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阿含經》(二六六)佛告諸比丘。於無始生死。無明所蓋。愛結所繫。長夜輪迴。不知苦之本際。譬如狗子系柱。彼系不斷。長夜繞柱。輪迴而轉。

無明和私信是栓住人的兩條繩索,使人不得解脫。

物雖小 勿私藏 苟私藏 親心傷

一、釋義

私,禾名。古字為厶,韓非雲:「古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營者謂之厶,背厶謂之公」。

二、出處

《禮記-曲禮上》:「父母存,不許友以死。不有私財。 」

《禮記-內則》:「子婦無私貨,無私畜,無私器,不敢私假,不敢私與。」

三、解說:

《詩》雲:「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禮記-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

往聖先賢的理想是「天下為公」。在周王朝,是封建領主制。所以,「私藏」就不僅是「親心傷」的問題,而是對當時根本社會制度的破壞。所謂「禮崩樂壞」,實際上恰恰是因為「私藏」而導致的既有社會秩序被打破之後的混亂。

《論語-顏淵》:「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合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與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那麼不私藏是不是最後一切都歸帝王一人呢?有子說:「百姓富足了,君王有什麼不足呢?百姓不富足,君王怎麼能富足呢?」孟子說:「民貴君輕」。很顯然,不論從理論上還是實際上,都不可能歸某一人所有。但是老子也曾經說過:「民之飢,以上食稅多也」(《道德經》)。但這裡討論的不是數量問題,而是對秩序的尊重問題。

「私藏」這個問題要兩方面看,作為子女,有個人要求是正當的,但父母與子女之間有什麼不可以溝通的呢?

另外,如果從整個家族的傳承關係看問題,我們每個人都是家族和歷史傳承中的一環,那麼何必私藏呢?

換個角度,「私藏」藏的不是財物,藏的是私心,是與父母的疏遠。與最親近的人疏遠,那麼必然與所有人疏遠,這難道不是自我囚禁嗎?中國自古有「義利之辨」,因利失義是愚蠢的。

在當代社會,家庭組織形式發生了變化,人們的權屬觀念也在變化。在家庭中,要處理好情、理、法的關係。在涉及利益問題時,有些人自己的是自己的,父母的也是自己的,恨不得別人的也成為自己的,貪心作祟。貪婪,一切都是為了一己之私,這幾乎是所有混亂的根本原因。要努力為社會創造價值,在此過程中獲得自己應得的。為家族光大門庭,不能只打自己的小算盤。

要很現實地看待公與私的問題。在一個並非人人是君子的社會,如果不認可私,恐怕會失去發展動力。但如果不以公為導向,並明確道德、法制,則必然使私慾泛濫成災,從而無法確保整個社會和諧穩定。

現代社會,立法很重要,但立德更重要。子曰:「導之以政,齊之以德,民免而無恥。導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論語-為政》)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