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

1582年给事中张鼎思言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于是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

1585年给事中张希皋再次弹劾戚继光,罢免回乡后病死。

「承平日久, 弓刀废弛, 至以二三品龙韬虎贲之将而称走狗于六七品文阶者有矣」。

文官的督抚到任之初, 武将们都是要「兜鉴执仗, 叩首而出, 嘉靖中周尚文位三公, 近日李成梁跻五等, 亦循此规不敢逾也。」

换句话说,走武将道路,想都别想····

王阳明:一辈子就是救火队员,四处救火,一群人很有默契的让他四处跑,坚决不给他回京或者授课讲学的机会。54岁辞官讲学,第二年就有地方叛乱又把他调过去,最后累死在任上···

儒家的学派之争才是血淋淋的。

王阳明在厉害,一个人也对抗不了一群。

孙承宗:史书上有个记载,很多字的发音有很多,一般的老师都是皇上读啥就是啥,唯独孙承宗非得给皇帝改过来,比如有一次一个六的读音,天启读 溜 。 孙承宗大声读:禄 !

天启也喜欢这个老师:每听承宗讲授 , 便顿觉心开 , 洒然动色易容。

孙承宗的问题就是年龄大了,早期没有培育自己的班底,等到临危受命的时候,无人可用。

张居正:四个人里他是最有可能抢救一下大明朝的,其他三个也就是续上十几年带几十年不等,张居正是唯一能续百年以上的,但是治标不治本。

有他的威望,能逼著官员们干活,但是他以后呢?而且压了这么长时间,反弹更厉害

万历后期经常有太监被打死,被烧死,被扔到江里淹死等等等各种死法,当然下手的都是「义民」

说白了就是国家没钱,张居正能扣点钱出来,后续的皇帝和太监也不敢找高门大户要钱,不然会被「义民」打死,只能变本加厉找贫民要钱。

饮鸩止渴,恶性循环。


看到这个问题不禁叹了一口气,感觉他们四个都有一句话要说:我爱大明,可是真的快爱不动了。

张居正至少给大明延寿了一甲子吧,但是死后呢,极尽羞辱,因为你实在太屌了,生前干不掉你,只好等你死了再说。如果他能多活个二十年且一直强势下去,或许大明真能病树前头万木春,当然,万历也不允许就是了。

戚继光和孙承宗都是从武事,阳明公虽然是大儒,但也并没有高居庙堂,他们的生平很牛逼,但要说让大明起死回生,基本不可能。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两宋就是以文抑武,明朝亦然,当文官集团觉得自己无敌了的时候,就又开始内部斗争,罔顾事实,为反对而反对,唉...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那要看他们在哪个位置了,毕竟张居正站在帝国权力的巅峰证明了自己,其他三个人没那个机会接触到内阁+皇帝的权力,但是毫无疑问孙承宗能力是不如其他三位的。

而且还要看在哪个皇帝手下,

如果在太祖,成祖手下,直接可以躺赢了;

如果在爱新觉罗由检的手下,那么我可以肯定的说:一个都不能!!!都得死!!!

=======================================================

=======================================================

=======================================================

声明一下:爱新觉罗由检只是调侃明思宗造成的危害之大,跟完颜构是有本质上的区别的。

另外,不要把戚继光当成一个武将,他是军事家!军事家!!军事家!!!


张居正吧,拥有一个张居正,你可以得到一个从中央到地方全能高效的张党

中央有张居正坐镇主持,张居正在政治,经济,军事国防各方面堪称通才,用人也极具眼光。吏部本质上都是他管,兵部有谭纶,方逢时主国防军机,户部有王国光(后任吏部),张学颜(后任兵部)主财税,工部建设水利有潘季驯(后任刑部),武将有戚继光,李成梁守卫边疆。这些还只是最有名的一些…张党很多骨干都是有实打实战功,以及多方面能力的栋梁之臣,结果老张一死,基本全部被牵连下野。

