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松打的可是日本正规军,而且打的相当漂亮,戚继光只是剿匪,完全不是一个档次,为何名气反倒差这么多


我在初中高中的历史课本上从来没有看到过李如松这个名字(可能我那个年代比较落后),戚继光却是常常出现,所以对于只是看看历史课本,连历史小说(明朝有名的小说又很少,流行的也就「那些事儿」)都不大涉猎的人,怎么可能会知道李如松这个人。

(上述是客观事实,以下是针对这一情况的个人见解)李如松主要的事迹我认为有两件,一是国内平反,而是抗日援朝。第一件事,叛军的头头也不是很出名的人物,而且又是一场没有直接影响大明命运的叛乱,虽然打得很苦,但在每个朝代的末期确实司空见惯,所以没有那么的谈资。第二件事,虽说是抗日,但是那场战争是在朝鲜半岛打的,日本人都没有侵略进来,自然国人的感触不深,再说帮了一个现在愿意搞事的邻居,也确实让上层建筑的人们张不开口啊。你可能会问我抗美援朝也是没有打进来啊,那毕竟时间近,参战的都是爷爷辈的人,当然会在你耳边不断给你讲历史啦。而且那可是我党的英明决策!另外,李如松确实太短命了,四十岁就战死了,不然活著再打一打后期的农民军和清军什么的,可能也会有一定的知名度的。

加上他爹太出名了,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他的光辉。

戚继光就不一样啦,倭寇都打到家啦,再把倭寇打出去,这在当地不得留下一个又一个的佳谈啊。

所以,抛去专门研究历史的人和对历史有兴趣愿意多看书的人不说,针对于广大群众,古人在现代有没有知名度,就要看这个古人有没有在广大人民群众宣传的价值,不管他是正面人物还是反面人物。历史课本就那么薄,哪能每个人都出场啊。

另!另!另!我特喵真的是李如松的粉丝啊!

提兵星夜到江干,为说三韩国未安。

明主日悬旌节报,微臣夜释酒杯欢。春来杀气心犹壮,此去妖氛骨已寒。谈笑敢言非胜算,梦中长忆跨征鞍。若非有你,屌丝麻贵怎能逆袭,大明早就断送在宁夏反贼哱拜的手中;若非有你,李舜臣孤掌难鸣,朝鲜早已是日本的属国;若非有你,四百年前,有谁能挡住丰臣秀吉的铁骑,拯救我神州大地!滚滚绿江,浪花淘尽,百年之后,鬼神共叹:一生俯首拜仰城。

茫茫大漠,烽烟缭绕。你出生在北国草原,自幼与父亲驰骋疆场。然而,江南的风土人情与惊涛骇浪也时常出现在你的梦里,当然,还有那杀不尽的倭寇和老师锐利的眼神。你的肉体里流淌著李家忠君爱国的心血,精神上却充斥著野性的高傲与坚韧的顽强。不知这是李成梁的缩影,还是徐文长的写照?

将门出身,少年得志。「纨绔子弟」的戏谑一直萦绕你的耳际,唯独万历对你情有独钟。年仅三十,便以提督总兵官的身份讨伐逆贼。水攻,杀敌,灭族。历时数月的尔虞我诈终究为高干子弟正名:谁说纨绔子弟就没有能力?作战的天赋与精神上的顽强必将带你走向辉煌!辗转沙场,率兵入朝。朝鲜王李昖给你戴的高帽几乎触天,而你总是轻蔑应对。真正有实力的人无需谦虚。是的,你记得徐渭教给你的一切——倭寇的兵器,倭寇的残忍以及战胜他们肉体、摧毁他们精神的办法。真正强大的人不在于手中的武器,而在于驾驭武器的心灵!一颗为正义远离家国奔赴千里而战的顽强的心灵!平壤城下,三军尽出,你身受重伤依旧冲锋在前,「围师必阙」的战术彻底击溃了小西行长的信心;碧蹄馆中伏,你死战不退,纵使寡不敌众,纵使身陷重围,终于脱险。抗日援朝一役,你功成名就。因为你的桀骜不驯,日军内心胆怯,士气低落;因为你的无所畏惧,明军信心爆棚,死战到底;因为你的见识过人,沈惟敬如鱼得水,两军议和。

天妒英才。居高位,为何每一次总要冲锋在前?负绝技,为何那一次不能突破重围?或许,马革裹尸对你来说才是最好的归宿。历尽百年,因为你英年早逝,知晓你的人并不多,可是这丝毫无损于你的丰功伟绩:鏖兵西北,转战东北亚,龙咆平壤,血战碧蹄馆,血染浑河。你是一个军人,一个智勇双全、顽强无畏的军人!正如你的名,一生顽强如松!

四百年华已过,纵马驰骋之影,依稀可见。高中时候写的作文,现在看来有些尴尬,不过真的很喜欢这个在我看来桀骜不驯的汉子。

跟明末北方南军和本地军户的矛盾有关。

北方兵员大部分都是义务兵,南方兵都是志愿兵、或者说雇佣军。后者平时不事生产为职业军人,因此战斗力更强,但是也更费钱,为爱国主义杀敌还是不如为金钱美女杀敌爽啊。

李如松代表的是义务兵一派,戚继光代表的是志愿兵一派,两派自然会发生冲突,但是本质上说,养兵打仗本来就是烧钱,无仗可打这些南兵又不能从事生产,国家财政不堪重负,欠饷事情发生,南兵每每兵变(毕竟是为了钱)。所以后来才有蓟州诱杀数百讨薪南兵的事情。

当然,大明亡在东林手里,东林自然要护著自己的基本盘,所以写历史的时候就避重就轻吹自己人;还有一些人貌似客观说什么南北之争,其实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说,根本不是南北之争,而是大明的制度性问题。


死太早 我觉得这绝对是一大重要原因 另外,李如松主要战绩是出国打仗(抗日援朝),虽说战绩不错,但拢共就没超过五万兵,在万历一朝,起码在皇帝看来,是不太值得关注的。在皇帝眼里,南方是有农民叛乱的,这才是要命的。而且咱们好像也一直没怎么瞧上小日本,打就完了。戚将军就不一样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大将军世袭四品将军位,自个儿招兵练兵,手底下全是自己人啊,东南沿海一顿缴倭,战绩也确实辉煌,一个鸳鸯阵,杀遍东南无敌手,战损比更是达到惊人的一比二十几,大约数字,不准勿喷。到了近代日本猖狂屡犯我国境,戚将军这位抗倭大英雄自然深得百姓渴盼啊


余且不论,只从李如松屡次攻城野战的行为来看,虽然其皆居首功,但这一切却蕴涵了他日后的灾难。作为一军主帅,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将自身置于危险之地;虽然很是英勇,甚至很能鼓舞士气,但也是他轻敌自傲的表现。一个统帅,身先士卒当于紧要关头,在许多不重要的战斗中还要身先士卒,是没弄清楚主帅和将士之间的分工。陷阵先登,是偏俾的任务,一军之主怎可轻易为之?但李如松却屡屡亲力亲为。这就有轻狡之嫌了,可谓犯主将大忌。可以说,李如松最终之败,始于自己。而他原本可以成就更辉煌的功业。一个人的才智固然重要,性格更是决定了命运。。


戚继光是李如松的偶像……


一个对内,一个对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