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 作者:馬克思

這本書是馬克思在其思想劇烈轉變時代所寫的作品,同時因為這只是馬克思寫完這本書數十年後,人們根據馬克思的幾本手稿整理出版的書,所以原文中常常出現一個混亂的標識、殘缺的段落,這都是正常的。

最初在閱讀本書之前,我曾接觸過馬克思/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兩本書,我也曾思考過這一系列同樣的問題,直到讀及本書,發現馬克思的很多想法與自己的想法非常相似,這大概就是我所說的讀書中最開心的事情「心靈的碰撞」吧。

下面,我有空的話會陸續將本書慢慢解讀出來,希望可以給大家一些幫助。如果我傳播了真正的馬克思主義思想,那麼我會很開心。

本文粗體字部分為小編的解讀,其餘部分都是《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原文。

是的,沒有繞來繞去的之乎者也,最純正的馬哲。

註:本章節,馬克思主要就異化勞動提出自己想法。

第四章 異化勞動與私有財產

  〔XXII〕我們是從國民經濟學的各個前提出發的 。我們採用了它的語言和它的規律。我們把私有財產,把勞動,資本,土地的相互分離,工資,資本利潤,地租的互相分離以及分工,競爭,交換價值等概念當作前提。我們從國民經濟學本身出發,用它自己的話指出,工人降低為商品,而且是最賤的商品:工人的貧困同他的產品的力量和數量成正比;競爭的必然結果是資本在少數人少中積累起來,也就是壟斷的更可怕的恢復:最後,資本家和他靠地租生活的人之間,農民和工人之間的區別消失了,而整個社會必然分化為兩個階級,即有產者階級和沒有財產的工人階級。

  國民經濟學從私有財產的現實出發,但是,它沒有給我們說明這個事實。它把私有財產在現實中所經歷的物質過程,放進一般的,抽象的公式,然後又把這些公式當作規律。它不理解這些規律,也就是說,它沒有指明這些規律是怎樣從私有財產的本質中產生出來的。國民經濟學沒有給我們提供一把理解勞動和資本分離的鑰匙。例如,當它確定工資和資本利潤之間的關係時,它把資本家的利益當作最後的根據:也就是說,它把應當加以論證的東西當作前提。同樣,競爭到處出現,卻用外部情況來說明。國民經濟學也根本沒有告訴我們,這種似乎偶然的外部情況在多大程度上僅僅是一種必然的發展過程的表現。我們已經看到,交換本身在它看來是偶然的事實。貪慾以及貪慾者之間的戰爭即競爭,是國民經濟學家所推動的唯一的車輪。

  正因為國民經濟學不理解運動的聯繫,所以才會把例如競爭的學說同壟斷的學說,營業自由的學說同同業公會的學說,地產分離的學說同大地產的學說對立起來。因為競爭,營業自由,地產分離僅僅被理解和描述為壟斷,同業公會和封建所有制的偶然的,蓄意的,強制的結果,而不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自然的結果。

  因此,我們現在必須弄清私有制,貪慾和勞動,資本,地產三者的分離之間,交換和競爭之間,人的價值和人的貶值之間,壟斷和競爭等等之間,這全部異化和貨幣制度之間的本質聯繫。

  我們不象國民經濟學家那樣,當他想說明什麼的時候,總是讓自己處於虛構的原始狀態。這樣的原始狀態什麼問題也說明不了。國民經濟學家只是使問題墮入五里霧中。他把應當加以推論的東西即兩個事物-例如分工和交換-之間的必然的關係,假定為事實,事件。神學家也是這樣用原罪來說明罪惡的起源,也就是說,他把他應當加以說明的東西假定為一種歷史事實。

  讓我們從當前的經濟事實出發吧:

  工人生產的財富越多,他的產品力量和數量越大,他就越貧窮。工人創造的產品越多,他就變成廉價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貶值成正比.勞動不僅生產商品,它還生產作為商品的勞動自身和工人,而且是按它一般生產商品的比例生產的.

