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靖是一个非常成熟的政治家。对于海瑞不要命的上《治安疏》,嘉靖的第一反应便是「有预谋、有人指使」。

其实这也正常,因为在这之前发生了一件大事,那就是嘉靖利用陈洪鞭打了百官。可以说没了严嵩,嘉靖和大明官员的关系是非常紧张的。

正好现在又是龙驾乔迁的时候,突然有这么一个官员,跑出来上 了这么一道奏疏。这样大逆不道的奏疏居然能直接到他治理。无论是谁,都不会相信这仅仅是海瑞的个人行为。

嘉靖由于长期服用丹药,身体状况并不好。更何况他年纪已经大了,时间也不多了,所以他自然担心有人会鼓动裕王逼宫篡位。吕芳就是他和裕王走得太近,使得嘉靖非常不满。

海瑞去淳安当知县,是裕王府里面的谭纶举荐的。海瑞在浙江官场上和严党进行厮杀也是有裕王的人背后支持。所以无论是嘉靖,还是其他人,都会默认海瑞是裕王的人。

所以说嘉靖担心海瑞上疏是受裕王指使,目的是逼嘉靖退位,从当时的情形来看,是非常合情合理的。

这里就不得不佩服海瑞,他的时间把握是相当之好。他掐好时间,在最后的时候把「贺表」封好,交给赵贞吉。这样由于时间紧急,内阁的官员和司礼监的太监来不及拆开检查,这样他的奏疏就能够直接到达嘉靖的手里。

特别是嘉靖身边的陈洪趁机煽风点火,更是使得事态更加严重。

不过随后无论是赵贞吉、还是徐阶、裕王,能尽力使得嘉靖明白,这完全是海瑞一个人的意思,并不是文武百官逼嘉靖退位。

嘉靖冷静下来以后,其实他也弄明白了海瑞上奏疏和他人无关。

所以这件事情的关键便是要让嘉靖明白,海瑞不是为了逼宫才上奏疏的,他背后没人!

不过,嘉靖也是个要面子的人,哪怕知道自己错了,也不愿意承认。特别是嘉靖亲自审问了海瑞以后,其实他内心是有触动的。

他也明白海瑞是个忠臣,所以他特意派和海瑞关系很好的齐大柱去看管海瑞。

嘉靖不想杀海瑞一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嘉靖当时气急了,他直接把海瑞关起来了。假如他直接杀了海瑞,会背负骂名。

以明朝社会的风气,海瑞如果真的死了,恐怕会被天下读书人视为榜样。

另外,还有一点就是裕王这些人想保住海瑞。因为裕王觉得像海瑞这样的人,日后是有大用处的。

嘉靖皇帝其实也发现了这一点,所以他才会说海瑞是大明朝的利剑,能够在裕王将来改革的时候发挥大的作用。

不过嘉靖也没有放过海瑞,他只是不杀海瑞罢了。直接放肯定是不行的,这不是打了他老人家的脸吗?

他把海瑞一直关著,等他去世以后,裕王登基了,海瑞就重获自由了。


这是嘉靖帝出于平衡的考量。

在嘉靖眼中,严党的存在可以让他随心所欲,例如修道、炼丹、修建道观、祈天、做法……这些事情是他个人爱好,但有违国体和圣明,只有严党会支持他,因为严党还需要仰赖皇权赋予他们的权益;

但严党有个与生俱来的痼疾,那就是损公肥私,祸国殃民,这个痼疾对嘉靖来说属于小节,可以包容,因为对嘉靖来说修道才是主旋律,严党能支持他修道,很好;

然而严党不能一家独大,那样会让大明王朝朝不保夕,所以嘉靖还要扶持清流用来平衡严党。例如严世藩鼓捣出「改稻为桑」方略要付诸实施的时候,内阁就委派海瑞和王用汲去淳安建德署理地方事务,这个是具体的平衡,所谓的「走基层」是也。

平衡严党与清流是嘉靖的帝王术标配,其实也是历代帝王控制朝局的标准动作。然而帝王术是高智商高情商的综合力量,绝非「力的过剩才是力的证明」(尼采)。明末崇祯帝就是用力过猛,直接将魏忠贤「做」掉,导致东林党一家独大,朝局失控,让他面对闯贼兵临城下,多尔衮大兵压境的国难当头,无所措手足,最终屈辱死去!

回到题目。海瑞《治安疏》呈上的时间节点正是严党垮台不久,文官集团因欠饷问题舆情发酵,鼓噪的内阁和司礼监头大的时候。

当时国库因为东南抗倭、修道炼丹、赈济灾荒等大笔支出早已不能按时足额发放俸禄,文官们闹嚷嚷谁来管控?按嘉靖自己的话说「如果严嵩还在,断不会让他们闹成这样」。

现在切题。

文官集团已经有一家独大失去控制的苗头,这时候海瑞强出头,嘉靖刚开始以为是文官集团派出来的急先锋,可接著意识到这个海瑞只是个意气用事却爱国爱民的书生!

