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 - 平均利潤率和生產價格

以上關於在剩餘價值率相同時使利潤率不同的方法的的討論說明瞭兩份具有相同的剩餘價值率的資本,如果他們的資本組成 c/v 或是迴轉的速度不同,就會擁有不同的利潤率。

我們來看一個數值的例子。假設剩餘價值率是100%且不變,忽略不變資本。兩份資本A和B在一年中回收的次數是相同的。對資本A來說, c=90,v=10 , v=10。對資本B來說, c=60,v=40。那麼資本A會創造 s=10 的剩餘價值,資本A的利潤率就是 10/(90+10)	imes100 \%=10\% 。資本B創造了 s=40 的剩餘價值,它的利潤率就是 40/(60+40)	imes 100\%=40\% 。所以資本組成的不同會導致利潤率的不同:資本組成越高,利潤率越低。

現在我們再來看看資本C。C的組成和A相同,但是一年回收兩次。它的剩餘價值因此是 20/(10+90)	imes100%=20% ,而它的價值率是 20/(10+90)	imes100\%=20\% ,而資本A只取得了10%的利潤率。迴轉的時間越短,(單位時間)利潤率越高。

但是,資本家不能任意地設置價值組成和迴轉時間,而是要遵守個別部門的具體條件:軋鋼廠所需要的不變資本顯然比紡織業需要的多。如果商品以他們的價值出售,也就是說,商品通常的價格能夠充分地表現它們的價值,那麼不同的部門就會有完全不同的利潤率,即使剩餘價值率(即剝削的效率)是完全相同的。資本的唯一目的就是增值。資本持有者的唯一興趣,就他或她作為資本家的行為來說,即從人格化的資本的角度出發,是儘可能地提高他們所持有的資本的利潤率。如果不同的部門的利潤率不一樣,那麼資本家會試圖從低利潤率的行業撤出,投資到利潤率最高的行業。如果跨行業的資本轉移是可能的(而沒有被法律之類所限制),那麼越來越多的資本會劉翔高利潤的行業,而遠離低利潤的行業。這會導致高利潤行業的產品供應增加,低利潤行業的產品供應減少。資本家之間的競爭意味著初始的高利潤率一方面會導致價格和利潤率降低,而低利潤率的行業的供應減少會使價格和利潤率升高。不同的利潤率最終會達到平衡,形成平均通用利潤率。

個別資本獲得的平均利潤等於商品的成本價(單位商品耗費的生產資料和工資)乘上平均利潤率。生產價格是成本與平均利潤的和。如果生產資料價值100歐元,工資價值20歐元,平均利潤率是10%,那麼成本價就是120歐元,平均利潤是12歐元,生產價格就是132歐元。

對於個別資本家來說,平均利潤看起來像是成本價之上獲得的利益:對他來說,他的利潤水平似乎取決於兩點:「市場決定」的售價,即他能出售商品的價格,和成本價格。如果他能降低成本價,比如通過增加機器的使用和減少勞動力的使用,那麼他就能從價格中獲得高於平均的利潤率,從而獲得高於平均的利潤,且仍然以市場價出售商品。

個別資本的真正利潤(可與平均利潤不同)因此看起來一方面取決於客觀條件(市場價格),另一方面取決於資本家主觀的以低成本生產的能力。利潤是以攫取剩餘價值圍基礎的事實不是顯見的。相反:如果個別資本家試圖以較少的勞動力生產,他的利潤反而會上升。

但是實際上平均利潤也取決於剩餘價值:不是個別資本的剩餘價值,而是整個經濟體的剩餘價值,即社會總資本的剩餘價值。利潤率趨向平均的傾向意味著社會總剩餘價值的再分配。如果商品以其價值參與交換,那麼每個資本家都會收到與他提供的資本成比例的利潤,所以平均下來資本會取得平均利潤率。資本家對平均利潤率的反應就像公司的股東一樣:利潤根據出資比分配給每個股東;每個股東獲得與他出資成比例的商業利潤。

在《資本論》第三卷中,馬克思描繪了一個簡單的定量的計算方法,用來從一個價值系統得出生產價格。然而這方法被證明是錯誤的。馬克思自己也指出了它的錯誤(《資本論》,3:265),但是低估了它的影響。「變換問題」,即價值量是如何變換為價格的,在上個世紀被激烈地討論過(我在Heinrich,1999中詳細論述過這場討論)。

