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回答中的科幻小说写得不错,有刘慈欣的既视感。我也来凑一篇(请勿对号入座,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在平行空间,另一颗地球——被洞悉了平行空间理论的科学家标记为——PE190128090959(因为它是在这个时间点上被科学家们发现的)。

科学家们近年找到了观察平行宇宙的方法,一种特殊的平行宇宙望远镜被发明出来,与传统的望远镜不同,它是以量子原理制造而成,它不能进行持续的观察。只能以随机的方式利用从空间涨落的微虫洞渗透到我们的世界当中的各个异世界(别的平行宇宙)的光量子进行观察。这种观察的一个缺陷是,只能以随机的方式看到不同异世界的景象,看到某同一个异世界的几率是不确定的。但因为量子态的叠加特性,渗透的信息密度极大,在同一时刻即可以并行获得大量的异世界数据。

就在今天,来自这颗名为PE190128090959的平行地球的影像不知出于什么原因格外密集和稳定,于是科学家们立刻成立了工作组,对其进行高强度的即时分析和研究。

在数小时的断续影像当中,科学家利用通用量子人工智慧超算阵列快速地确定提取出了具有相关性的一系列图像流,并持续在线筛选输出视频流——描绘了一颗异世界当中的地球PE190128090959的各时期和各视点的现状:有从外太空观察的,也有从地表甚至海洋中的视点观察的——科学家们惊讶地发现,这颗地球的的自转轴与黄道面几乎在一个平面上,也就是说它是躺著绕太阳公转,跟天王星如出一辙。

科学家们继续筛选出这个地球近距离的影像显示,这颗地球的大陆布局所与我们的地球只是略有不同,但也能大致确认出各大洲的形象,与我们这个世界的非常类似,看来,地理活动的进程似乎并未受到地轴方向差异的太多影响。然而,科学家们没有能够在这颗星球上发现城市!没有任何人类文明的迹象!似乎异常的自转轴影响了这颗地球生物进化的进程!

……

部分图像资料展现了这颗平行地球的北半球的极昼盛期——北极正对太阳。从红外滤镜的分析上来看,极昼区核心地带(北极)的气温没有预估的高,因为这里是一大片海洋,海水蒸发形成了大量云层,并向南方以旋转放射形式进行对流。极地区域因自转带来的大气流动不大,云层在整个北半球的极昼期都能大致覆盖这一区域,减少了太阳辐射,并且因海水的强烈蒸发,气温尚可,那种感觉类似我们熟悉的桑拿室。

从近距离的影像上来看,这片区域似乎成为了生物的天堂,雨水极其丰沛,地表植被异常繁茂,而海底生物则因长期的充分日照变得极其繁盛。但科学家们一直没有发现人类的踪迹,并且持续慎重地关注著这个问题……

而赤道地区此时正处于黎明/黄昏环带上,光线昏暗,植物萎靡。靠近黎明线的植物似乎在脱壳或者蜕皮,像是刚刚从寒冷的冰期苏醒,而黄昏线上的大量曾经繁盛的植被似乎正在在枯萎,有的已经结上了巨大的果荚,像是准备进入某种休眠状态。

……

另一组图像展现了PE190128090959南北半球极昼极夜交替时期,这个时期真的日照模式最为类似我们的地球。画面中,太阳直射点正好处于赤道附近,于是这个奇特的平行世界终于能够体验到我们世界的那种昼夜节律了——太阳从东方升起,自西方落下,PE190128090959进入到了以日为单位的昼夜交替时期,持续大约三个月,随著太阳直射点向南极移动,这种日夜交替变得越来越不明显,最后南极将沐浴在三个月极昼的暴晒之中。

科学家们最后合成了展现了PE190128090959南极极昼情况的视频流和部分静态图像组,这是一幅完全不同的图景——长达数月的阳光直射让南极洲这片大陆变得炎热异常,大陆上空没有一丝云彩,整个呈现为昏黄的沙漠,有地面覆盖有特化植被的遗迹,这些植物估计只有在昼夜交替时期才能够萌发,一年轮回两次,获得几个月喘息的机会,一旦转入极夜期,植物又会因为缺乏阳光而无法生长,被迫封入寒冰,只能休眠。这与北半球的生机勃勃形成了巨大反差,虽然北半球的植物也有一季冰封休眠期。南北半球极地陆生植物形态差异是巨大的。