  這一事實不過表明:勞動所生產的對象,及勞動的產品,作為一種異己的存在物,作為不依賴於生產者的力量,同勞動相對立。勞動的產品就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物化為對象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勞動的現實化就是勞動的對象化。在被國民經濟學作為前提的那種狀態下,勞動的這種現實化為工人的非現實化,對象化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和被對象奴役,佔有表現為異化,外化。

  勞動的現實化竟如此表現為非現實化,以至工人非現實化到餓死的地步。對象化竟如此表現為對象的喪失,以致工人被剝奪了最必要的對象-不僅是生活的必要對象,而且是勞動的必要對象。甚至連勞動本身也成為工人只有靠最緊張的努力和極不規則的間歇才能加以佔有的對象。對象的佔有竟如此表現為異化,以致工人生產的對象越多,他能夠佔有的對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產品即資本的統治。

這一切後果包含在這樣一個規定中:工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的關係就是同一個異己的對象關係。因為根據這個前提,很明顯,工人在勞動中耗費的力量越多,他親手創造出來反對自身的,異己的對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大,他本身,他的內部世界就越貧乏,歸他所有的東西就越少。宗教方面的情況也是如此。人奉獻給上帝的越多,他留給自己的就越少。工人把自己的生命投入對象:但現在這個生命已不再屬於他而屬於對象了。因此,這個活動越多,工人就越喪失對象。凡是成為他的勞動產品的東西,就不再是他本身的東西。因此,這個產品越多,他本身的東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產品中的外化,不僅意味著他的勞動成為對象,成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著他的勞動作為一種異己的東西不依賴他而在他之外存在,並成為同他對立的獨立力量:意味著他給予對象的生命做為敵對的和異己的東西同他相對立。

解讀:自然界給人類兩種生活數據,一種是生產加工所需的原料(生產資料),一種是供給人類生存所需的資源(生存資料)以及狹義上的生活數據,我們稱之為人的靈魂、精神或者思想,這是人區別於動物、機器的關鍵所在。

但對於工人來說,工業化越普及,他們就越只有在參加強制勞動之後才能獲得維持生存所需的資源。因此,工人失去了作為人的基本構成「靈魂」。

或者說,工人必須參加工作才能活下去,而不是因為自己活著,纔去參加工作。

上面這句話比較難理解,但卻是本章節的核心。當然,馬克思當時參考的是18世紀的資本主義社會工人生存現狀,在那個時期工人遠沒有屬於自己的時間,因此工人的生活中只有兩個字:工作。

「喫飯-工作-喫飯-睡覺-喫飯-工作-喫飯-睡覺」這就是當時工人生活的寫照,顯然就此看來工人和牲畜(加草料)、機器(加燃料)並沒有什麼區別。因為工人沒有靈魂,因此工人不屬於人類,而是牲畜、機器。

  〔XXIII〕現在讓我們來更詳細地考察一下對象化,即工人的生產,以及對象中的異化,喪失。

  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就什麼也不能創造.它是工人用來實現自己的勞動,在其中展開勞動活動,由其中生產出和藉以生產出自己的產品的材料.

  但是,自然界一方面這樣在意義上給勞動提供生活數據,即沒有勞動加工的對象,勞動就不能存在,另一方面,自然界也在更狹隘的意義上提供生活數據,即提供工人本身的肉體生存所需的數據。

  因此,工人越是通過自己的勞動佔有外部世界,感性自然界,他就越是在兩個方面失去生活資料;第一,感性的外部世界越來越不成為屬於他的勞動的對象,不成為他的勞動的生活資料;第二,這個外部世界越來越不給他提供直接意義的生活數據,即勞動者的肉體生存所需的資料.

  因此,工人在這兩方面成為自己的對象的奴隸:首先,他得到勞動的對象,也就是得到工作:其此,他得到生存數據。因而,他首先是作為工人,其次作為肉體的主體,纔能夠生存。這種奴隸狀態的頂點就是:他只有作為工人才能維持作為肉體的主體的生存,並且只有作為肉體的主體才能是工人。

  (按照國民經濟學的規律,工人在他的對象中的異化表現在:工人生產得越多,他能夠消費的越少:他創造價值越多,他自己越沒有價值,越低賤:工人的產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創造的對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蠻:勞動越有力量,工人越無力:勞動越機巧,工人越愚鈍,越成為自然界的奴隸。)

  國民經濟學以不考察工人(即勞動)同產品的直接關係來掩蓋勞動本質的異化。當然,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蹟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人回到野蠻的勞動,並使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癡呆。

  勞動同它的產品的直接關係,是工人同他的生產對象的關係。有產者同生產對象和生產本身的關係,不過是前一種關係的結果的證實。對問題的這另一個方面我們將在後面加以考察。

  因此,當我們問勞動的本質關係是什麼的時候,我們問的是工人同生產的關係.

