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环环有房”的第186篇原创。

这段时间,与女性消费相关的新闻多了起来。这原本是缘于一则天猫发布独立女性消费报告。

数据显示,大城市的女性更独立,在独立指数最高的城市中,上海、北京、广州、深圳、杭州没有悬念地排在前5。与此同时,小镇女青年也在崛起,其中,海南三沙市、湖南苗栗县、广东揭阳市的潜力指数最高。

与“独立”相对应的,是女性经济实力和精神自由的提升。报告称,这两年天猫上女性消费客单价逐年增高,而书籍、旅游产品、无钢圈内衣、平底鞋、鲜花等更关注自身的“悦己”消费,也迎来了爆发性增长。

新闻原本是想说精神需求消费的增长,不料想,被精明的开发商找到了商机,一下子挖出来单身女性买房的梗来。

某售房平台对其平台上房产交易分析后发现,47.9%买家是女性,74.2%的女性买房时没有接受伴侣的资助,其中45.2%接受了父母资助,29%能完全凭一己之力买房。

买房的单身女性表示能够感到更有安全感。随着单身女性成为新买家,中国房地产开发商正在改变策略,

我有一位女同事。详细点描述,是位大龄单身女同事,是位有房有车、事业有成的大龄单身女同事,也就是俗称的剩女。为什么剩下?因为太优秀了,名牌大学理工女,双学士,智商是高的,社交是少的,男朋友嘛,自然是没有的。

我们几乎同一时间到一家房地产服务机构报到,坐位又紧挨着,因此,班上班下说话的机会与频率就多起来。对她的了解,也肯定比其他同事要深入些。那时候她大概二十八九岁左右,还算年轻,也还算漂亮。

三年后,她离开了公司,重新回到甲方。这几年,没换公司,也没换项目,一步步做起到了项目经理。甲方的福利待遇不用多说,工作与生活的优越感因为有乙方的比对,更是非常非常的好。

旧同事们时不时有联系,她的消息也时不时传到我耳中。收入上来了,在一线城市的新城区里卖了大两房的二手房。从出租屋里搬到拥有产权的自己的房子里,感觉完全不同了。

只是这恋爱婚姻问题,却随着自身条件的水涨船高,一步步把自己逼到了死局上。没错,至今单身。早些年还听说有朋友给介绍过,谈着,这几年干脆关闭了心扉,原因无他:宁缺毋滥。

上周某日,正上着班儿。微信电脑版聊天窗口里弹出一消息。是一段文字。大意是:代女性朋友征婚,1982年生人,身高166厘米,体重48公斤,前某主流媒体记者,作家,诗人,百万粉丝自媒体创始人,有一线城市CBD大三房一套。要求,对方年龄在36—45岁之间,未婚,身高170厘米以上,须在一线城市中心城区拥有100平米以上产权房一套,无不良嗜好,云云。

这位是我未曾谋面的老朋友。同行,同城,都在经营着微信群,公众号,许多社交圈线下活动原本是可以有许多机会见面的,只因为本人比较宅,懒得走动见人。帮她发出征婚信息的是其工作生活中几位助理中的一位,我也比较熟。这段文字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是,要求男方拥有市区房产一事。

我相信这位的真诚,也相信这位的助理对我的信任。但我更相信,几年前,这位的条件应该是要比现在列出来的要高不少。什么都可以商议,唯独青春无价,但每天都在贬值。岁月这把杀猪刀呀,呵呵。

第三个故事是听亲戚转述的。

几个月前,她通过小区里的妈妈微信群找到了一份钟点工,帮一户人家搞卫生,每周两次。女主人是一位中年妇女,做业务,一家公司里的中层领导,独自住着一套三房一厅的大房子。据女主人说,爱人长年出差在外,但我亲戚却没在房间里看到过任何男性衣物用品。当然,也从来没有见过男主人。这个话题似乎令女主人有点为难,因此,仅仅是在刚刚去搞卫生的那几次,提起过,后来就不提了。

但接下来的事情肯定是你猜不到的。

上个月,女主人说自己怀上了孩子。是通过试管婴儿的方式。高龄(50岁),相当不容易。于是就辞了工,在家保胎安胎。一个人住着这么大房子,也不太习惯——怀孩子之前,女主人也是三天两头出差的。家其实就是一旅馆而已。

她真诚地邀请我亲戚去做她的陪护。每天上午九点多过去,下午三点多离开。这中间给她做饭,或者陪她聊天,也搞搞卫生。周一到周六,每月休四天。钱也不多,就当帮朋友呗。反正用不了多久,孕期反应会更加明显,女主人肯定要请全职的保姆了。

或许,那位男主人是根本不存在的。不不,存在的形式,只是一枚精子而已。

毫无疑问,房子是家庭中最重要、最必需、能传承的耐用消费品。无论城市还是农村,想要结婚,想要让丈母娘开金口,房子是怎么也绕不开的一道高门槛。多少多情的少男少女,青年男女,中年男女,都是栽到了这道坎儿上。

理想中的爱情打不过骨感的现实。

不过,说起单身女性买房,笔者最终想要表达的观点是:

第一,未来,无论时间长短,单身女性买房群体一定会成为与传统家庭购房并驾齐驱的一大块消费群。他们独立存在,不是成立家庭为目的,或者说,她们本身就是一个家庭,在一个家庭中快乐幸福地生活工作。房地产开发商应该从产品设计、服务配套、生活方式打造等方面开发这一市场。以及围绕这一群体的独特需求开发出新的产品。

第二,与传统住宅产品相比,公寓类产品可能更符合她们的需求。这些有着相似特质的新物种,可能更愿意住在一个社区里,户型不需要太大,各种各样的公共社交空间充满着每一个角度,周边配套要成熟,便捷,要匹配这一群体的生活调性与习惯。从这个方面看,房地产开发的市场空间还是相当大,透过房价单一要素,还有许许多多可挖掘的内容。

第三,目的地休闲度假类产品也将会为这一群体量身定做。她们不同于422家庭,不需要大套大房,不需要适老化,不需要学位,不需要几代同堂。不需要传统意义上的居住空间。

如是,房地产将更加精彩。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