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诸葛亮躬耕苦读地研究爱好者,更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襄阳人,我来理性的说说情况。

用几百年后的文学作品来论证历史很可笑

对于诗歌文人在历史的问题上的表述,大多为人云亦云,多以想像为主,并无考证。特别是在诸葛亮躬耕苦读地这一问题上缺乏对行政区域变化和地名更改的研究,而且这些诗词都是在诸葛亮去世几百年之后的作品,虽然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但没有任何史学价值。如果这些能当作史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如果这些成立,是不是就可以用苏轼(苏东坡)的作品来证明古赤壁战场在哪?显然文赤壁自己都知道这不符合历史记载,以求真务实的思想态度正确看待历史,而现在某些城市为了自己城市发展这点小利,就要违背中国历史的事实,我真的不知道怎么评价这些人。如果非要我用一句话来说,我只想引用孔子的一句话:「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宛城改名南阳引起文人误解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躬耕于现在的襄阳隆中地区(古南阳郡邓县隆中地区),当时的史料记载很详细,诸葛亮躬耕苦读期间从未到过宛城(今南阳市),之所以后代文人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仅仅是因为宛城在隋朝时改名为南阳,其实现在的南阳市和以前的南阳郡根本没有太多联系。查阅当时历史文献就很清楚,只要提到现在的南阳市都是统一用「宛」字称呼,而提到「南阳」二字的时候没有一次是指宛城,恰恰是指当是南阳郡除去宛城以外的地方。宛城改名南阳县之后,不少人以为以前历史书上写的「南阳」就是当时的南阳县,其实大错特错。你能说现在的韩国就是我国古代的韩国吗?你能说现在日本的东京就是我国宋朝历史书上东京吗?我就想问一句:是不是所有和你父亲一样名字的人都和你妈睡在一个床上?没有常识就会闹出笑话!

了解某一时期历史必须看某一时期历史学家作品或者后代史学家作品,文学作品只能重点研究文学价值,把文学作品当作史料研究,已经本末倒置了,更别说这些文学作品还是事情发生几百年后写的。如果现在有人说诸葛亮躬耕苦读在南阳市,是不是过几百年后这些话就会被某些南阳人当作史料拿出来证明诸葛亮躬耕苦读地在现在南阳市?显然又会闹笑话!

欢迎大家邀请我回答与襄阳有关的问题。欢迎大家关注我的头条号襄阳甜,我用自己所能让襄阳在头条上甜起来!


《只可模仿,无法超越》——青年诸葛亮躬耕隆中,以耕读的方式待时而动,最终捕捉到机会,建立了不朽的功勋。诸葛亮躬耕模式,成为士人理想的成功模式。到了唐宋,诸葛亮的躬耕,开始受到特别的重视。唐朝尊姜太公为武成王,以历代良将为十哲象坐侍。「白起、韩信、诸葛亮、李靖、李𪟝,张良、田穰苴、孙武、吴起、乐毅。」魏晋南北朝人物众多,唯诸葛亮一人被选其中,可知在唐人心目中,诸葛亮高人一等。

唐代文人中,最推崇诸葛亮者属杜甫,他在蜀中生活9年,共写了11首关于诸葛亮的诗,这在诗歌史上非常少见。仅公元766年,写诸葛亮的诗篇达到一年九首:《咏怀古迹》、《武侯庙》、《八阵图》等。杜甫一生功名事业心极强,因此对那些风云际会、三国时建功立业的人物特别欣羡。三国时『三顾茅庐』的风流佳话就成了他心向往的理想境界。

但诸葛亮所创造的躬耕模式,只可模仿,难以超越。诸葛亮的才智难以复制,更重要的是,诸葛亮自身所具备的儒家高尚人格,更是难以复制。因此,后代士人仿效诸葛亮躬耕者,不可能达到其境界,也难以超越其成就。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对文人与政治关系的高度概括。对的。近代的一位政治大家对此又做了进一步的补充:别说三年,就是三百年,也不成。不发动群众,闭门造车。OK,一语中的。工人老大哥,农民兄弟,做起事来很团结。你叫他们说道理,讲理论,不会的。不像那些所谓的文人,理论家们,头头是道,要人们,社会能接受他们的思想观点。不理解,接受,就梗瘩在胸。思想观点符合扣上一点现实,就得意喧之。不著调,躲得远远的。失踪了。诸葛不是文人,也不是理论家,他仅是一个三国时代政治军事家吧。文人们牵强附会地拉来充实自己的政治瘾。这,至多是两条并行的铁轨,不搭界的。


南阳人谈躬耕地的一大特色就是强行把古代文学作品中的「南阳」等同于今天的南阳市,蛮横的拒绝承认古代南阳与今天南阳市行政区划不同这一客观史实!