以上我們只是從工人同他的勞動產品的關係這個方面,考察了工人的異化,外化。但異化不僅表現在結果上,而且表現在生產行為中,表現在生產活動本身中。如果工人不是在生產行為本身中使自身異化,那麼工人怎麼會同自己活動的產品像同某種異己的東西那樣相對立呢?產品不過是活動,生產的總結。因此,如果勞動的產品室外化,那麼生產本身就必然是能動的外化,或活動的外化,外化的活動。在勞動對象中的異化不過總結了勞動本身的異化,外化。

解讀:勞動分工在簡化工人的生產流程的同時,也簡化了他們的大腦,讓他們像機器一樣重複做著一模一樣的「野蠻勞動」,使他們變得愚鈍和癡呆。

「按照國民經濟學的規律,工人在他的對象中的異化表現在:工人生產得越多,他能夠消費的越少:他創造價值越多,他自己越沒有價值,越低賤:工人的產品越完美,工人自己越畸形:工人創造的對象越文明,工人自己越野蠻:勞動越有力量,工人越無力:勞動越機巧,工人越愚鈍,越成為自然界的奴隸。」

「勞動為富人生產了奇蹟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勞動創造了宮殿,但是給工人創造了貧民窟。勞動創造了美,但是使工人變成畸形。勞動用機器代替了手工勞動,但是使一部分人回到野蠻的勞動,並使一部分工人變成機器。勞動生產了智慧,但是給工人生產了愚鈍和癡呆。 」

-------上面加引號的這兩段話是從原文中摘抄出來的,我已經用第一章(工資)、第二章(資本的利潤)為大家做出瞭解讀,如果看不懂可以拉到本文最下面,那兒有到第一、二章的鏈接,我這裡就不多說了。

最後馬克思提出一個問題:工人工作的意義是什麼?

  那麼,勞動的外化表現在什麼地方呢?

  首先,勞動對工人來說是外在的東西,也就是說,不屬於他的本質的東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因此,工人只有在勞動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勞動中則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勞動時覺得舒暢,而在勞動時就覺得不舒暢。因此,他的勞動不是自願的勞動,而是被迫的強制勞動。因而,它不是滿足勞動需要,而只是滿足勞動需要以外的一種手段。勞動的異化性質明顯地表現在,只要肉體的強制或其它強制一停止,人們就會像逃避鼠疫那樣逃避勞動。外在的勞動,人在其中使自己外化的勞動,是一種自我犧牲,自我折磨的勞動。最後,對工人說來,勞動的外在性質,就表現在這種勞動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別人的:勞動不屬於他G他在勞動中也不屬於他自己,而是屬於別人。在宗教中,人的幻想,人的頭腦和人的心靈的自主活動對個人發生作用是不取決於他個人的,也就是說,是作為某種異己的活動,神靈的或魔鬼的活動的,同樣,工人的活動也不是他的自主活動。他的活動屬於別人,這種活動是他自身的喪失。

  結果,人(工人)只有在運用自己的動物機能-喫,喝,性行為,至多還有居住,修飾等等的時候,才覺得自己是自由活動,而在運用人的機能時,卻覺得自己不過是動物。動物的東西成為人的東西,而人的東西成為動物的東西。

  喫,喝,性行為等等,固然也是真正的人的機能。但是,如果使這些機能脫離了人的其它活動,並使它們成為最後的和唯一的終極目的,那麼,在這種抽象中,它們就是動物的機能。

我們從兩個方面考察了實踐的人的活動即勞動的異化行為。第一,工人同勞動產品這個異己的,統治著他的對象的關係。這種關係同時也是工人同感性的外部世界,同自然對象這個異己的與他敵對的世界的關係。第二,在勞動過程中勞動同生產行為的關係。這種關係是工人同他自己的活動-一種異己的,不屬於他的活動的-關係。在這裡,活動就是受動:力量就是虛弱:生殖就是去勢:工人自己的體力和智力,他個人的生命(因為,生命如果不是活動,又是什麼呢?)就是不依賴於他,不屬於他,轉過來反對他自身的活動。這就是自我異化,而上面所談的是物的異化。

解讀:勞動對工人而言是外在的東西,因為工人不是因為活著纔去勞動而是為了活著纔去勞動。因此工人才會厭惡勞動。

勞動對工人而言是一種折磨,它並沒有給工人帶來任何有關人區別於牲畜、機器的特性;相反他需要人放棄自己的靈魂(思想、精神)變成機器、牲畜,而掌控這些沒有靈魂的工人的人正是資本家。

