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封.jpg

超级太监大历史

马赛克◎著

【类别】:中国历史、人物传记

【出版日】:西元2017年10月1日

【开本/页数/定价】:平装/单色印刷/14.8*21公分/304页/定价300元

【ISBN/CIP/条码】:978-986-178-409-0

【适读年龄】:无分龄

 

●笨蛋的同义词──赵高,他的「指鹿为马」原来是在耍心机?

●东汉的外戚宦官大乱斗,到底怎么个斗法?

●唐代太监好棒棒,皇帝在他们手里一路玩到挂!

●明英宗一生颠沛流离,幕后黑手又是哪个太监?

●明末的太监也叫「老公」?以后夫妻称呼要三思

●慈禧太后的两任太监情人,谁是渣男、谁是暖男?

 

「阉割版」的中国名人传记,带你一窥历代太监「硬」实力!

继《龙床上的中国》后,「中国性史」专家马赛克又一力作!

 

大家都听过一个老掉牙的笑话:「从前从前有一个太监……下面没有了!」

身体的下面没有了,他们的人生却还长得很,这本书就是要跟你说说中国历代太监们「下面」的故事。太监身为被剥夺「性权」的受害者,往往成为封建制度下,皇帝最信任的一群人。背后的根本原因在于,皇帝不怕他们夺权!因为太监不可能有后代,夺了权也只能充当「一代皇帝」;太监也无法淫乱后宫,这样一来,他们篡位的意愿就更低了。历史真奇妙,中国历史上还真的没有太监做过皇帝。

不过,还是有不少太监很爱乱来,搞得皇宫鸡飞狗跳,甚至独揽大权。作者马赛克梳理各朝的著名太监,看他们如何把持朝政,玩弄皇帝于手掌心,甚至将历史带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

●几乎凭一人之力搞垮秦朝,史上最知名的太监赵高,不但是众多太监崇拜的前辈偶像,更惊人的是,他可能根本不是太监?

●西汉的花美男李延年不只有音乐才华,凭著一首佳人曲,就把自己妹妹送到了皇帝身边,根本是选秀节目祖师爷。甚至他还跟妹妹一起侍候汉武帝,如此禁忌的剧情,竟然在两千年前就上演

●「极道太监」魏忠贤作恶多端,号称九千岁,原来他还有一个闺密搭档客氏。有史家想替魏忠贤翻案,说他其实是个有实力的良臣?究竟该如何评断魏忠贤在历史上的定位,这本书采纳各家说法,自有一套合理说词。

 

话说,一个男人究竟如何才会被「切切」,成为一名太监?本书除了详细记载切除那话儿的手术过程,也提出了数个「becoming太监」的社会原因:这些人可能是受到战争祸乱的影响而成为俘虏;或是犯下滔天大罪,被判了宫刑;再不然,就是天灾人祸、社会动乱,贫苦人家的子弟为了贴补家用,只好共体时艰,给他切了下去。不论背后成因为何,这些人的共同点在于,一旦进了蚕室阉掉以后,从此就不再有春天。

但是,本书所记述的这些太监,却能在官场找到事业第二春,还在史册留下响当当的名号。从反面教材的观点出发,或许他们带给后人的最大启示就是:有了大梦想,谁还需要小小鸟?

 

//作者简介//

马赛克

资深媒体人兼部落格作家。政治大学毕业。曾任职自由时报、联合报系、NOWnews,在平面媒体及网路撰文多年。

好读历史及古典文学,尤好《资治通鉴》。物理上无法回到过去,但文字可以穿越。用写作落实阅读,用阅读实践时空旅行。历史有很多精采有趣的故事。希望把读到的精采故事,跟读者分享,是写书目的。

著有《龙床上的中国:是的,就是你想像中的历代皇室荒淫实录》(好读出版):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5181

 

//目录//

作者序:致暗黑版的英雄

前言:太监是怎么炼成的?