经过进一步研究,科学家们还发现在平行地球上的动物大多都有超长距离的迁移习性(类似我们世界中非洲的角马,PE190128090959上有很多类似角马的陆生食草动物,但迁徙距离非常远),尤其是那些海生生物,每年都季节性地从北半球迁移到南半球,再从南半球迁移到北半球,逐日而生,有如夸父。

PE190128090959在一年中有一季会无法看到月亮,或者只能看到月亮的背影(极细的弦月),而另一半球则整季看不到满月,只能看到月亮的侧影。而另两个季节,全球将进入日食高发期。尤其是在春秋分日左右,赤道上必然会每日发生日食,从偏食渐变到全食再到偏食。

……

经过数次尝试,科学家们利用人工智慧演算法对所有的图像和视频数据进行了筛选和甄别,让科学家们失望的是,结论仍旧是:

没有人类,没有人类!……

版权所有,抄袭必究。??


科学爱好者报到。

地理知识,前面两位老师已经解释得非常清楚了。但我一看到这种问题,还是忍不住想开一小下脑洞。


正文:

2069年,科学家们发现了直径50多公里的小行星12138,并将其命名为「荼蘼」或「死星」。因为经过无数次周密的计算,这颗小行星被确定将于2112年12月28日撞击地球,撞击地点为夏威夷以北的太平洋中。

从惊愕和恐慌中走出来的人类决定放弃分歧,一边加紧向火星和土卫六移民,一边组织大量人力和财力研究对策。十年后,小行星钻探爆破法宣告失败;二十年后,太阳帆牵引变轨法和喷射推进变轨法均告失败。此时,一种新出现的技术被认为可以拯救母星世界,让留守人类免遭厄运。这就是空间置换技术。

这种技术非常高超,它可以将两「块」三维空间瞬间互换,包括空间中原有的一切。维持30分钟后自动换回原位。不过这项操作耗能巨大,且作用距离仅限于0.5个天文单位。在首次试验中,人类便成功的将火卫一周围的空间连同火卫一一起挪到了月球轨道上,30分钟后逆转送回原处。地球上无数眼睛、无数镜头记录下了这亘古未见的双月当空奇景。

2112年12月28日,北京时间19:15,空间转换开始。地球「消失」,并同时「出现」在金星轨道上。19:30,「荼蘼」高速穿过原属地球的空间,飞向太空深处。19:45,逆转开始,地球回到原来位置。

还没来得及庆祝,北半球的人们就发现了异常:太阳位置不对!它在北极上空,地球的自转轴翻转了九十度!月球失去地球束缚达半小时,它「飞离地球」是预计到的,但地球本身怎么「躺下」了?没人知道。留在地球的四十亿人瞬间陷入了新的灾难之中。

北半球处于无尽的白昼之中。一个月内,莫斯科气温达到了恐惧的83摄氏度,哈尔滨、渥太华等城市气温也接近70度。野生动物大批死亡,人们逃向低纬度地区,或者开始扩建地铁,打造地下城。江河断流,草木枯萎,海洋蒸腾。偶尔,接近沸腾的暴雨会席卷整个北半球。高温的焚风,掀翻了建筑,点燃了森林,烈日下没有生物能够存活。

南半球陷入了漫漫长夜,几天内,一切都被冻结了。南部非洲,曾经的野生动物天堂成了一片死寂的冰原,动物们变成一尊尊雕塑,保持著临死的姿态,矗立在凝固的草原上。直径几千公里的巨大气旋覆盖著澳洲,悉尼气温降至零下70度,城市在剧烈的狂风和足球大的冰雹摧残下逐渐崩塌。南美,冻结的森林像玻璃一样碎裂,江河封冻。南太平洋、南大西洋海面结了上百米厚的冰,与南极洲连为一体。和北半球一样,南半球,没有逃往赤道的人类也躲进了地下,靠核聚变或地热取暖,吃著食品工厂生产的牙膏般的食物过活。若去地面上,几分钟就会冻死。