勞動異化中工人與人的矛盾在於:工人不是人,但卻保有一部分人的靈魂;工人是人,但工人卻沒有一個完整的屬於人的靈魂。

因此工人會因為那部分殘存的人類靈魂而能感受到痛苦,但卻被迫將自己大部分的靈魂交給資本家所掌控-----------工人無法做自己靈魂的主人。

  〔XXIV〕我們現在還要根據異化勞動的已有的兩個規定推出它的第三個規定。

  人是類存在物,不僅因為人在實踐上和理論上都把類-自身的類似以及其它物的類-當作自己的對象:而且因為-這只是同一件事情的另一種說法-人把自身當作現有的,有生命的類來對待,當作普遍的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來對待。

  無論是在人那裡還是在動物那裡,類生活從肉體方面說來就在於人(和動物一樣)靠無機界生活,而人和動物相比越有普遍性,人賴以生活的無機界就越廣闊。從理論領域說來,植物,動物,石頭,空氣,光等等,一方面作為自然科學的對象,一方面作為藝術的對象,都是人的意識的一部分,是人的精神的無幾界,是人必須事先進行加工以便享用和消化的精神食糧:同樣,從實踐領域說來,這些東西也是人的生活和人的活動的一部分。人在肉體上只有靠這些自然產品才能生活,不管這些產品是以食物,燃料,衣著的形式還是以住房等等的形式表現出來。在實踐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現在把整個自然界-首先作為人的直接的生活數據,其次作為人的生命活動的材料,對象和工具-變成人的無機的身體。自然界,就它本身不是人的身體而言,是人的無機的身體。人靠自然界生活。這就是說,自然界是人為了不致死亡而必須與之不斷交往的,人的身體。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聯繫,也就等於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繫,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異化勞動,由於(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動機能,他的生命活動同人相異化,也就使類同人相異化:它使人把類生活變成維持個人生活的手段。第一,它使類生活和個人相異化:第二,把抽象形式的個人生活變成同樣是抽象形式和異化形式的類生活的目的。

   因為,首先,勞動這種生命活動,這種生產生活本身對人來說不過是滿足他的需要即肉體即維持肉體生活的需要的手段。而生產生活本身就是類生活。這是產生生命的活動。一個種的全部特性,種的類特性就在於生命活動的性質,而人的類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有意識的活動。生活本身卻僅僅成為生活的手段。

  動物和它的生命活動是直接同一的。動物不把自己同自己的生命活動區別開來。它就是這種生命活動。人則使自己的生命活動本身變成自己的意志和意識的對象。他的生命活動是有意識的。這不是人與之直接融為一體的那種規定性。有意識的生命活動把人同動物的生命活動直接區別開來。正是由於這一點,人才是類存在物。或者說,正因為人是類存在物,他纔是有意識的存在物,也就是說,他自己的生活對他是對象。僅僅由於這一點,他的活動纔是自由的活動。異化勞動把這種關係顛倒過來,以至人正因為是有意識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本質變成僅僅維持自己生存的手段。

  通過實踐創造對象世界,即改造無機界,人證明自己是有意識的類存在物,也就是這樣一種存在物,它把類看作自己的本質,或者說把自身看作類存在物。誠然,動物也生產。它也為自己營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螞蟻等。但是動物只生產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東西:動物的生產是片面的,而人的生產是全面的,動物只是在直接的肉體需要的支配下進行生產,而人甚至不受肉體需要的支配也進行生產,並且只有不受這種需要的支配時才進行真正的生產:動物只生產自身,而人再生產整個自然界:動物的產品直接同它的肉體相聯繫,而人則自由地對待自己的產品。動物只是按造它所屬的那個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卻懂得按照任何一個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並且懂得怎樣處處都把內在的尺度運用到對象上去: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建造。

  因此,正是在改造對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證明自己是類存在物。這種生產是人的能動的類生活。通過這種生產,自然界才表現為他的作品和他的現實。因此,勞動的對象是人的類生活的對象化:人不僅像在意識中那樣在精神上使自己二重化,而且能動地,現實地使自己二重化,從而在它所創造的世界直觀自身。因此,異化勞動從人那裡奪去了他的生產對象,也就從人那裡奪去了他的類生活,即他的現實的,類的對象性,把人對動物所具有的優點變成缺點,因為從人那裡奪走了他的無機的身體即自然界。