 

-秦汉‧太监乱政的序幕-

1 千年一遇的神鬼谋略家:赵高

2 一个人的复仇:「马鹿大师」与帝国毁灭

3 「跨」很大达人:「兄妹共侍一夫」的李延年

4 轮流转:东汉的「宦官外戚大乱斗」

5 大乱斗的高潮:「党锢之祸」

6 袁绍诛宦官:凡「少一根」者,必杀之!

-唐宋‧太监大爆走-

7 命根子换枪杆子:唐代宦官与军人「控」

8 「甘露之变」:威权无敌仇士良

9 大「宦」灭:唐王朝的最后挣扎与惨烈终结

10 长得好看很重要:童贯的「美丽人生」

-明朝‧太监时代来临-

11 太监特务:朱元璋的通天帝国

12 太监出任务:「航海王」郑和

13 我不是「咸鱼」!梦想家太监:王振

14 男孩看见血地狱:土木堡之役

15 十月围城:北京保卫战

16 青年朱祁镇的奇幻漂流

17 转生术:夺门之变

18 罪与罚:「附魔者」末日纪事

19 「一代厂长」:汪直

20 太有财!「好野郎」刘瑾的戏梦人生

-明清‧最后的太监们-

21 暗黑版的「憨人」:魏忠贤

22 对决「正义魔人」:暗黑憨人的进击

23 复仇在我:大明王朝的「大黑暗时代」

24 不能没有你:对太监既爱又恨的崇祯皇帝

25 「翻」滚吧,男孩:魏忠贤若在,明朝不亡?

26 慈禧太后的「情人」:安德海

27 跟慈禧太后「共浴」的知己:李莲英

 

//购书来这!//

博客来网路书店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66166

金石堂网路书店 https://www.kingstone.com.tw/book/book_page.asp?kmcode=2017820600110

 

马赛克 作品

《龙床上的中国》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05181

 

//内页版型//

0925_4.jpg

0925_1.jpg

0925_2.jpg

0925_3.jpg

 

 

//作者序//

古早古早以前,有一部由关家倩(即以《苏丝黄的世界》成名的关南施)、柯俊雄主演的国片。内容描述一名渴望真爱的酒吧女郎,希望与爱人离开烟花地、远走天涯的故事(印象最深刻的一句台词是女主角对男主角说:「跟我去巴西」)。当年一些台湾杂志里面还有猜谜游戏。一本杂志在某期刊出一则谜语。谜面是「太监自叹:猜一部国片名字」。上述关家倩主演的国片,就是答案。它的片名是:《不再有春天》。

是的,「不再有春天」。这恐怕是每一个太监最深沉、最悲催的椎心之痛吧?太监是古代社会黑暗制度下的产物,是一种不完整、被扭曲了的生命存在(无法生儿育女、无法有正常性生活)。说来反讽,他们被阉割了「男性的尊严」,目的是为了保护统治者在后宫的「男性尊严」(或者,还有继承者们的血统纯正)。太监是最典型的「被侮辱与被伤害者」。

无论是因为犯了罪、被俘虏、或是因为生活悲惨穷困而踏上这条不归路,太监这身份基本上是被逼出来的(部分小孩子则是被父母所骗)。而且它非但绝对不是一份安稳、有尊严的工作,甚至坏处一箩筐。首先,阉割手术风险很高。可能还没当上太监,就先当了「没卵的鬼」了。二,伴君如伴虎。一生悬命,一旦成了太监,尽管保住了温饱、甚至日后获得了权力,但帝王家向来无情,宫廷内权力斗争的发展瞬息万变,皇帝往往翻脸如翻书,太监随时可能丢掉小命或老命。三,一旦成为太监后,无论是肉体上或精神上,随著这个身分而来的侮辱与伤害,都是一辈子如影随形的。四,古代中国男性背负著传宗接代的责任。被剥夺了生育权,是他们永远无法弥补的缺憾。五,古代男尊女卑,一个男人变得不男不女,他们承受的鄙视与侮辱可想而知。第六,小孩子或许还不了解,但是成人后,那种有性欲而没有性能力、无法拥有「充实」性生活的痛苦煎熬,足以让他们「夜夜夜狂」。是的,野百合也有春天,但太监没有!