只有赤道附近的热带、亚热带地区温度正常。这些地方,太阳每天在地平线上「转圈」,除了气候十分恶劣极端,基本可以维持正常生活。

北半球的太阳开始在天上「画圈儿」,越画越大,终于有一天它沉到了地平面以下。自灾难开始,时间已过去七十多天,地球已经绕太阳公转了近90度。现在,昼夜交替终于暂时正常了。地下城居民们纷纷走出掩体,享受这段美好的时光。必须抓紧时间收集资源,搬回地下的城市和工厂。前几周播种的作物也要抓紧收割,争取再种一两茬蔬菜,毕竟食品合成厂的产品实在算不上美味。一切都很匆忙,因为所有人都清楚这正常只能维持三个月。这之后,地球再绕日公转90度,北半球便将陷入三个月的黑夜,南半球则将经受三个月的炙烤。

三个月一季,北热南冷季、正常季、北冷南热季、正常季。这样的情况还会持续多久?没人知道。但再苦再难,人类永不放弃,生活也会继续,没准哪天「火星科学院」就会传来好消息呢。


注:「空间置换」纯属虚构,漏洞太多,只当一乐。

我是科学爱好者章北海,不列公式,不堆数据,打开脑洞看世界,让科学不再枯燥无聊。欢迎点击头像,浏览更多文章,问答。


地球自转轴像天王星一样倾斜,地球赤道基本没什么变化,只是角度变了,但始终是垂直于地轴的。

首先赤道的概念是什么?

赤道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通过地球中心划一个与地轴成直角相交的平面,在地球表面相应出现一个和地球的极距离相等的假想圆圈。

我们可以得知其实这个赤道是我们人为所划分的,所以其本质是没什么改变的,因为其始终垂直地轴,所以地轴角度变了,赤道角度也就变了。

天王星的自转情况怎样的?

它的自转周期大约是17时14分,但是自转轴基本上是躺在公转轨道面上的。

那么假如地球的地轴也变成如此会有怎样的影响呢?

地球自转和公转带来的影响主要是昼夜更替,四季的划分和五带的划分,那么真正能够跟地轴变化相关联的主要影响是地球公转带来四季和五带的划分。我们知道地轴和公转轨道之间夹角的影响也就是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夹角的影响,也就是黄赤交角的影响。黄赤交角为23°26′,因此就意味著太阳直射点在地球的南北纬23°26′之间作规律性的往返移动,从而产生了四季和五带(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北寒带),热带是南北回归线之间,温带是回归线到极圈线之间,寒带是极线以外。假如黄赤交角增大,那么就意味著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差值增大,热带范围增加,而同样寒带范围也就增加,温带范围减少,但这种情况局限黄赤交角稍微增大一点的情况。天王星的地转轴基本躺卧在公转轨道,意味著黄赤交角几乎为九十度,因此太阳直射点在南北极点之间移动,因此北极点为北回归线,南极点为南回归线,那这样也就不存在五带的划分,全球获得热量几乎相同(当然稍微是存在温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但不明显)。至于四季的划分应该还是可以的,北半球太阳直射北极点为夏至?直射南极点为冬至?赤道为春秋分?好像有点牵强。

这是我的看法,还有其他更有趣的想法的欢迎补充。喜欢可以关注??


根据赤道的定义,赤道不会有什么变化。应该讨论的是,气候有什么变化。按题意,一年之内,太阳直射点在北极到南极来回循环。春分点(3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全球昼夜平分。夏至点(6月21日前后),太阳直射北极,北半球极昼,北半球纬度越高太阳高度角越大,南半球极夜。秋分点(9月23日前后)和春分点情况一样。冬至点(12月22日前后),情况和夏至点相反,太阳直射南极,南半球极昼。在夏至点和冬至点,赤道处于晨昏线状态。赤道的太阳高度角在一年内变化很大,春分秋分直射,夏至冬至只在地平线,所以气温变化很大,不会像现在这样全年高温。全球各地都有太阳直射和极夜,整个地球温度变化剧烈,很难划分气候带了。以上是按黄赤交角为90度来讨论的。


如果地球自转稍微倾斜一点,太阳就会爆炸。科学解释不了的难题,是人类得到的数据太渺小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