  同樣,異化勞動把自主活動,自由活動貶低為手段,也就把人的類生活變成維持人的肉體生活的手段。

因而,人具有的關於他的類的意識也由於異化而改變,以至類生活對他來說竟成了手段。

解讀:這一段主要是講人和動物的區別,以及當工人把維持生命作為唯一的人生意義時,他和動物就沒有區別了。

  這樣一來,異化勞動造成下面這一結果:

  (3)人的類本質-無論是自然界,還是人的精神的類能力-變成對人來說是異己的本質,變成維持他的個人生存的手段。異化勞動使人自己的身體,同樣使他之外的自然界,使他的精神本質,他的人的本質同人相異化。

  (4)人同自己的勞動產品,自己的生命活動,自己的類本質相異化這一事實所造成的直接結果就是人同人相異化。當人同自身相對立的時候,他也同他人相對立。凡是適用於人同自己的勞動,自己的勞動產品和自身的關係的東西,也都適用於人同他人,同他人的勞動和勞動對象的關係。

  總之,人同他的類本質相異化這一命題,說的是一個人同他人相異化,以及他們中的每個人都同人的本質相異化。

  人的異化,一般地說人同自身的任何關係,只有通過人同其它人的關係纔得到實現和表現。

  因而,在異化勞動的條件下,每個人都按照他本身作為工人所處的那種關係和尺度來觀察他人。

  〔XXV〕我們已經從經濟事實即工人即其產品的異化出發。我們表述了這一事實的概念:異化的、外化的勞動。我們分析了這一概念,因而我們只是分析了一個經濟事實。

  現在我們要進一步考察異化的、外化的勞動這一概念在現實中必須怎樣表達和表現。

  如果說勞動產品對我來說是異己的,是作為異己的力量同我相對立,那麼,它到底屬於誰呢?

  如果我的活動不屬於我,而是一種異己的活動,被迫的活動,那麼,它到底屬於誰呢?

  屬於有別於我的另一個存在物。

  這個存在物是誰呢?

  是神嗎?確實,起初主要的生產活動,如埃及,印度,墨西哥的神殿製造等等,是為了供奉神的,而產品本身也是屬於神的。但是,神從來不單獨是勞動的主人。自然界也不是主人。而且,下面這種情況會多麼矛盾:人越是通過自己的勞動使自然界受自己支配,神的奇蹟越是由於工業的奇蹟而變成多餘,人就越是不得不為了討好這些力量而放棄生產的歡樂和對歡樂和對產品的享受!

  勞動和勞動產品所歸屬的那個異己的存在物,勞動為之服務和勞動產品供其享用的那個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

  如果勞動產品不屬於工人,並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對立,那麼,這隻能是由於產品屬於工人之外的另一個人。如果工人的活動對他本身來說只是一種痛苦,那麼,這種活動就必然給另一個人帶來享受和歡樂。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為統治人的異己力量。

  還必須注意上面提到的這個命題:人同自身的關係只有通過他同人的關係,才成為對他來說是對象性的,現實的關係。因此,如果人同他的勞動產品即對象化勞動的關係,就是同一個異己的,敵對的,強有力的,不依賴於他的對象的關係,那麼,他同這一對象所以發生這種關係就在於有另一個異己的,敵對的,強有力的,不依賴於他的人是這一對象的主人。如果人把自身的活動看作一種不自由的活動,那麼,他是把這種活動看作替他人服務的,受他人支配的,處於他人的強迫和壓制之下的活動。

  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異化,都表現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個與他不同的人發生的關係上。因此,宗教的自我異化也必然表現在俗人同僧侶同耶穌基督(因為這裡涉及精神世界)等等的關係上。在實踐的,現實世界中,自我異化只有通過同其它人的實踐的,現實的關係才能表現出來。異化藉以實現的手段本身就是實踐的。因此,通過異化勞動,人不僅生產出他同作為異己的,敵對的力量生產對象和生產行為的關係,而且生產出其它人同他的生產和他的產品的關係,以及他同這些人的關係。正像他把他自己的生產變成自己的非現實化,變成對自己的懲罰一樣,正像他喪失掉自己的產品並使它變成不屬於他的產品一樣,它也生產出不生產的人對生產和產品的支配。正像他使他自己的活動同自身相異化一樣,他也使他人佔有非自身的活動。