话说到这里,如果太监是一味的那么卑微和不足道,那他们的故事还有什么好说的呢?这正是太监这个角色的吊诡之处。太监虽然地位卑下,但正因为他们「少一根」,所以才有机会贴近皇帝(权力核心)。本身的能力加上机遇,让他们很可能会得到「出头天」:鲁蛇一朝变温拿!

中国的皇帝应该是地球上最没有安全感的一群人了。在宫内,怕别人偷他那多到数不清的女人。在宫外,怕人们窃取他的江山。为了守护后宫,他直接或间接阉割了许多男人。与此同时,为了捍卫宫外的江山,他又起用这些被他阉割了的男人去监视他的文臣、武将、甚至人民!原因是,皇帝不相信任何人,除了太监!

他们信任太监,道理很简单,这些人没有「本钱」造反。这个「本钱」,就是他们的「命根子」。因为没了传宗接代的能力,帝国无法永续经营,太监造反的意愿就少了一半。而没有了性能力,就算后宫佳丽三千人,也无法真正满足自己,更遑论满足她们(这对男人的尊严是很伤的)。于是,另一半的造反意愿也就飞了!

何况,大多数的文臣武将都瞧不起、甚至厌恶被阉割了的男人,愿意支持他们搞政变的人几近于零。所以,太监造反,成功率是蛮低的。事实上,这些专制君主的评估没有错,中国历史上真的没有活著的太监当过皇帝!至于信任太监带来的祸害,有些是皇帝事前完全没想到,有些,则是根本顾不了那么多。

太监最大的祸害之一,是对国家「未来接班人」的不良影响。太监是最贴近皇子们的人。但他们普遍知识水平不高,更甭说道德水平了。他们侍奉主子的「职场最高指导原则」,往往是满足主子的「本我」私欲(甚至,他们不能人道,却可能为了满足主子而「被人道」)。如果皇子跟一些从小玩到大的太监要好到「死忠兼换帖」,日后皇子登基,这些太监极可能帮著主子一起尽情使坏。

如果照顾皇子的是一些进宫比较晚、人生阅历比较丰富的年长太监,一旦他们灌输给少主的是坏教「欲」,而少主又视这些「心灵导师」为启蒙者的话,那严重的后果往往更是难以想像(历史上不乏皇帝尊太监为「亲爱的老师」、甚至「我的父亲母亲」的例子)。

太监在历史上的另一个吊诡之处是:依他们的工作性质,若安分守己,不应该在历史上留下重要篇章。若有,大多数并非好事(尽管历史上也出现过一些好太监)。因为他们侍奉的主子「有幸」是坏蛋或笨蛋、或是帝国设计的制度给了他们作恶的机会,在欲望驱使下、在长期「被侮辱与被伤害」的心理反弹下,一些「极恶太监」就会很顺理成章的在历史里留下许多让人瞠目结舌的「极恶故事」了。

历史显示,这些「极恶太监」的本身条件其实是很优的。若非长得一表人才,就是聪明绝顶、心思缜密、言辞佞利、爱交朋友、有梦想、而且有勇于将梦想变成现实的冒险精神。更重要的:他们非但是「无根的一代」,也是正港的无产阶级。跟皇族、权臣这些「靠爸族」不同,所有「成功」的太监都是白手起家,全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才登上「天国的阶梯」。若从反面教材的角度来看,他们的故事是很励志、很有启发性的:他们是「暗黑版的英雄」!

