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提到戚继光选兵的理论是吗?来,我们继续。

 

  这个理论很有意思,有「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观念。喔对,虽然《明史》对不同地区出身的浙兵有这样的战力区分:义乌为最,处州次之,台州、宁州又次之。但是在十八卷本《纪效新书》中,戚继光好像不是这样认为的。

 

  戚继光是这么说的:「等而别之,得其人而教练焉,毕竟处州为第一,义乌次之,台温又次之,绍兴又次之,他不在此科也。

 

  所谓「他不在此科」,指的是除了这几处之外,江浙全境没有一个地方的乡兵是真正能打仗的。「则虽韩(信)、白(起)再生,不可用也。

 

  ……,ㄟ……,先说了,这边写的是戚继光的观点,而且是几百年前的人事物,跟当前各地人物风土没有关系蛤(擦汗)

 

  文章继续。

 

  我们来看看戚继光是怎么论断他点名的这几种乡兵。喔,当然啦,为了行文方便,以下是我个人的白话解读,若是有兴趣,相关原文请看附注。

 

  先看戚继光评为殿军的绍兴乡兵。这地方的兵很有意思,你叫他上他就上,但是看到敌军,就退后闪人;而若是敌军退了,他就追上去,追到敌军回头,他又闪了。战场上不是很管用,可是偏偏这些人叫他做辛苦的体力活儿又挺好的,譬如说守城、扎营以及……,嗯,诱敌(这工作真是太适合不过了呀)。

 

  这种兵按照现在常用的评语,就一个字:皮。带兵的将领个性严厉,他是那个样子;将领个性温和,他也还是那个样子。要带这些兵,戚继光认为只能用最严格的军令,而且在执行上必须非常彻底,还得训练到平常使用真刀真枪对劈都没问题,那才可以上战场。

 

  换句话说,什么人本团体人权团体,若是看到戚继光在操练绍兴乡兵,一定会去游行抗议然后上告国际法庭不会错。

 

  再来是季军的台、温乡兵。或许因为这支部队是谭纶带出来的,对这个单位,戚继光并没有著墨太多。只提到一开始谭纶就以他个人的模式建立军心士气,所以这支部队只有谭纶指挥才能获胜,别人带不了。若是以军令纪律的要求来说,也必须严格处理,但是不必到针对绍兴乡兵那样的程度。

 

  说到谭纶,那是明代一个很特殊的官员。本来在中央任职,当过礼部主事、兵部郎中。在倭寇最严重的时期,受任台州知府,后来升福建巡抚,最后当到兵部尚书。重点是,他一个进士出身的文官,专长居然是用兵,而且听说还曾亲自上阵砍人,貌似武功高强的样子。不说别的,嘉靖三十七年数万倭寇入侵台州,他率领自已练出来的部队一口气来了个三战三捷。按照明朝的首功制度,谭纶最终战绩高达两万一千五百级。乖乖滴拢叮咚。

 

  事实上,戚继光,以及与他齐名的俞大猷,就是谭纶一手提拔出来的。戚继光后来调任蓟州总兵拱卫京师,也是时任蓟辽保定总督的谭纶推荐的。当然,他们的大后台是首辅中极殿大学士张居正,不过这是另外的故事了。

 

  正所谓即使血条满格、技能满点、全身外挂装备加上祝福无上限,也还是需要神一样的队友来著。

 

  好,我们继续。亚军,义乌兵。这可是戚将军的家底啊,看看他是怎么评论的。

 

  这支乡兵其实是后起之秀,由戚继光带出名堂来的。但是,在这之前并不是没有义乌兵,只是屡战屡败(啥?),所以没人提他。

 

  是这样的。义乌乡兵,说他聪明,够聪明;说他勇悍,确实也很强。虽然上阵前还是会略有惧色,但是一接战就展现出非比寻常的韧性,甚至战况不利都还能扳成反攻的局面。不过有个问题非常、非常的严重:若是这支部队一不小心打赢了,那不管是谁都叫不回来,会一直冲一直冲,一直冲进敌军的埋伏里,然后全军仆街。

 

  看来他们是把打仗当成打架了。

 

  像这种部队,不担心他不强,只怕他不听话;不担心他打不赢,就怕他打赢了跩过头。不好带,但是戚继光刚好有办法。他的绝招是「破格恩威并称」。

 

  也就是说,无论赏、罚,都比行情价高出个几十成。原本两小时荣誉假的,一批就是一个礼拜;本来奖金只有五百,搞定任务后奖金提高到五万。爽吧?但~是~呢,相对的,原本只是关三天禁闭就好的,改成七年军事监狱;原本得送军事法庭的,当场就斩首示众了。

 

  快,人权团体赶快去告戚继光。

 

  关于戚家军的军令纪律,后面会有专文,这边就不多说了。我们最后来看戚继光心中的第一名:处州乡兵。

 

  按照戚继光的说法,处兵是元老级的乡兵。原因很简单,明代的处州府有相当丰富的矿产,多的是矿工。当时矿产也没国有私有执照甚么的,谁抢到了就谁挖,谁挖到了就谁发。于是三不五时就打群架抢矿区,算是天生的强壮加上后天培养的骠悍,所以容易被注意到。等到海疆不平静,很快就被招募去打倭寇了。据说,处兵扬名的时候,其他地方的乡兵还不知在哪呢。

 

  不过即使如此,处州乡兵的战绩也不怎样。刚开始还能有一两场胜仗,接下来就不行了,怎么打都输。属于一鼓作气,再来就竭了的特殊部队。

 