但是,在價值的貨幣理論中,通過價值量計算生產價格完全沒有意義。「價格變換為價值」是一個商品的形式決定的觀念進化

人們可以討論價值交換,只要交換中唯一起決定性作用的瞬間是個別耗費的勞動和社會總勞動之間的關係。要使個別耗費的勞動構成價值,必須要發生以交換為終點的三步還原。這裡,商品是資本主義方式生產的商品,但是對商品的考察與是否存在資本無關。

這樣就獲得了價值、價值量、貨幣等等的概念。他們組成了描述資本生產和流通過程所必需的範疇前提。但是,經過了這樣考察的資本還不是在現實存在的個別的資本。只有當資本被視作生產和流通的結合的時候,我們才能處理現實存在的個別資本。

價值和剩餘價值向生產價格和平均利潤的轉變不是歷史的或是時間上的轉變,而是在不同的描述層面上的轉變。在價值和剩餘價值的層面上,資本通過交換實現的社會化是抽象的,交換也是以個別耗費的勞動與社會總勞動之間的關係決定的。在生產價格和平均利潤的層面上,交換是以個別資本和社會總資本的關係決定的。這樣可以看出交換不僅是商品生產者的社會化,而是資本主義商品生產者的社會化。

7.3 - 對「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的批判

在十八世紀末和十九世紀,發達資本主義國家的平均利潤率下降被認為是一個無可爭議的經驗規律,即使關於利潤率下降的原因有一些爭論。有很多可能的因素,比如增加的工資或是原材料價格的上漲。但這些原因都有些巧合與短暫:工資和原材料都有張有跌,因此利潤率還會回升。

馬克思試圖利用「平均利潤率趨向下降定律」說明的是與這些短暫的原因不同,利潤率下降的趨勢是由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本身所導致的。(《資本論,3:319》)。也就是說,拋開一些特定的情況不論,資本主義發展本身的性質就會導致利潤率下降。有關馬克思究竟有沒有證明這一點是一個充滿爭議的話題。

在這一章最開始,我們指出了利潤率可以通過減少不變資本的消耗或是提高資本迴轉的速度來增加,但是資本增值真正的來源是對勞動力的剝削。在第五章我們說明瞭本質上只講有兩種方法能提高對勞動力的剝削程度:要麼延長工作時間(「創造絕對剩餘價值」)要麼減少勞動力價值(「創造相對剩餘價值」)。但是,勞動時間不能被無限延長,所以資本主義增加剝削的通常方式是創造「相對剩餘價值」,經常是利用使用越來越昂貴的機器實現的。從十八世紀末到現在為止,資本主義都是通過引入新的、更加高效的機器來不斷地實現對生產方式的革命和對人類勞動的進一步榨取。這種生產力發展以加速度發展的情況在資本主義以前的歷史中沒有出現過。

在第五章第二節,我們表明了個別的資本家可以通過提升生產力來獲得額外的剩餘價值(現在我們知道這是平均利潤之上的額外利潤)。當生產力的進步被推廣之後,這種額外利潤也就消失了,該商品的價值和生產價格也隨之下降。就該商品進入工人階級的家庭中並被他們消費而言,這意味著勞動力的價值也在下降。作為結果,剩餘價值率上升。

馬克思想要證明正因為如此,平均利潤率會下降:對額外利潤的不懈追求不僅會導致新的生產條件被推廣到全社會,而且(和個別資本家的願望相反)會導致平均利潤率下降。

對馬克思來說,利潤率下降和資本主義對生產力的發展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如果馬克思真的說明瞭這點,那麼他就說明瞭下降的利潤率是資本主義的「本質」。我們現在來仔細看一下馬克思的論證。

儘管平均利潤率下降並不意味著每個資本單位的利潤率都要下降,但對大部分的單元來說必須是這樣的。如果下降的利潤率是普遍存在的,則這種傾向必然在一個典型的個別資本單位上表現出來。馬克思的論證基於這樣一份典型的個別資本。就像馬克思所做的那樣,我們接下來會停留在價值的層面,而不去考慮固定資本,且假設固定的資本迴轉速率。這樣,產品的價值就是 c+v+s ,利潤率是 s/(c+v)

