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不愧为情诗词高手,但两个人的风格不一样。一个是具有中国文化的古典美,一个是具有印度文化及佛教语言的现代美。有人可能会问;仓央嘉措是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印度文化呢?因为仓央嘉措的诗歌学习,是源于印度的《诗境》。《诗境》在印度的文学地位相当于中国的《诗经》。而且,苍央嘉措的诗歌不是用汉语书写,而是用藏文书写,现在读到的仓央嘉措的诗歌,都是从藏文翻译过来的,难免有再加工成份。其实苍央嘉措的诗歌,寓意深刻,很难懂。

例如;那个女子满身都是/洗也洗不尽的春色/眸子闪处/花花草草笑口开时/山山水水/但那块发光的松石/却折射著她一生的因缘/她坐在自己的深处避邪/起来后再把那些误解她的人/白白错过/一挥手/六尘境界到处都是她撒出的花种。这首诗就不太好理解。即便是翻译,也不敢大胆地深化,怕理解有误。

纳兰性德的词,必定是在汉文化基础上进行创作,如果古文基础好的,在理解上可能不会存在太大的问题。

例如;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从这首词中我们不难看出,纳兰对爱的执著,无奈和哀伤。

纳兰性德与朱彝尊、陈维崧并称清词三大家,由此可见,纳兰性德的诗词水平。

纳兰性德的诗词和苍央嘉措相比,应该是多了些执著,真诚,少了些风流。如果把两个人的诗词做比较,我喜欢苍央嘉措。虽然他的诗比较难懂,但是一旦理解,就好象打开自己的某处心结一样,让人豁然开朗。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骊山语罢清霄半,泪雨零铃终不怨。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情人也罢,朋友亦然,莫负青春莫负君,此词唯美洒脱,亦比兰胜梅。

「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峦。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红尘是颗多情的红豆,醉了烟雨江南,羞红了北国之恋,此心如云,飞留恋,惊情川。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情词和爱诗亦如美丽,若可倾尽繁华,不负纳兰不负僧。


谢谢邀请!

我有真实情结,太较真。知道这样不好,一直想摆脱却摆脱不掉。对我来说,纳兰性德比仓央嘉措真实一点。

他俩都早逝,人设都是痴情,但相比之下,纳兰性徳更难得。作为纳兰明珠的长子,肯定是要有三妻四妾的。而仓央嘉措被传的版本太多,就算一厢情愿地认为他专情于初恋,也只是因为他后来被选中当喇嘛后没有机会成家了,他除了思念初恋别无他人能念了,可以说他是被动专情的。

至于他俩的诗,纳兰的也真实些,「人生若只如初见」流传更广。仓央嘉措的大都是人们口口相传下来的,我们熟知的「见与不见」并不是他的真作。

所以,我更喜欢纳兰性德。


不知道。两个男人都饱受折磨。一个是无病呻吟式的富贵病,一个是在俗与佛间游走,性饥渴!

两个情种!

从风格上,更喜欢仓央嘉措。他的诗自然,直白,蕴藉。那种对情爱的渴求与思念,让人为之动容!最终被处死!

纳兰性德本是高官,过著锦衣玉食的生活。他的灵魂无处安放,不是缺情缺爱,而是在享受一段情爱时却在回忆前段感情!永远生活在错位的情爱中!加之权力的制约,和本职工作的无奈,让他羡慕自由自在的人生,纯属是贵族式的无法调适的胡思乱想导致的!纳兰性德感情细腻,一个武夫,却有著百转千回的女人敏感!最终寿夭!

对不起,这是我对两个男人的粗略看法。写得不好,权当娱乐一下。


纳兰是普通人,如何发挥是他自己的事。仓央嘉措是喇嘛教的六世达赖,是一直趴在佛教身上吸血的,其传人自称是所谓藏传佛教。这个不仅不符合佛陀正法,而且实践双身法,仓央自己说自己是娼妓王子,流连在拉萨的街头,从不漏失一滴精液。

佛陀对于法师的定义是这样的——《杂阿含经》卷一:「善哉,善哉,汝今欲知如来所说法师义耶?佛告比丘: 「若于色, 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 是名法师; 若于受、想、行、识, 说是生厌、离欲、灭尽、寂静法者, 是名法师, 是名如来所说法师。」


我都喜欢,不忍心给他们分出上下。纳兰性德和仓央嘉措的诗,都曾让我热泪长流……


这两位现在被吹得很高,实际上放在整个文学史中看算不上大家,作品不多,格局不大,只是赢得了少数粉丝的痴迷,捧为宗师。


纳兰词,自清代以后,没人可以媲美!


他们二人都是我很喜欢的诗人与词人。

如果一定要选出一个最喜欢的,那就选仓央嘉措吧。他是个天才的诗人,他的诗,写得情真意切,充满了对人生的感悟。那文字可以让人心醉,痴狂。


感谢邀请!

其实我个人觉得,两个人的诗词我都喜欢,各有千秋,我喜欢仓央嘉措的放荡不羁的肆意,同样又喜欢纳兰性德婉约精致的惆怅。各花入各眼,有时候和心静有关吧!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