如果说,我的上一本书《龙床上的中国》说的是「有丰富性生活的人如何影响中国历史」,本书要说的就是「缺乏(正常)性生活的人,如何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扮演关键角色」。

 

很感谢「毒总」愿意给我机会出这本书,也很感谢简伊婕小姐一直以来的帮忙与包容。本书当然仍有不少疏漏与谬误之处,期待各界的批评与指正。

马赛克  二一七年五月,写于台湾

 

//书摘试阅//

千年一遇的神鬼谋略家:赵高

搞垮秦朝的第一人

汉初大政论家、大文学家贾谊在他瑰丽雄奇的著名文章《过秦论》(意指「论秦朝的过失」)里,以华丽的词藻、精采的对仗、铿锵的声韵,洋洋洒洒叙述了大秦帝国的兴灭经过。但是关于它复杂的败亡原因,仅在文末以儒家观点的十个字一语概括:「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我想,贾谊至少遗漏了一个重要的关键角色,一个可能是「单枪匹马」(single-handedly)推翻这个强大帝国的人:赵高。

由于可能是「一人打倒秦帝国」这份不可思议的功力,让他成为第一个在中国历史大大露脸的太监,普遍被视为「太监第一名」。然而诡异的是,根据近代学者的考证,竟认为赵高可能不是太监!

赵高历仕秦始皇、秦二世和秦王子婴三代君主。他被认为是引发秦帝国多次内部大乱斗、加速帝国覆灭的重要力量,但历史上对赵高是否为宦官、以及他「恶搞」的动机迄今仍存在争议。司马迁在他开宗立派的巨著《史记》里,没有为赵高单独立传,却把他的事迹分散记载在《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和《蒙恬列传》里,让人很难窥见这位推翻暴政「伟人」的完整面貌。

首先,《史记》确实没有很明确说赵高是被阉了的「宦官」,引起后来可能「误会」的主要来源之一,是《李斯列传》。当中记载说赵高是「宦人」,有「宦籍」。不过近代学者根据新出土的「张家山汉墓竹简」解释:「宦」是指在宫里任职的人。「宦籍」,是指用来登录出入宫门者的登记册。秦代时不论是「宦人」或「宦籍」,都没有后代所指「宦官」(太监)的语义。当时被去势的人称为「奄(阉)人」(在宫中任职的阉人被称为「宦奄」)。若根据这个定义,赵高仅是任职于宫中的「宦人」,并非被阉割的太监。

另一个被认为引起「误会」的来源是《蒙恬列传》里的记载:「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引起争议的是「隐宫」一词。古代注释《史记》的专家,普遍把「隐宫」跟「宫刑」联结在一起。例如张守节《史记正义》:「宫刑,一百日隐于荫室养之乃可,故曰隐宫,下蚕室是。」

认为赵高是阉人的还有裴骃所著的《史记集解》:「为宦者。」以及司马贞《史记索隐》:「盖其父犯宫刑,妻子没为官奴婢,妻后野合所生子皆承赵姓,并宫之,故云『兄弟生隐宫』。谓隐宫者,宦之谓也。」

然而秦史专家马非百先生根据一九七五年在湖北出土的「睡虎地云梦秦简」考证指出:「赵高兄弟皆生隐宫」的「隐宫」一词,是「隐官」的误写。「隐官」是指受刑后「更新人」的工作坊,亦可指「更新人」本身。它是介于庶人与奴隶之间的一种身分,跟「宦官」无关。而且《史记》记载,赵高有一女婿:咸阳令阎乐。这说明赵高是有女儿的,尽管这女儿是亲生还是养女,如今已不可考。不过,两千多年来赵高是宦官的鲜明形象早已深植人心,除非有百分之百的可靠证据推翻此一身分,否则,要将赵高从「太监名人榜」上除名,还真不容易。

近代专家根据《蒙恬列传》里的记载,整理出赵高的身世应该是这样的:「他是赵国宗族的后代,祖上是赵国押在秦国的人质(或者是被俘虏),娶秦国女子为妻。赵高的母亲因触犯刑法,服刑后被遣送到秦国政府专门用来收容「更新人」的隐官工作,赵高兄弟皆出生于此。」赵高的父亲是谁,《蒙恬列传》没有说,却提到他的母亲曾是受刑人,而且是在「隐官」工作坊里生下他们几兄弟,这是相当怪异的。最可能的解释是:他的生父「不详」。