  上面 ,我們只是從工人方面考察了這一關係:下面我們還要從非工人方面來加以考察。

  總之,通過異化的、外化的勞動,工人生產出一個跟勞動格格不入的,站在勞動之外的人同這個勞動的關係。工人同勞動的關係,生產出資本家(或者不管人們給僱主起個什麼別的名字)同這個勞動的關係。從而,私有財產是外化勞動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關係的產物,結果和必然後果。

因此,我們通過分析,從外化勞動這一概念,即從外化的人、異化勞動、異化的生命、異化的人這一概念得出私有財產這一概念。

解讀:「如果勞動產品不屬於工人,並作為一種異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對立,那麼,這隻能是由於產品屬於工人之外的另一個人。如果工人的活動對他本身來說只是一種痛苦,那麼,這種活動就必然給另一個人帶來享受和歡樂。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只有人本身才能成為統治人的異己力量。」----------同樣是從上文中摘抄出來的一段話。

勞動的成果不屬於工人,屬於資本家;資本家不勞動,卻可以支配工人。這是為什麼呢?

既然人人平等,那麼資本家支配工人的權力從何而來?如果人可以被他人支配(非自願),那麼他還能被稱之為人嗎?他是否只是個「物」?

這些問題便是我總結的馬克思關於勞動異化的靈魂拷問。

  誠然,我們從國民經濟學得到作為私有財產運動之結果的外化勞動(外化的生命)這一概念。但是對這一概念的分析表明,與其說私有財產表現為外化勞動的根據和原因,還不如說它是外化勞動的結果,正像神原先不是人類理性迷誤的原因,而是人類理性迷誤的結果一樣。後來,這種關係就變成相互作用的關係。

  私有財產只有發展到最後的,最高的階段,它的這個祕密才會重新暴露出來,私有財產一方面是外化勞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又是勞動藉以外化的手段,是這一外化的實現。

  這些論述使至今沒有解決的各種矛盾立刻得到闡明。

  (1)國民經濟學雖然從勞動是生產的真正靈魂這一點出發,但是它沒有給勞動提出任何東西,而是給私有財產提供了一切。蒲魯東從這個矛盾得出了有利於勞動而不利於私有財產的結論。然而我們看到了,這個表面的矛盾是異化勞動同自身的矛盾,而國民經濟學只不過表達了異化勞動的規律罷了。

  因此,我們也看到工資和私有財產是同一的,因為用勞動產品,勞動對象來償付勞動本身的工資,不過是勞動議化的必然的後果,因為在工資中,勞動本身不表現為目的本身,而表現為工資的奴僕。下面我們要詳細說明這個問題,現在不過再出現作出〔XXVI〕幾點結論。

  強制提高工資(不談其它一切困難,也不談這種強制提高工資做為一種反常情況,也只有靠強制才能持),無非是給奴隸以較多報酬,而且既不會使工人也不會使勞動獲得人的身份和尊嚴。

  甚至蒲魯東所要求的工資平等,也只能使今天的工人同他的勞動的關係變成一切同勞動的關係。這時社會就被理解為抽象的資本家。

  工資是異化勞動的直接結果,而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直接原因。因此,隨著一方衰亡,另一方也必然衰亡。

  (2)從異化勞動私有財產的關係可以進一步得出這樣的結論:社會從私有財產等等的解放,從奴役制的解放,是通過工人解放這種政治形式表現出來的,而且這裡不僅涉及工人的解放,因為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類的解放:其所以如此,是因為整個人類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產的關係中,而一切奴役關係只不過是這種關係的變形和後果罷了。

  正如我們通過分析從異化的、外化的勞動的概念得出私有財產的概念一樣,我們也可以藉助這兩個因素來闡明國民經濟學的一切範疇,而且我們將發現其中每一個範疇,例如商業,競爭,資本,貨幣,不過是這兩個基本因素的特定的,展開了的表現而已。

  但是在考察這些範疇的形成以前,我們還打算解決兩個任務:

  (1)從私有財產同真正人的和社會的財產的關係來說明作為異化勞動的結果的私有財產的普遍本質。

  (2)我們已經承認勞動的異化,外化這個事實,並對這一事實進行了分析。現在要問,人怎麼使他的勞動外化,異化?這種異化又怎麼以人的發展的本質為根據?我們把私有財產的起源問題變為異化勞動同人類發展進程的關係問題,也就為解決這一任務得到了許多東西。因為當人們談到私有財產時,認為他們談的是人之外的東西。而當人們談到勞動時,則認為是直接談到人本身。問題的這種新的提法本身就已包含問題的解決。

