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二六六)佛告诸比丘。于无始生死。无明所盖。爱结所系。长夜轮回。不知苦之本际。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断。长夜绕柱。轮回而转。

无明和私信是栓住人的两条绳索,使人不得解脱。

物虽小 勿私藏 苟私藏 亲心伤

一、释义

私,禾名。古字为厶,韩非云:「古者仓颉之作书也,自营者谓之厶,背厶谓之公」。

二、出处

《礼记-曲礼上》:「父母存,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 」

《礼记-内则》:「子妇无私货,无私畜,无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与。」

三、解说:

《诗》云:「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礼记-礼运》:「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往圣先贤的理想是「天下为公」。在周王朝,是封建领主制。所以,「私藏」就不仅是「亲心伤」的问题,而是对当时根本社会制度的破坏。所谓「礼崩乐坏」,实际上恰恰是因为「私藏」而导致的既有社会秩序被打破之后的混乱。

《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对曰:『合彻乎?』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对曰:『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那么不私藏是不是最后一切都归帝王一人呢?有子说:「百姓富足了,君王有什么不足呢?百姓不富足,君王怎么能富足呢?」孟子说:「民贵君轻」。很显然,不论从理论上还是实际上,都不可能归某一人所有。但是老子也曾经说过:「民之饥,以上食税多也」(《道德经》)。但这里讨论的不是数量问题,而是对秩序的尊重问题。

「私藏」这个问题要两方面看,作为子女,有个人要求是正当的,但父母与子女之间有什么不可以沟通的呢?

另外,如果从整个家族的传承关系看问题,我们每个人都是家族和历史传承中的一环,那么何必私藏呢?

换个角度,「私藏」藏的不是财物,藏的是私心,是与父母的疏远。与最亲近的人疏远,那么必然与所有人疏远,这难道不是自我囚禁吗?中国自古有「义利之辨」,因利失义是愚蠢的。

在当代社会,家庭组织形式发生了变化,人们的权属观念也在变化。在家庭中,要处理好情、理、法的关系。在涉及利益问题时,有些人自己的是自己的,父母的也是自己的,恨不得别人的也成为自己的,贪心作祟。贪婪,一切都是为了一己之私,这几乎是所有混乱的根本原因。要努力为社会创造价值,在此过程中获得自己应得的。为家族光大门庭,不能只打自己的小算盘。

要很现实地看待公与私的问题。在一个并非人人是君子的社会,如果不认可私,恐怕会失去发展动力。但如果不以公为导向,并明确道德、法制,则必然使私欲泛滥成灾,从而无法确保整个社会和谐稳定。

现代社会,立法很重要,但立德更重要。子曰:「导之以政,齐之以德,民免而无耻。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