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医疗网/编辑部整理)

「游戏」是孩子的工作,透过游戏孩子能从中获得满足与喜悦,同时也能抒发内在情绪。对于有情绪困扰的孩子而言,游戏更是不可或缺的语言。

玩具是孩子的「字汇」 游戏就是「语言」

洪意晴心理师表示,可从孩子的行为反应来辨别是否有情绪困扰的问题,主要以「量少质差」做为辨别标准,例如:孩子哭闹的时间比其他孩子还久、哭闹到无法正常上学与进食,有以上情形建议到咨商所或身心科做评估与治疗。儿童的心理咨商大部分是透过游戏治疗或艺术治疗进行,游戏治疗是借由游戏帮助孩子表达、整理以及调适内在情绪,「玩」是孩子天生就会的,也是他们擅长的语言,玩具就是孩子的「字汇」而游戏就是「语言」。

游戏治疗主要针对3岁以上的儿童,成人与老人也可采用游戏治疗。游戏治疗分为2种:一是指导性质(由心理师设计游戏方案,有清楚的目标导向),另一种是非指导性质(不指定玩具也不设计游戏方案,让孩子自由选择)。玩具就像是媒介也是帮助孩子表达的催化剂,游戏治疗采用的玩具必须是孩子天生下来就会玩的,而且具有象征意义,例如:车子、房子、医生、护士。

第1步-和孩子建立关系

心理师会透过「游戏」来与孩子建立关系,使孩子在环境中觉得放松、安全,就会慢慢卸下防卫并愿意表达心情。透过观察孩子所选取的玩具,心理师会反映角色心情,同时观察孩子的情况并帮助他觉察自己的内在情绪。

第2步-进入工作期

洪意晴心理师举例:孩子可能在家里经验到爸妈吵架的过程,当他觉得跟心理师的关系是安全的,就可能会用娃娃重现爸妈吵架以及孩子很害怕的情景。然而,这个害怕的娃娃可能就是孩子所投射出来的角色,心理师借由同理娃娃,进而让孩子觉得被同理,当孩子被同理与了解,就能有更大的力量与勇气去解决问题。但有些孩子不会,会重复一些很创伤的情节或是玩的过程并不开心,这时心理师会采取具体的介入提供方法帮助孩子思考其他的可能。游戏治疗就是在帮助孩子接触自己的情绪、表达情绪并发展解决问题的能力。

心理师扮演著陪伴跟催化剂的角色,另一方面会评估孩子玩了哪些玩具?有哪些游戏情节?会不会玩重复游戏?例如:重复玩爸妈吵架的情节,就会评估爸妈吵架是孩子现在很关注的议题,并与家长核对实际情况,透过面谈帮助家长知道孩子状况,也能帮助心理师更了解孩子。

同理孩子并设限行为

家长平常在家也可透过游戏陪伴孩子成长,洪意晴心理师建议,家长们在孩子玩游戏时,首先要同理孩子,反映他的情绪就是在帮助孩子觉察内心世界,也不要打断游戏,可强化孩子在游戏中好的表现行为。并设限让孩子学会负责与控制,秉持「我们接纳孩子的所有情绪,但不接纳孩子的所有行为」的原则,意思是当孩子破坏东西,我们接纳他的的生气但不接纳破坏东西的行为,当孩子因愤怒出现失控行为,家长可提供替代方案给孩子,例如画画、撕纸,让孩子从中明白规则以及自我控制的重要性。(文章授权提供/优活健康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