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者面对的敌人就不是一个量级的

倭寇只是匪患流寇,一没占地设府二没建权称霸,和日本国内大名将军也没啥联系,没个稳定的大后方,先不说和宋朝时期的金国比,就是和同时期动不动南下劫掠威胁京畿的蒙古诸部威胁度都不可同日而语。对明朝而言倭寇只是小患,而拔除小患的戚继光自然名声不显。

宋朝时期的金国呢,破汴梁,擒二帝,灭北宋。甚至一度搜山检海捉赵构,把宋高宗逼的只能远遁海上,可以说离神州陆沉也就差半步了,这个时候岳飞站出来了,力挽狂澜。两宋时期名将如云但大多也只能打打防守反击被动防御,只有岳飞能野战正面击破金军主力收复失地,甚至一度击溃了完颜兀术的金军主力令整个金国黄河以南号令为之不行,这份功绩说是再造国家也不为过。


戚继光的名气不如岳飞有很多原因,第一,两人所处的时代不同,岳飞所处的是什么环境,外族大举入侵,半壁江山沦陷,靖康之耻,徽钦二帝被俘,如果再不作为的话又是一个五胡乱华,甚至崖山之祸会提前二百年上演,这个时候岳飞登上历史舞台是扮演擎天一柱的角色,如果没有朱仙镇等大战,南宋能不能存活都成问题。嘉靖朝的戚少保的确是百战百胜之将,但当时的大明领土上保持完整,几十万大军整戈待旦,东南在朝廷眼中只是癣疥之疾,说句不好听的,如果朝廷真的在乎东南的倭寇,下几道圣旨就能荡平沿海倭寇,但是朝堂之上要牵扯的利益关系太复杂,想绞却又不能绞,到最后戚家军在没有大规模兵团加入的情况下灭了倭寇,大部分还是朝廷各派妥协的结果。

第二,都知道戚继光打倭寇,但是有几个知道戚家军镇守蓟县数十载的事件。而大家口口相传的岳飞大都是出自说书人口中的说岳等经典桥段,脍炙人口,宣传效果奇佳,事情不光要做,更需要宣传,戚家军没有那么多宣传自然知名度没有岳家军大。

最后一点,戚继光是成功平定了倭寇,而岳飞却死在了风波亭。自古名将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悲剧永远比大团圆结局更能打动人心。壮志未酬,终究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局部战争跟全面战争没可比性。

在说两句。

倭寇主要是威胁东南经济赋税的收入。数量几千人。武功的确高。都是精锐,体量太轻。由于政治需要,才需要树立一个抗日名将,激励人心!

岳飞是拯救国家的!!全国战役!整个国家的资源都为了他的战争而转动!你说有可比性吗!


我感觉这原因有很多我感觉的原因一点点的说:

1.民间流传的演义里岳飞的故事要比戚继光多,这个不能否认,名气这东西很大程度上都是靠流传出来的,岳飞改编的电影/故事要比戚继光多得多,大家都知道岳家军很多人却不知道戚家军;

2.不可否认,岳飞典故确实也比戚继光多,岳母刺字、十二金牌召岳飞等等;

3.以莫须有的罪名屈死风波亭,壮志未酬,未免让人多生感慨;

当然这不是贬低戚继光,戚继光不仅抗倭寇,更是拱卫京师16年,让蒙古不敢来犯,他们都是民族英雄,谈不上谁的名气大谁的名气小,都是为了民族做出巨大贡献的人。


岳飞有岳飞传,戚继光没有吧


名气和是否抗击外族侵略者没关系呗,如果有相同点而结果不同,请找他们的不同点。这是通用办法,题主善用。


不不不,所谓「倭寇」,主要是中国人,其中是有一些日本人,基本都是马仔。

这有一篇文章,把倭寇问题说的很透彻了。

为何1555年,几十个倭寇在明朝的江南能杀伤4000人??

www.zhihu.com图标

抗击倭寇,其实准确说是「剿匪」,而且剿的主要是本国老百姓。放在岳飞身上,也就和剿灭杨幺相提并论。


根本原因在于我们轻视小日本,觉得与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没法比,所以,连带戚继光也受累了,而戚继光在面对蒙古时一样是吊打,但因为统军太少而导致影响不够大,只能说戚继光点有点背吧。


1.戚继光的敌人没有岳飞强悍

2.岳飞的结局比较悲惨,更容易被大家记住。


同是抗倭名将,其他那些抗倭名将名气也不如戚继光。再说岳飞同时期的抗金名将韩世忠,刘琦名气也不如岳飞


大众有英雄情节,英年早逝的,往往更传奇,而且岳飞是被冤死,或者说是政治牺牲品,更能叫人同情,难道要岳飞安静的当著将军安享晚年,还和戚继光一样被老婆追著到处跑,岳飞被后世搬上神位了,而戚继光更接近人


如果不是因为戚继光打的是倭寇,可能名气更低。。。


主要是死的方式易于名流存,比如李小龙,张国荣等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