实际上文学作品中涉及诸葛亮的「南阳」,都来自于诸葛亮《出师表》中「躬耕于南阳」的表述,指的自然是东汉时期的南阳郡。自古以来「南阳」的概念都一直随行政区划的变化而发生演变,从最初的南阳地区、南阳郡、南阳县、南阳府到今天的南阳市。而其所属地域也是古今面目全非。

如《后汉书》记载「南阳郡,秦置。洛阳南七百里,三十七城。」

东汉时南阳包括三十七个城,而今这些城中有约40%不属于南阳市。东汉南阳郡的叶县、鲁阳县,今天就属于平顶山市,不属于南阳市;泌阳县,今天属于驻马店市,不属于南阳市;随县今天的湖北随州市,不属于南阳市;武当县,今天湖北十堰,不属于南阳市;而阴县、酂县、山都县、邓县、蔡阳县等地就是今天襄阳的谷城、老河口、隆中、樊城、襄州、枣阳等,都不属于今天南阳市,但都是东汉南阳郡范围!是它们共同创造了古代南阳的文化,自然也要共享古代南阳的文化遗产!

但是今天一些南阳人罔顾事实,可笑的将古代南阳郡限定在今天南阳市范围,却又把今天南阳市以外原南阳郡的名人如刘秀、诸葛亮等强行划归南阳市,其目的不外乎是给在河南省日益边缘化的南阳找一点历史上的安慰罢了!

说白了就是篡改历史,自欺欺人!


具体到唐代有名的几篇文学诗词,其中的「南阳」都来自诸葛亮《出师表》的「躬耕于南阳"!就是指东汉南阳郡。

比如,李白的《南都行》提到的今陕西丹凤县的「武阙」关;今天属枣阳的舂陵白水乡刘秀;新野县殷丽华;今天襄阳万山的「汉女传说」;叶县「红阳城」;南召县的「白河湾」,这些肯定不是指唐代南阳县,而当时唐代南阳郡被撤销,只有邓州!很显然李白《南都行》写的就是东汉时期的南阳郡,这和东汉张衡的《南都赋》完全一样!

某些南阳人完全不顾诗中描绘的事实,只盯著「卧龙客」一句,武断的翻译成「客居卧龙岗的诸葛亮」!搞笑诸葛亮有刘备三顾茅庐,那里会感叹「谁识」?更没有「愁鬓斑」啊!其实这里李白是把自已比作客居他乡的诸葛亮:「谁能赏识象卧龙一样客居他乡的我啊?悲歌长呤愁白了我的头发!」

除了李白的诗以外,刘禹锡名篇《陋室铭》也一样是指东汉南阳郡!「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从古文对仗工整的要求就能知道,「西蜀」是指蜀郡,是郡一级单位,那么对应的「南阳」会是南阳县吗?搞笑吧,蜀郡对应的自然应该是南阳郡才对啊!那么会是唐代南阳郡吗?呵呵,绝不可能!唐肃宗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改南阳郡为邓州,此后不再设置南阳郡。而刘禹锡生于公元772年。可见刘禹锡出生之前就没有南阳郡了!《陋室铭》指的只能是东汉的南阳郡!

综上可知,文学作品中的「南阳」就是指东汉时期的南阳郡!

但南阳人不管这些,只要古代叫南阳的就是今天南阳市!为什么他们会如此霸道、无赖、不顾史实呢?原因很简单要抢诸葛亮躬耕地,却苦于没有任何史料作依据,只能靠文学作品中的「南阳」凑数啊!利用多数人不了解古今「南阳」行政区划的演变来碰瓷来抢躬耕地!可惜1800年来,史书都连续不断的记载著「刘备三顾诸葛亮于隆中」!甚至包括从明代以来的南阳历代地方志也不得不承认,「隆中是亮家」,「隆中是三顾地」!而卧龙岗只不过是「筑居以象」隆中而已!

南阳方面越是用文学作品的「南阳」为自己提气,反而越证明自己心虚和底气不足,恰恰说明卧龙岗就是个彻头彻尾的假货!


襄樊连小说里面虚构的″郭靖、黄蓉都敢放入历史名人录里,更别说诸葛亮了!改山名,改镇名,改市名,市长带队五去北京攻关人教社改教科书…又商请中风一年多,剩半条命的地理砖家谭其骧题个"南阳管过隆中"立碑…这都是不久前发生的真事!谁在造假?


诗人怎么说。大家看了自有评判,有人说南阳郡和南阳市不以样。这说法很不对,从古至今名子有差别,但是地方是不会变的。不光是南阳很多地方一样,襄阳。古时叫襄阳后改襄樊,地方变了吗?北京叫北平地方变了吗,南阳郡和南阳市有人要它分开是别有用心。


不是诸葛亮自己说的吗?他们不过是对典故加工了一下而已。详见诸葛亮的《出师表》,而且历来讲述诸葛亮的文字资料也不少,有心人想了解一下也不难。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有不同观点的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这个问题,大约只有历史学家能说得清楚。


李白哪里人?哈萨克的!诸葛亮哪里人?山东的!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