。

《論語-子路第十三》:葉公語孔子曰:「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曰:「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

這段話很有趣,孔子是個是非不分的人嗎?但他為什麼說「直在其中」呢?當我們覺得「親有過」的時候,想想孔子說偷羊這件事吧!

人們通常很在意結果忽略過程,時間一刻不停,所謂「逝者如斯夫」,不能糾結於過去,不能妄想未來,應該把握現在,如禮而行,不斷精進,則整個生命歷程是美好的。


不要天天在那裡老是國學,國學救不了中國,強大不了中國。唯有科學技術才能強大中國,纔不受他國欺負。只有科學家纔是最偉大的人!不是聖人,也不是國學。時代不同了,不可因循守舊!


做人。受著。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