唐朝司马贞《史记索隐》里指赵高和他父亲都遭受「宫刑」或许不正确,但是他母亲「野合」后生下他们兄弟、「皆承赵姓」,这个可能性仍然存在。另有一说赵高的父亲可能是在「隐官」工作的下级官吏,通晓法律,精于书法,在「隐官」任职时结识了赵高的母亲,组建了家庭,生下赵高兄弟。赵高子承父业,所以他后来成为一名「法律人」。

成功博取秦始皇信任

总之,出身卑贱的赵高,他的奋斗史是很励志的,堪称「三级贫户发达史」的最佳典范。他努力苦学,考上当时的「高普考」,终于在二十四岁那年(秦王政十三年,西元前二三四年)进入政府服务,任尚书卒史。这一年,秦王嬴政二十五岁。赵高努力「搏出位」,终于受到注意。帝国建立后,秦始皇听闻赵高孔武有力,又熟悉刑狱法律,于是任命他为「中车府令」,同时教导少子胡亥断狱。这一年,赵高大约四十岁。

「中车府令」是中级官吏,负责皇帝的车马管理和出行随驾,有时候甚至要亲自为皇帝驾车,工作至关重要,非皇帝绝对信任的心腹不能担当,由此可见秦始皇对他相当信任。加上让他教导公子胡亥决断讼案,「一兼二顾,摸蜊仔兼洗裤」,可谓人尽其才。当赵高遇上了胡亥后,从此两人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也彻底颠覆了秦帝国的命运。

赵高一生中有过一次极大的凶险。当时他曾犯下重罪(史无明言),秦始皇把他交给蒙毅审判。按律他是死罪,蒙毅不敢枉法,判处赵高死刑。无奈秦始皇「心太软」,觉得赵高是干才,下令赦免他,甚至恢复其官职。但赵高从此跟蒙氏兄弟结下梁子,也埋下日后的杀机。秦始皇重用蒙氏兄弟,弟弟蒙毅在中央任皇帝的参谋,哥哥蒙恬在外任大将,北伐匈奴、镇守上郡(今陕西省榆林市南),江山如铁桶般稳固。然而始皇三十五年(西元前二一二年)却发生了一件改变日后帝国命运的大事。

修改遗诏,好大的胆子!

秦始皇卯起来求长生不老药的故事,大家是知道的。当时有两个负责找不老药的方士侯生和卢生,因为实在「没法度」了,只好相偕逃亡。过分的是,他们还大爆秦始皇的为人、施政缺点和追求长生不老药的内幕。一些读书人也跟著议论纷纷,互相「按赞」转发消息。秦始皇知道后大发雷霆,认定是「妖言惑众」,逮捕了证据确凿、情节严重的四百六十余人,尽阬(坑)之咸阳,使天下知之,以示警告,这就是「坑儒」的故事。

受到儒家思想影响的长子扶苏劝谏老爸说:「如今天下初定,远方的百姓尚未归附,诸生都是读孔子书、学习孔子的人,如果父亲重惩他们,儿臣担心会天下不安,望父皇明察。」秦始皇气在头上,竟然把扶苏赶到上郡去担任蒙恬的监军。秦始皇是个怕死、又忌讳提到死的人。但他生前未立太子,打发走扶苏后,又没有订下接班计划,为帝国种下巨大祸根。更严重的是,他身体不好还到处趴趴走!

