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的進一步概念廓清

本章主要是為把勞動能力歸入生產力做辯護。首先肯定需要考慮的是之前說過的生產力的概念。按照之前的定義,生產力的定義是:用於生產的東西。但是這個定義某種意義上其實說了跟沒有說一樣,科恩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中的地位提出了幾個命題以描述生產力的具體特徵以及判斷一個東西x是否是生產力:

第一, x 是生產力,是在僅當對 x 的所有權(或無所有權) 有助於解釋x的所有者在社會經濟結構中佔據的地位的情況下。(這並不一定要求x是生產力這個判斷在僅當它是被所有的條件下成立).

第二,生產力在歷史中發展。(參考第六章)

第三,一個社會的經濟結構的特徵是由它獲得的生產力的本質所解釋的。(參見第六章)

第四,生產關係能夠束縛,即限制生產力的使用和發展。(參見第六章)

在這裡科恩其實提出的是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即生產力決定經濟結構,也就是生產關係。 而科恩認為,生產力的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勞動能力的發展。像馬克思所說:「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的社會, 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的社會」,這些經濟結構(XX的社會)按馬克思的說法,可以從生產資料的存在來進行推斷。

而科恩做出了一個重大的判斷,即:這種判斷之所以成立,只是因為生產資料顯示了技術知識的不同特定水平。科恩的辯護如下:如果知道蒸汽機如何製造,毀掉所有蒸汽機,如果在原料上稍有運氣,則能夠很快復原一臺蒸汽機(請注意,這是科恩的判斷而不是馬克思的)。毀掉一切相關知識而只留下蒸汽機,則剩下的只會是一堆暫時還能用的機器,一堆將來會報廢的金屬,一些未來的紀念品(除非生產者保留了足夠的可重新發現蒸汽機生產方法的技能, 但他們能這樣做是因為有足夠的全面的知識, 而這就從一個方面證明瞭我們的觀點)。所以生產力必須包括勞動能力,因為其發展的核心是勞動能力的發展。

馬克思也確實說過這一點(在他談論霍吉斯金的時候):

工人本身的技能和知識(科學力量)的積累是主要的積累,比和它一同進行並且只是反映它的那種積累,即這種積累活動的現存客觀條件的積累,重要得多,而這些客觀條件會不斷重新生產和重新消費,只是名義上進行積累

這裡客觀條件既指生產工具也指原料,人們從這句話可以說生產力的發展是「主觀的」但是這種發展需要客觀的媒介。

所以,勞動能力被認為是生產力的一部分是成立的。

接下來需要揭示的是與生產力相關的有時被認為是生產力的另外兩項,勞動活動(labouring activity)與人類(human beings).,

勞動活動是生產力嗎?

首先我們需要論述勞動活動

馬克思曾經列舉過關於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

勞動過程的簡單要素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

但是」簡單要素」或者是」關於勞動過程」這兩個詞語都不是很精確,根據我們之前的論述,勞動對象與勞動資料是屬於生產資料,但是有目的的活動或勞動本身卻不是生產力,科恩給出了三個理由:

1.勞動活動不是被用於生產的東西,勞動就是生產本身

2.勞動活動不論是添加到勞動能力裏,或是取代勞動能力,兩者都顯得非常奇怪:對第一種選擇為什麼(生產資料)不既包括機器又包括它們的活動呢?所以我們只應該考慮後一種選擇,即勞動活動取代勞動能力。(在這裡科恩採用了詞根分析的方法),生產力是Produktivkrafte 而勞動能力 是Arbeitskraft 這是把後者(而不是勞動活動)作為前者的一個種類的強有力的理由。

3. 馬克思高度重視勞動和勞動能力之間的區分, 並且的確把這看做他在政治經濟學中所做的概念上的創新, 看做他能超越斯密和李嘉圖的理論的基礎。 因為在馬克思看來, 只要這種區分還沒有做出, 就不可能與市場規律(在市場中, 只有商品價值相等相互間的交換才能進行) 相一致地說明工人得到的為何小於他生產的東西的價值:「 為什麼在純粹由勞動時間決定的交換價值的基礎上進行的生產, 結果竟會使勞動的交換價值小於這勞動的產品的交換價值呢?」馬克思答道,與問題的提法相反,勞動(=勞動活動)雖然的確創造價值, 但它本身不具有價值:「勞動的交換價值」是一個無意義的用語。具有價值的不是勞動而是勞動力, 即在勞動中運用的能力。無產者出賣給資本家的不是勞動,而是勞動力,資本家支付給它的小於無產者能夠用它生產的東西的價值。

然而, 如果勞動能力是無產者出賣的東西, 那由此可以得出勞動能力也是他所擁有的東西。 無論是他還是任何其他人都不擁有勞動, 因為活動是不能擁有的。 另一方面, 根據 上面的第一個命題, 勞動不能是生產力。 正是無產者對其勞動能力的所有權使他適合社會的經濟結構。

對於3需要做一些解釋,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的工資一章中做出了這樣的解釋:

「可見政治經濟學稱為勞動的價值的東西,實際上就是勞動力的價值;勞動力存在於工人身體內,它不同於它的職能即勞動,正如機器不同於機器的供能一樣。」可能有一些人誤解馬克思認為既然商品的價值來源於勞動,那麼在勞動價值論中商品的價值就應該由物化在其中的勞動決定,對此,馬克思在這章也給予了反駁:「假定一個商品代表6個勞動小時。如果一些發明使這個商品用3個小時就可以生產出來,那麼,連已經生產出來的商品的價值也會降低一半。仙子,這個商品所代表的知識3小時社會必要勞動,而不是原先6小時社會必要勞動了。可見,決定商品價值量的,是生產商品所必須的勞動量,而不是勞動的物化形式。」不管怎麼說,科恩的觀點是對的也是與馬克思一致的,有價值的是勞動力而不是勞動。(由於勞動只是一個中介過程,其出現和消滅是同時的,所謂物化勞動不過是勞動力被物化到了商品內部而已。)

人是生產力嗎?

科恩認為人本身不是生產力,除非是在他的心理受到壓抑和他被當作工具性材料來使用的時候。 納粹曾用人作燈罩的原料, 而且如果他們的焚燒爐已經為生產提供燃料, 他們也會用人作為達到其目的的材料。否則人就不是生產力,而是人的勞動能力,而不是他們本身。生產是一種人在其中使用生產力的的有意識的活動,他們不是使用他們自己,而是使用他們的力量與技能。

本來這應該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馬克思有一段話說了革命階級是勞動力:

要使被壓迫階級更夠自己解放自己,就必須使既得的生產力和現存的社會關係不再能夠繼續並存。 在一切生產工具中,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 。 革命因素之組成為階級, 是以舊社會的懷抱中所能產生的全部生產力的存在為前提的。《哲學的貧困》

科恩認為,這裡所說「最強大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不過是一種比喻的說法,馬克思並不是真的認為人(革命階級)是生產力。而馬克思在別處還說過「人本身是主要的生產力。」在這裡,這是馬克思本人的一種特別用法,即馬克思用來指稱能力的詞語,不止指能力,還會用來指擁有這種能力的人。

於是經過論證,我們把勞動活動和人都排除出了生產力範疇,生產力範疇中現在暫時只剩下勞動能力與勞動工具,生產資料三項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