地方上的能臣骨干在张居正的支持下,也能跟地方豪强斗一斗。老张时间太短了,从豪强嘴里好不容易掏出来一些土地,这是扩大税基的工作,死后基本全部还回去。

张居正不是没想改革金融,白银作为货币,地方多中央少的倒悬问题,中央无法控制的问题,张居正这么全能型的首辅会想不到?金融是明代开国以来的系统bug,张居正试图铸钱,但阻力太大太大。明代到万历初差不多被掏空,只剩庞大华丽的架子,从吏治财政民生各方面都危机重重,张居正也只能一步步来,不可能一次解决所有问题。他先抓的是财政权,所以推一条鞭法,先把钱收上来维持国家运转,这个太紧急,因为国家已经没钱了…一条鞭法的好处是从实物税到货币税,减少吏对民盘剥,对下层还是有很显著好处,再加上清丈田亩之后,赋税总征收额度不变,富人田数变多,相对把负担往富人身上转移了一些。至于货币权这边阻力太可怕,特别是江南一带。老张的铸钱计划没成功,活著的时候没能搞定,他死了更没人能搞。

所以当然是给张居正续了,当然万历青年早逝更好,一直让老张当实际上的皇帝XD。


谢邀,鄙人才疏学浅,仅一家之言,错误之处还请多多指正。

虽然这几个人里我最喜欢戚继光,但要是单个论,首先排除他。戚继光毕竟只是一个武将,没有张居正的支持,很快便失势了,再有军事才华也无法施展,后来的戚家军最终也随著明朝的衰落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浑河血战是他们最后的辉煌(说实话这个时候的戚家军和当初的戚家军已经有很大的不同了)

个人对孙承宗了解不多,大多还是在《明朝那些事儿》中看的。当年明月认为他就算不能收复失地,但至少能够保住明朝不失,我觉得言过其实。明末小冰河期,民变四起,政治腐败,党争激烈,财政入不敷出,军队战斗力低下,野战打不过清军,就算固守关宁防线,长久以来朝廷恐怕也没那么多的财力物力支持。整个崇祯十七年始终没有解决好关外女真和关内农民军两线作战的问题。如果能先和后金(清)议和专心对付农民军也许能赢,可惜朝野上下都不支持,崇祯碍于面子,又怕担责任,也不了了之了。摊上这么个领导,也是无奈,崇祯虽然很勤政,但大都没用对地方。

王守仁是个传奇人物,不光创立心学并发扬光大,对后世影响深远,而且军事方面也很厉害,甚至堪称传奇,不过他自始至终没有进入权利中枢,大多在地方为政,让他来扭转乾坤,扶将倾之大厦,行不行,说实话,难以预料,我真不知道。

张居正,我觉得他可以延缓明朝的灭亡,但无法让明朝起死回生。他的改革的确是有不少显著成效,使明朝有中兴之势,但随著他的逝世改革最终归于失败,而且还被皇帝和一大帮反对派反攻倒算。毕竟,自古以来改革都会触及太多人的利益,而改革者大部分都没有好下场,吴起,商鞅,王安石,张居正……改革者打破了传统,分了他人的蛋糕,但毕竟存在就有合理的地方,他想要不破不立,但结果是没有立成。另外,当年明月提到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说过,和张居正相比,他有个优势,他是皇帝,可以承担相应的后果,张居正不行,即便他的权势堪比皇帝(而这似乎触及了每一个皇帝的神经),而且,他的改革,一条鞭法,考成法等等也不是完全合理,而他似乎也过于严苛,急于求成。甚至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张居正让明朝短期内国力迅速提升,但最终可能没有延长,反而缩短了明朝的总寿命,也许,不改革明朝也会一点点烂下去,但能走的远一点。(个人观点,不喜勿喷)不过我还是很喜欢张居正,我支持改革,我觉得重新焕发活力比浑浑噩噩的死去要好,无论是人还是国家。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