  補入(1)私有財產的普遍本質以及私有財產同真正人的財產的關係。

  這裡外化勞動分解為兩個組成部分,它們互相制約,或者說它們只是同一種關係的不同表現,佔有表現為異化,外化,而外化表現為佔有,異化表現為真正得到公民權。

  我們已經考察了一個方面,考察了外化勞動同工人本身的關係,也就是說,考察了外化勞動同自身的關係.我們發現,這一關係的產物或必然結果是非工人同工人和勞動的財產關係.私有財產作為外化勞動的物質的,概括的表現,包含著這兩種關係;工人同勞動,自己的勞動產品和非工人的關係,以及非工人同工人和工人勞動產品的關係.

  我們已經看到,對於通過勞動佔有自然界的工人說來,佔有就表現為異化,自主活動表現為替他人活動和他人的活動,生命過程表現為生命的犧牲,對象的生產表現為對象的喪失,即對象轉歸異己力量,異己的人所有。現在我們就來考察一下這個對勞動和工人是異己的人同工人,勞動和勞動對象的關係。

  首先必須指出,凡是在工人那裡表現為外化、異化的活動的在非工人那裡都表現為外化、異化的狀態。

  其次,工人在生產中的現實的,實踐的態度,以及他對產品的態度(作為一種精神狀態),在同他相對立的非工人那裡表現為理論的態度。

  〔XXVII〕第三,凡是工人做的對自身不利的事,非工人都對工人做了,但是,非工人做的對工人不利的事,他對自身卻不做。

我們來進一步考察這三種關係。〔XXVII〕

解讀:最後這小節主要是馬克思批判國民經濟學的邏輯的矛盾之處,以及資本家自己也被資本所異化了:體現在我認為我獲得資本利潤、支配工人是正常的事情,但實際上這是反人類的。

此外,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和以往的封建、奴隸社會並沒有什麼不同,都是人剝削人的社會。數千年的人類剝削史並沒有什麼改變,只不過剝削手法越來越精巧,越來越不易察覺罷了。

「甚至蒲魯東所要求的工資平等,也只能使今天的工人同他的勞動的關係變成一切同勞動的關係。這時社會就被理解為抽象的資本家。」---------------這句話也很經典,他給不少搞過「共產主義」的國家打了一個耳光。大家收入都一樣,並不能解決工人勞動異化的問題,也不能解放工人。因為當所有人的收入都一樣時,就相當於國家/社會兼併了所有的資本家,這個國家/社會就成了一個唯一存在的大資本家。

那麼解決勞動異化的方法究竟是什麼呢?馬克思沒有告訴我們方法,他只告訴我們規律,並告訴我們想要解決這個問題只有摒棄私有財產、而要使社會從私有財產中解脫出來,則必須先讓工人們聯合起來解放工人。

因為馬克思認為在未來,資本家們將不斷兼併形成少數巨頭(資產階級),而在兼併中落敗的人將會同工人一樣成為大量的無產者(無產階級)。此時人類社會只有這兩個階級,因此解放了無產階級便是解放了全人類。

但就我看來,工人只有在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發達到所有人都不用工作就能維生的情況下才有可能被真正解放,「勞動異化」這個問題才能真正得解。

資本主義是社會發展的一個必經之路,在生產力不足以支撐所有人類可以自願工作就能獲得生存的情況下,放棄生產力會導致人類大規模死亡(餓死)。

就像社會正常發展下,奴隸社會不會不經歷封建社會就一下躍進資本主義社會一樣,馬克思的前瞻性應當用於最大限度的緩和勞資矛盾,而非一下跳進共產主義。就像奴隸社會、封建社會會自取滅亡一樣,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性也將導致資本主義最終的滅亡。

附:第一章:工資

陌柏星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全文解讀第一章 工資?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第二章:資本的利潤

陌柏星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全文解讀第二章 資本的利潤?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第三章:地租

陌柏星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全文解讀第三章 地租?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第五章:私有財產的關係

陌柏星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全文解讀第五章 私有財產的關係?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第六章:私有財產與勞動、共產主義

陌柏星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全文解讀第六章 私有財產與勞動、共產主義?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第七章:私有財產的需要、分工

陌柏星辰:《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全文解讀第七章 私有財產的需要、分工?

zhuanlan.zhihu.com
圖標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