  而且处州乡兵还有个非常有趣的特色,就是上战场前还得跟他们开会,讨论一下上阵的意愿。若他们琢磨说敌人太强大,他们会直接跟将领说不干拉倒。相当直白的说。不过,要是他们同意上阵,那么不管接下来出现什么状况,无论好坏胜败,都会上去打一场再说。

 

  算是很讲信用就是了。

 

  然而,戚继光对于第一名的处州兵的训练法,却只有一句:在操其坚耐,而使之屡阵不销其气。」就带过去了,有点敷衍的感觉。不过如果再接著看后面戚继光的补充说明,就会明了他不太想提这件事的原故了。

 

  原因也很简单,因为这时候处州府也差不多无兵可募了(特别是按照戚继光的标准)。

 

  处州号称乡兵之始。刚开始这些矿工一个比一个凶猛,上阵就来个久违了的胜仗。相较于当时已经散架了的卫所兵,真是天下精兵来著。这名声一传开,造成了处兵之名著天下,无处不募处兵」的状态。

 

  嗯?这状态有点眼熟对吧?没错,后来义乌县没男丁可调的窘境,之前处州府已经窘过一次了。

 

  还有一点,就是处州兵成名早,大家都争先恐后去募兵,也都募到了。但是,善于用兵的将领又不是天天都有,更别说懂得善用处兵的特长了。于是这边一场败战,那边一阵覆没,处州乡兵的名头很快就砸了。到后来连处州府人自己都蔫了,谁还理他啊?

 

  话说回来,行文至此,写的都是大范围的理论,关于戚继光选兵的模式,在《纪效新书》有没有操作层面的说法?答案是有的,而且按照惯例相当独特。

 

  ……。

 

  ……,唔……,已经两千四百多字了啊……,太长了,当年写期中报告都没这么多字。

 

  再分段吧。

 

  下回见啊各位。

 

 

 

 

 

 

 

 

附注:《纪效新书•总叙》<纪效或问>:「……。且如浙江乡兵之称可用者,初为处州,继而绍兴,继而义乌,继而台州;至于他处,则虽韩、白再生,不可用也,是皆有其故焉。何则?处州为乡兵之始,因其山矿之夫,素习争斗,遂以著名。及其用之杀倭,不过仅一二胜而已,以后遇敌辄败,何也?盖处兵性悍,生产山中,尚守信义,如欲明日出战,先询之以意,苟力不能敌,即直告曰:不能也!如许我以必战,至其期必不爽约,或胜或负,定与寇兵一相接刃。但性情不相制,胜负惟有一战,再用之痿矣,气勇而不坚者也。此兵著名之时,他兵尚未有闻。及三十二、三年,方有绍兴之名。盖绍兴皆出于嵊县、诸暨、萧山,并沿海,此兵人性伶俐,心虽畏怯,而门面可观,不分难易,无不领而尝之,惟缓急不能一其辞。然其性颇为无奈,驱之则前,见敌辄走,敌回又追,敌返又走。至于诱贼守城扎营辛苦之役,则能不避。驭之以宽亦驯,驭之以猛亦驯,气治而不可置之短锋者也。此后方有台兵之名。盖台兵以太守谭公之严,初集即有以慑其心,故在谭公用之而著绩,他人则否。其人性与温州相类,在于虚实之间,著实鼓舞之,亦可用。岁己末,以义乌尹赵公之集兵,予奉命会选而教练之为部伍,于是而始有义乌之名。以前非无乌兵也,盖辄屡出屡败,故不为重轻。义乌之人性杂于机诈勇锐之间,尤事血气。督之冲锋,尚有惧心,在处兵之下,然一战之外尤能再奋,一阵之间尤能反戈。但不听号令,胜则直前不顾,终为所诈。至于他处之兵,伶便、谲诈、柔懦、奸巧,在我鼓舞之令未下,而众已预思奇计为之张本矣。等而别之,得其人而教练焉,毕竟处州为第一,义乌次之,台温又次之,绍兴又次之,他不在此科也。其操治处兵之法,在操其坚耐,而使之屡阵不销其气。其操义乌之法,要破格恩威并称,必使其听节制,进退一如约束,不患其不强,而患其不驯;不患其不胜,而患其骄。其操台温之兵,必又加严一等。其操绍兴之兵,必须重令以劫其心,决令以立其信,操之能以短兵交刃,而后可用也。至于他处之兵,必洗涤其肠胃,尽去其故态,施不测异常之令,然后仅能及绍兴兵耳,不然,吾不能也。如此,则无兵不可冲锋,无兵不可鏖斗,浙之强兵不可胜用矣。或又问曰:今之处民销废怯弱极矣,而君犹以处兵称首,何也?予曰:兵之胜负者,气也。兵士能为胜负,而不能司气。气有消长,无常盈,在司气者治制之何如耳!凡人之为兵,任是何等壮气,一遇大战后,就或全胜,气必少泄。又复治盛之,以再用,庶气常盈。若一用之而不治,再用则浊,三用则涸,故无常胜之兵矣。譬如清泉细流,辄以巨罂连汲之,斯浊;浊而不少间以蓄之,则涸。必汲其清而澄其浊,又停其汲,故能供再汲之罂。常满而流,弗可涸,是处兵之初用时,正始达之泉也。而将领不尚节制者,用其气而不蓄,虽一二胜焉,气已浊矣,犹未涸也。由是处兵之名著天下,无处不募处兵,而先浙、次直、次福建,皆处兵矣。夫处既募广,将领乃多,岂能人人皆良知清明,尽谙治气用兵之机也?于是用其名,而卤莽以耕,灭裂以获,诡遇得禽,遂至于涸,遂至于大衄而不可复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