当初他评价海瑞「小小县官竟有此霹雳手段」时就已经注意到海瑞绝非等闲之辈,现在海瑞上的这个疏让他火冒三丈之于,冷静下来后,深感此人似乎可以用来制衡文官集团,或者严党2.0,因为他是一心为国之人,没有丝毫的私心杂念

事实上,嘉靖当时已经自知时日无多,皇位即将传给裕王,嘉靖评价海瑞是「国之神器」,这个高大上的称谓在《大明王朝1566》的剧情中是能够成立的(真实历史另议),嘉靖临政45年,剿除东南倭寇,打击北疆蒙古,废除特权,整饬吏治(前期),免赋赈灾做了许多事情,然而他后来修仙学道不务正业,导致劳民伤财,自己也因长期服用含有「砒霜、雄黄、朱砂、水银」等有毒物质的「仙丹」而死于非命。

他留下了一个千疮百孔的国家,作为补偿,他给裕王留下了海瑞,以裕王的懦弱个性,「海钢锋」刚好弥补其短板,算是恰如其分的安排。

嘉靖深知,自己瑸天后,裕王肯定会放出海瑞委以重任,如此,自己不至于留下「屠戮忠臣」的恶名,而裕王也能有「革故鼎新,激浊扬清」的美誉,堪称无上秒选!

这算是他留给儿子的礼物吧。

我是另类君,我们一起共饮五千年后的五味杂陈!


《大明王朝1566》中,陈宝国饰演的嘉靖皇帝醉心修道,长期不问政事,且刚愎自用,轻易听不得逆耳忠言。而海瑞素以耿直清廉著称,在调任京城户部主事一职后,耳闻目睹了朝野对嘉靖皇帝的所作所为虽有不满,但都不敢轻易逆龙鳞进谏,怕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为警醒鞭策嘉靖皇帝,海瑞精心撰写上疏嘉靖帝,名为《治安疏》,在上疏中,海瑞痛陈嘉靖皇帝的不足,并写了千古拍案的名句「天下不直陛下久矣」,意思是说天下百姓瞧不起陛下你的所作所为很久了。这份上疏送达嘉靖皇帝御览后,嘉靖皇帝极为震怒,下令马上让人拘捕海瑞,不能让其跑掉。

这时,身边的太监陈洪冒死为海瑞说话,说海瑞此人素有直名,知道上疏会触怒陛下,已经遣散家仆,自己备好棺材受死。皇帝这才冷静下来,而且再次看了海瑞的奏折后,说了一句「这个人大概算是比干吧,可惜我不是纣王。」不过死罪可免,活罪难逃,嘉靖帝还是把海瑞关进了监狱。

后来,嘉靖帝再次想起海瑞的奏折后,还是感觉怒不可遏,就再次下令要斩首示众。此时,内阁首辅徐阶站了出来,向皇帝解释说,杀掉海瑞就上了他的当,海瑞是想借皇帝成就自己的名节,以自己一死来来诋毁陛下的英名,自己却因此获得千古留名,如果杀掉他的话,就让他奸计得逞了。这番说辞之后,皇帝才放弃杀掉海瑞,但也不同意释放,直到嘉靖帝去世隆庆皇帝继位,海瑞才得以获释。

嘉靖皇帝之所以不杀海瑞是为了自己不留杀直臣的历史恶名,关著不放是因为怒气难消,最后放海瑞出狱是为了将施恩海瑞的机会留给儿子隆庆皇帝。


嘉靖并不是个昏君,只是独断专行、贪图享乐、妄图长生,他从海瑞上奏的《治安疏》中看到了海瑞的赤胆忠心;嘉靖看出海瑞是个人才,可以为自己的儿子在继承帝位后所用。


个人观点,海瑞是一个刚正不阿的清官,是人民心中的青天大老爷,嘉靖又是一个很聪明的皇帝,人谁不想留个好名字呢,更何况皇帝呢,如果把海瑞杀了,那不是要寒了百姓们的心,史官会怎么写嘉靖,百姓会怎呢看嘉靖,为了留一个好名字嘉靖也不会杀了海瑞


我觉得大明王朝可以和雍正王朝一起看。两朝世宗都是从藩邸走出来的皇帝。得江山都不容易。都看不起清流。骂人的话都是读了几句理学讲义,看了几本高头讲章就敢指点江山。都喜欢玩老鼠戏猫的游戏。嘉靖对海瑞不杀不放。雍正对李祓斩前夜赦。都是一样的帝王心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