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儿童焦虑反应

谈儿童焦虑反应

当我们面对孩子的害怕反应,往往用责备的口吻:「你要勇敢一点!有什么好怕的?」但孩子的情绪很真实,孩子愿意抒发情绪、愿意谈,对家长来说是好事!我们可以采取引导的方式,先安抚情绪,再查明焦虑的原因。

如果一个人完全没有害怕、焦虑的感觉是很糟糕的!担心、害怕可以视为一项警讯,如果孩子没有「陌生人的焦虑」,就可能引发危险,任何人都可以带走小孩。每个年龄层会有不同的害怕,如小婴儿在八、九个月,开始懂得分辨父母亲,会怕陌生人;一岁多时,怕父母离开,有分离的焦虑;三岁后,有些小孩会害怕特定的东西,例如怕闪电、怕动物,如怕狗、猫、蟑螂;中学以后,怕别人的评价,怕自己表现不好!

心理焦虑所引发的外在行为随年龄也有差异,大致分为三阶段:一、学龄前:婴儿哭闹就是焦虑和害怕最原始的表现,到三、四岁,倘若小孩原本会自行吃饭与大、小便,现在却产生退化、退缩的行为,就需要协助;在身体症状上会头痛、肚子痛。二、小学时期:延续学龄前的反应,如哭闹、退缩、退化,但开始有能力主动说明,会选择避开令他焦虑的事件;在生理反应上会头昏、手抖、呼吸困难……等等。三、青少年:包括较早熟的中、高年级学生,新增的烦恼为别人对他的评价,在乎自己的社交表现能力!

如果这些症状发作频繁,影响生活作息、学习情况,严重将导致精神疾病,也常合并忧郁的情况。我先介绍几种疾病的类型及差异:

「畏惧症」,指的是有特定对象,如怕狗、怕搭飞机、怕坐电梯、怕打针、怕见血等。大人必须观察小孩害怕的情况会不会影响日常生活。

「社交畏惧症」,指的是孩子面对社交环境,如害怕上台讲话,这不只是个性害羞,还参杂害怕的情绪,会脸红、心跳加快,甚至愣住、无法言语;症状严重一点,可能连在公共场合吃饭、交谈都没办法。

「焦虑症」,一般医学上说明「害怕」指的是有特定的对象,知道自己怕什么,而「焦虑」意味著没有特定对象,但情绪上呈现紧张、害怕的状况。儿童常见的是担心功课没交,事情没完成,及别人的指责!「焦虑症」在青少年时期最常见。至于「分离焦虑症」多发生在婴幼儿时期,一、两岁的孩童特别黏父母,这种情绪有可能持续至儿童期,他们会不断地担心害怕父母出意外,不见了;或自己出意外而看不见父母!我遇过一个例子,有一个小孩与父母出游,发生车祸,父亲在车祸中过世,孩子事后不敢离开母亲,不肯与妈妈分离。

「恐慌症」,这是一种突发的状况,前一秒可能好端端的,却突然产生很紧张、焦虑的现象,一时之间呼吸困难、手脚没办法动弹、心跳不断加速,这类情况常见于青少年。

面对种种的害怕,我们必须先了解外在因素。外在因素明显时,如家庭变故,自己遭受意外、车祸、地震、火灾等,都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害怕再度面对。例如九二一地震后,医生就接到许多个案,每个孩子产生的反应也截然不同,有人怕地震、有人怕黑──因为地震发生在深夜,孩子心里产生情境连结,一到天黑就害怕。若外在因素不明显时,有可能是孩子特别敏感,曾经有小孩不肯上学,妈妈带来就诊,两、三次会诊之后,发现原来孩子听闻后山防空洞有死人,因此不敢上学!家长面对这些状况,首先重要的是安抚情绪,设法让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再针对每个孩子不同的需要来处理,有的小孩只要人陪伴,就能减轻不稳定的情绪;有的只需要独自稍微休息一下;有的需要人抱、抚摸;也有的小孩,你越关心,他反而哭得越大声,这时候只要确认孩子是在安全的环境,就可以跟孩子说,等他心情好一点、不哭闹,大人再进来和他沟通。

如何与孩子谈情绪,谈担心、害怕、焦虑的问题?鼓励孩子表达担心害怕的事情,查明原因,同时观察是否有特定的场合,如学校;特定的时间或人、事、物,由父母与孩子一起讨论,最常见的情况是周一不想上学,因为周六、日玩得太开心了,也有些孩子害怕上某个特定课程!如果发生的次数太频繁、持续过久,就要给予协助,例如接受辅导。

我建议用鼓励的方式,采渐进式改变孩子的行为,举例说,面对有「分离焦虑」的小孩,不敢一个人上学,刚开始可以陪伴他走到教室;过段时间再慢慢缩短距离,只送到校门口;接著陪他走到半路,让他自行走一段路;最后是在家门口说再见!若是「畏惧症」,孩子怕狗,开始先让他看狗的图片,进一步可以接触刚出生的小狗,静静地观望,再慢慢引导他靠近小狗,如果他有意愿了,可以慢慢尝试接触大狗!

除了行为外,认知上的教导也格外重要:例如家中有人过世,孩子会联想、担心父母离开、死亡,这时可以告诉孩子,发生意外的比例并没有那么高,以减轻他忧虑的程度。有一个小朋友,一度追问爸妈,如果他们发生意外,那他自己该怎么办?这个爸爸回答也很妙,他说:「不必担心,我有准备足够的保险金,经济上没有问题,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家人会照顾你!他们也一样爱你呀!」这些话让孩子的担心降低不少。另外也可以清楚交代自己平常的动向,如早上打办公室的电话就可以找得到;下午打手机,晚上几点回家!

以上说的是大致的状况,实际应用到每个小孩身上,还是会有差异性的。

另外有两个例子,我分别说明:

有个国三学生,在学校课业表现不错,最近时常向母亲反应,有很多国二的学妹下课时常趴在窗口看他,让他觉得很困扰、很烦,有时候怕得不敢去上厕所,也不知道该如何解决。母亲总是回答他:「你要忍耐呀!不要理她们就好了。」除此之外,这个孩子也讨厌班上的导师,因为老师用很严厉的方式处罚考不好的同学,他看了就很生气,他说:「告诉大人都没用,大人只会叫我要忍耐。」现在他不停地反应不想去上学。

我给他母亲的建议是,要改变他人的行为比较难,但是可以试著改变孩子的想法,好比可以和孩子讨论,那些来窗口观看的学妹,谁长得什么样子?衣服有什么不一样?至于对老师的不满,孩子恐怕比较难说出口,就必须麻烦妈妈出面,跟老师沟通,再帮助孩子改变情绪背后的想法及行为。

另一位才艺班老师反应,常在课堂上遇见三岁的孩子有分离焦虑的问题,通常大部分的孩子上了几堂课就有改善,可是也有例外,该怎么办?

我建议可以先协助孩子熟悉环境,让老师、课程、妈妈这三方面有良好的连结,然后妈妈再减少陪伴的时间!如果孩子在陌生的情境中出现情绪,老师可以设计某个角落作为休息区,让他们暂时休息一下。

作者:网路转载 | 2013. 10. 31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