始皇帝三十七年(西元前二一〇年),秦始皇东巡,七月在沙丘(今河北省广宗县大平台村南)病重。临终前,他命「中车府令」赵高「行符玺事」(执行颁发圣旨之事),同时下诏让公子扶苏回咸阳为他主持葬礼。但给扶苏的诏书还没交到使者手中,始皇帝就「挂」了。驾崩时,他身边的「大咖」只有赵高、胡亥,与丞相李斯,并没有扶苏。

李斯认为皇帝在外驾崩,国内储君未定,应当封锁消息,秘不发丧。他们将秦始皇的灵柩放在「辒辌车」里,因为回程路途遥远又正值夏季,秦始皇的尸体开始腐烂。李斯、赵高命随从在车里装载一石「鲍鱼」,以掩盖尸臭味。百官奏事及供应皇帝的饮食,一切如常。

这时候,赵高这位不世出的谋略家,作出了他人生的第一场大豪赌。他扣留住秦始皇的遗诏,骗胡亥说:他老爸下令处死扶苏,并立他为「接班人」。胡亥大喜。赵高又说:「此事不跟丞相商量,恐怕不会成功。」于是又找上李斯,告诉他:「陛下赐给扶苏的诏书和符玺都在我手中,立谁为太子如今都是你我说了算,你怎么看?」李斯说:「你怎能说出这种叛国的话呢?这不是你我当人臣应当议论的事!」

赵高进一步分析说:「你的才智跟蒙恬相比,高下如何?」李斯说:「我不如他。」赵高说:「长子扶苏刚毅勇武,即位之后,一定会让蒙恬担任丞相,你升不上去是很明显的了。我教胡亥法律多年,不曾看见他发生过失。而且他慈仁笃厚,会是很棒的接班人,你好好想想。」李斯最后同意合作,两人合谋窜改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帝。又矫诏责备扶苏,数落他不能立功,还上书「诽谤怨望」,并指控蒙恬没有把扶苏教导好,下令将两人赐死。

扶苏看到假诏书后,又是哭泣、又是闹自杀。蒙恬在一旁说:「陛下让我领三十万大军守边,让公子监军,此乃天下重任,这个使者和诏书,怎晓得当中是否有诈?不如先搞清楚再死也不迟。」扶苏说:「父要子死,还有什么好问的呢?」接著就自杀了。蒙恬不肯自我了断,于是被囚,之后被迫吞药自杀。赵高接著向秦二世进谗:蒙毅曾经阻挠始皇立胡亥为太子,应立即处死他。二世遂将蒙毅囚禁于代郡(今河北蔚县一带),后来又派遣御史曲宫杀死蒙毅,赵高终于完成「甜蜜复仇」。

顺利成为操盘手

胡亥登基后,是为秦二世。他任赵高为郎中令。有一次胡亥问赵高说:「人生如同驾驭六匹骏马在一瞬间从缝隙跑过一般,非常短暂。我已经君临天下,只想享尽声色,一直玩、一直玩,但同时要国家安宁、百姓安居乐业、永保江山、得享天年,请问有什么方法吗?」

赵高说:「这是贤主所能做,昏君不能做的。沙丘之谋后,所有公子和大臣都怀疑你继位的合法性。这些公子都是你的兄弟,大臣都是先帝之前安排的。现在陛下刚刚登基,这些人都心怀怨恨,恐怕未来会造反,让我一直提心吊胆,生怕哪一天好日子要到头了,陛下你又怎能放心享乐呢?」胡亥说:「那该怎办?」赵高说:「严法重刑,有罪者连坐,甚至族诛,灭大臣而远骨肉。让贫者变富,让贱者变贵重。尽除先帝的老臣,用陛下的亲信取代他们。如此一来,群臣莫不感恩戴德,陛下就可以高枕无忧了。」(以上见《史记‧李斯列传》)

胡亥果然言听计从,二世元年(西元前二〇九年),下令变更律法。群臣诸公子有罪,立刻被下狱治罪。共十二位公子、十位公主遭处刑,家产没收,诸公子和群臣获罪被连坐者不可胜数,朝廷上下人人自危。同年九月,陈胜、吴广起兵于蕲(今安徽宿县),天下即将大乱,但赵高仍一心想著铲除异己。他的下一个目标,就是李斯。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