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iuLin Han:論價值與價格——回應森野友三先生關於價值價格的觀點

我並沒有看森野友三的原文,對森野論述的認識也只是藉助於 @QiuLin Han 文章中的內容。因為我的疑問主要集中在QiuLin文章中,所以沒有看森野原文。

我之所以寫這樣一篇不止有讚美,也有質疑的文章,首先是認可這篇文章的價值,其次是很相信QiuLin Han的求知態度,最後是相信探討本身就具有的價值。總而言之,我認為QiuLin和我是親密戰友,親密戰友的交流將使我們的防線更加堅固和完善,因此我也費力提出自己想法。

我只是大嘴民科,歡迎任何人給出任何批評建議。

優點

QiuLin在化繁為簡的能力上相當突出,特別表現在他的文章中常常提供非常貼心的文字加粗,加粗部分既能提煉出重點,又便於人理解。

我從他的文章中主要學習了以下幾點馬政經知識:

  1. 馬政經中兩個社會必要時間的論述相當複雜,有多種不同認識,因其過於專業我也沒有看過相關文章。

    QiuLin Han對兩個社會必要時間的化繁為簡,使我獲得很多知識。如Han所說"社會必要勞動時間I的決定只和生產過程有關,和流通過程無關。","不同於社會必要勞動時間I,社會必要勞動時間II是一個宏觀變數。而且,社會必要勞動時間II和流通過程有著直接關係。"

  2. Han的"價值--價格圖與實物供需圖的聯合運用"很有意思,趣味頗多,建議大家觀看原文。 特別是通過這種聯合運用,Han直接指出了森野友三的一個重要錯誤,"我們也同意你的批評啊,可你批評的真的不是馬克思主義經濟學......"。(森野所批評的主觀效用,卻恰恰不是馬克思的內容。)這段論述我個人認為非常精妙,鞭闢入裡。

對此文的個別疑問

只是疑問。

無效品的勞動價值

4.2節中,QiuLin文的意見是價值形成和價值實現是馬政經中兩個層面,這是正確的。但是,QiuLin認可了森野的一句話

"不必要"的勞動是不是就不凝結價值了呢?顯然不是的。任何勞動都有其價值,這是客觀存在的"。

沒有使用價值就沒有價值,這是馬政經原理開頭的部分。QiuLin所認為的"沒有價值"是"不能實現價值",但他和森野一樣,認為無效品也"形成勞動價值"。

我個人對此存在疑問。馬克思所說價值,首先是資本主義商品社會中的"價值",它首先認同商品形式的普遍化(普遍大生產)及其中的競爭規律等。

商品只有作為同一的社會單位即人類勞動的表現才具有價值對象性,因而它們的價值對象性純粹是社會的,那麼不言而喻,價值對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會關係中表現出來。我們實際上也是從商品的交換價值或交換關係出發,才探索到隱藏在其中的商品價值。(《資本論》第一卷,2004版)

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一卷闡述的"資本主義一般規律",不是排斥供需波動,而是選擇供需平衡這一能說明其本質、一般,即價值本身的方式。也就是說在這裡,馬克思並未否定古典經濟學的供需關係,相反,供需平衡和價值正是建立在古典經濟學的認識上。

森野認為凡是勞動就有價值,這不是馬克思所認為的。QiuLin在這個問題上也犯了與森野同樣的錯誤。不管是在形成還是在實現階段,馬克思均認為無效品中的勞動無價值。 有人或許會說,"馬克思不是勞動價值論嗎,怎麼會在無效品中認為勞動無價值呢?"這裡的問題在於,馬克思所認為的勞動,是一般、抽象、社會勞動,也即資本普遍商品市場中的勞動,而絕非個人勞動。

