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被房地產商作為營銷策略炒作的比較多,但是很少有人系統性的分析過,特寫此篇,個人觀點不作為投資參考。

一、誰能定這事:跨省的行政區劃流程是怎樣的?

跟行政區劃相關的法律法規主要有四個:《國務院關於行政區劃管理的規定》,《民政部關於行政區劃調整變更審批手續和紀律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14條,《地名管理條例》第5條。

其中,如果北三縣的行政區劃調整,無論是將來劃歸北京、劃歸北京副中心或者是獨立成立新的行政區劃,都屬於國務院審批的變更事項:

自治州、縣、自治縣、市、市轄區的設立、撤銷、更名和隸屬關係的變更以及自治州、縣、自治縣、市人民政府駐地的遷移;自治州、自治縣的行政區域界線的變更,縣、市的行政區域界線的重大變更。

二、19大報告的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說了什麼?

從歷史的角度考察,地方行政區域劃分與地方管理許可權安排一直處在不斷地變化和調整之中,這是由於國家與地方的發展是在不斷變化的,而且每當社會生產力發生飛躍性發展時,必然會對行政區劃調整提出新的要求。

十九大報告再次明確,「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行政區劃屬於上層建築,是重要制度安排,會對各級地方政府的行政管理、經濟管理和社會管理以及相關制度安排產生重要影響。然而,中國行政區劃尚存在不少妨礙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問題,例如管理幅度不均、行政界線模糊、存在行政區飛地等。正因為如此,中央政府一直將行政區劃作為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完善行政區劃是實現新時代國家戰略目標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時代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與關鍵抓手之一。

而落後區域、膨脹區域(即城市病突出的區域)與蕭條區域(即老工業基地),這三個核心區可概括為窮、堵、老,是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的直接發力點,是政府協調區域發展的核心關注點。突出關注窮堵老三者的行政區劃調整,是未來的一個發力方向。

19大報告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部分提到: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以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為「牛鼻子」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雄安新區。

三、不調整北三縣的行政區劃,有什麼問題難以解決?

問題有很多解決辦法,京津冀協調發展,未必一定通過行政區劃調整的方式來做,比如通州和北三縣的四統一: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政策、統一管控,也是完成區域協調的一種方法。

但是,統一協調規劃對北三縣發展具有一定的約束性,但真正通過規劃、通過北京產業向北三縣疏解,目前沒有明確的政策指向,關鍵還是看市場的選擇。目前在打造綠色北京的前提下,一些高污染、列入環保限制目錄的企業進入北三縣會受到制約,但是什麼產業可以進入被三縣,一直遲遲不能明確。

如果僅僅是依靠市場的力量,因河北公共服務水平較差,戶口含金量較低,也導致北三縣的空間資源價值較低,具備成本低廉的產業優勢,或只能吸引部分承受不了高成本的創新產業和傳統服務業選擇在此紮根。

那麼,有什麼問題是非調整行政區劃才能解決的呢?只有存在這樣的問題,才能讓中央下定決心打破京東區域的行政區劃.

不調整行政區劃最大的難點在於向北三縣的產業轉移問題,我國行政區域之間的產業發展是競爭關係,北三縣地處北京與天津之間,如果行政區劃不調整,天津和北京利用自己的競爭優勢,特別是在統一的規劃前提下,繼續會吸引優質資源和要素留在北京的行政轄區內,對北三縣的支持力度不會太大。

要知道,通州對北三縣的四統一,統一規劃是硬約束,統一標準、統一政策、統一管控是軟約束,具體統一到什麼程度,具有很大的彈性空間。

說到底,行政區域的調整與否,在目前的管理體制下關係到北京向北三縣「協同」的數量和質量,不調整北三縣和通州在疏解北京產業中始終處於競爭關係,通州始終處於優先和主動地位,北三縣只能被動的接受

四、北三縣未來潛在的行政區劃的幾種可能性

1、北三縣合併劃入北京,成為北京獨立的行政區,可能性小於5%,單獨收歸北京一個區意義不大,難以解決副中心的發展空間問題。

2、北三縣合併,併入北京副中心管轄,如果未來行政區劃變更,這種可能性較大(副中心已經具備獨立的市級行政管理權),既解決了副中心的發展空間問題,也破除了兩者的競爭關係。

3、北三縣合併,從廊坊脫離成立北三新區,獲得獨立的地級市管理許可權,可能性不大,對於解決副中心發展的關鍵問題沒有實質性幫助。

4、北三縣被北京和天津分別管轄,目前沒有可行性,概率極小。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