第五章講了,引入機器帶來的生產率增加的結果是剩餘價值率 s/v 和資本的價值構成 c/v 上升。這兩個量的定量關係決定了利潤率的趨勢。如果我們把利潤率的表達式上下各除以 v ,就得到:

frac{s}{c+v}=frac{s/v}{c/v+1}

顯然利潤率由剩餘價值率和資本的價值構成決定。

馬克思的論證基於利潤率在 c/v 上升時會下降。如果 s/v 不變,那麼 c/v 上升顯然會導致利潤率下降(分母變大,分子不變,分數變小)。然而馬克思進一步主張,即使在剩餘價值率上升的時候,利潤率仍然會下降。

如果 s/vc/v 同時在上升,則僅當(c/v+1)增加的速度快於 s/v 時利潤率才會下降。為了證明利潤率必然下降,僅說明 c/v 增加是不夠的,我們必須說明 c/v 以相應的速度增長,使之滿足上述條件。這裡就遇到了所有試圖證明「利潤率下降定律」的人都會遇到的問題了:關於 c/v 的定量描述是不可能的。有時,生產率增加可能通過增加一點點的不變資本實現,這樣 c/v 只增加一點。也有時,生產率增加可能需要增加大量不變資本,這時 c/v 也會快速增加,使得利潤率下降。

馬克思也沒有試圖直接證明 c/v 的增速永遠能夠使得利潤率下降。他從剩餘價值量出發。一份資本的剩餘價值總量等於人均剩餘價值乘以工人數。人均剩餘價值量等於剩餘價值率乘以人均工資,所以總剩餘價值等於:

s=s/v	imes V_k	imes N

如果工人數下降,剩餘價值也就跟著下降。但是如果剩餘價值率同時上升, 則工人數下降可能得到補償,是的剩餘價值不變。但是這是有限度的,因為每個人創造的剩餘價值不能無限增長。這可以通過一個簡單的例子說明。假如現有24個工人每天創造兩個小時的剩餘勞動,那麼總剩餘勞動就是48小時。如果情況變了,只有兩個工人,那這兩個工人無論如何不可能創造出48個小時的剩餘勞動,不論剩餘價值率有多高。該結論可以被推廣:如果受僱者的人數降到某個臨界值以下則必然會導致剩餘價值下降,不管剩餘價值率有多高。

馬克思因此覺得他已經完整地證明瞭利潤率下降定律。但是他錯了。剩餘價值量下降只是意味著在總資本c+v沒有同時下降時利潤率會下降。馬克思用來論證的例子隱含著這個假設。但是這個假設是有問題的。繼續使用剛才的例子:如果不是24個而是2個工人被僱傭,那麼支付的工資總額就會小的多,如果勞動力的價值不變,那工資就會變成原來的1/12。但是因為剩餘價值率大大增加了,勞動力的價值也就大大地減少,所以兩個工人耗費的可變資本會遠低於原來的1/12.如果總資本不變的話,不變資本就必須增加以完全抵消可變資本減少的量。現實中是不是這樣是一個沒有確切答案的問題:我們沒法普遍地知道生產率的增加需要很多或是很少的不變資本。

如果不變資本增加的不夠多,總資本量會變小,這樣,剩餘價值量會變小,提供的資本也會變小。至於利潤率是不是下降取決與哪個下降地更快。如果剩餘價值量下降得更快,那麼利潤率也會下降。反過來如果提供的資本下降得更快,那麼利潤率將上升,即使剩餘價值在下降。

和馬克思想的不一樣,我們不能假設存在「利潤率下降」的定律。這不意味著利潤率不會下降:這當然是完全可能的。但是利潤率也會上升。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高度推廣的論證不能說明存在「利潤率下降定律」。

現在問題變成了馬克思對政治經濟學的批判會不會因為缺少了「利潤率下降定律」而損失什麼。不少馬克思主義者將該「定律」視作馬克思危機理論的基礎。這也是為什麼關於它的爭論會如此地激烈。我們在第九章將會看到,馬克思的危機理論不需要這條「定律」

對於馬克思來說,這條定律表達了一些更普遍的東西: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生產力的發展中遇到一種同財富生產本身無關的限制;而這種 特有的限制證明瞭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侷限性和它的僅僅歷史的、過渡的性質。

即使沒有這些,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侷限性已經通過它將發展生產力和創造財富的地位置於價值增殖之下體現出來了,這種狹隘的目標產生了一系列針對人類和自然的破壞力。不管價值的表達在資本家和會計那裡是上升還是下降,這不會影響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侷限性。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