這樣一來,或許又有人會說,"這難道不是說明,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從屬於供需關係,只是古典經濟學的附庸嗎?"我個人認為,馬克思抓住古典經濟學的供需平衡點,去論述資本價值的一般規律,這正是其過人之處。而這一過人之處,其實是李嘉圖的功勞。馬克思在繼承和批判李嘉圖勞動價值論的過程中,發展出剩餘價值論,這纔是馬克思的核心所在。那是另外的話題了,這裡不再贅述。

馬克思對於供需平衡點的價值論述,是極具動態的。他確實去除了"細枝末節",以普通宏觀之上的宏觀去探討問題。 QiuLin在這裡犯了和森野同樣的問題:試圖以非馬的經濟學觀點來闡釋馬。這裡的"非馬"是因為他不自覺又將這些"細枝末節"加了進來,將價值形成和價值實現分離過重,為求盡善而失去了一些動態...... 出於對具體情況的分析,以使自己理論更能貼近現實感官,馬克思在《資本論》第三卷進行了大量工作。社會勞動時間II也在此時加入。

明星的簽名價值部分。

森野認為明星簽名的勞動投入為1,卻有100的貨幣價值,從而勞動價值論被推翻。 這說明森野對於李嘉圖、馬克思的宏觀程度理解比較粗淺。 QiuLin注意到這點,"嚴格來說,明星的簽名並不嚴格適用於勞動價值論,它更像是藝術品而不是可通過重複人類勞動增加其數量的產品。" 在李嘉圖,

名貴的繪畫、古幣、酒等,他們的供給不能增加,供給曲線完全沒有彈性。李嘉圖說"他們的價值與最初生產時所需的勞動量完全無關,而是隨著那些願意擁有它們的人的財富和偏好的變化而變化。 "李嘉圖將那些稀缺的、不能自由地再生產的商品從他的勞動價值理論中排除出去,原因在於他們"只佔市場日常交換商品中的很小部分"。因此, 他的價值理論只適用於能夠自由地再生產的商品以及完全競爭性市場所生產的商品。(《經濟思想史》)

根據大衛·哈維,非生產性消費是個別。如其提到馬克思這樣說:

生產表現為起點,消費表現為終點,分配和交換表現為中間環節...... 生產、分配、交換、消費因此形成一個正規的三段論法:生產是一般,分配和交換是特殊,消費是個別,全體由此結合在一起......生產決定於一般的自然規律;分配決定於社會的偶然情況,因此它能夠或多或少地對生產起促進作用;交換作為形式上的社會運動介於兩者之間;而消費這個不僅被看成終點而且被看成最後目的的結束行為,除了它又會反過來作用於起點並重新引起整個過程之外,本來不屬於經濟學的範圍。(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 46 捲上冊 1979年版 26頁)

哈維在《跟大衛·哈維讀資本論 第二卷》開頭導言的圖很有意思(第一卷熱銷尚有存貨,而第二卷剛出來就絕版了,我懷疑是......,有需要者可和我私信):

三段論

QiuLin對聯合運用確實下了很大工夫,用偏離係數K解釋了價值形成量和實現量的差別,並且用聯合運用給出了勞動價值論的解釋。雖然QiuLin的解釋本來就是為了說明勞動價值論可以應用過來,但我感覺還是太想完善馬克思了,太想完成ABC後那個D,有些生硬,是個迂迴。如大衛哈維所說:

馬克思認為消費是個別性而不是一般性也是因為這個道理。但是,馬克思的歷史著作的最終目的是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作為一個演進的有機整體來理解(與強調規律的政治經濟學相反),因此任何對當代形勢加以理解的嘗試,都要求我們把消費、政治主體性和個體的審美、文化、政治偏好加入到研究框架中------作為政治經濟學分析的基礎和補充,而不是作為替代品。

那麼馬克思的剩餘價值論完全無法解釋明星簽名照、藝術品等問題嗎?我覺得,馬克思大框架中隱含著非生產性消費的價值必須從生產性勞動中獲取溢價的可能。當然,這只是猜想。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