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學勤:國學的主流是儒學 儒學的核心是經學

在中國的歷史上,「經」的作用與地位與「史」是不一樣的,雖然古人說,剛日讀經,柔日讀史。左經右史。可是二者在歷史上、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是不一樣的。不能認為「經」與「史」是相等的,如果說這二者是相等的,那就等於把「經」在歷史上或者說在傳統文化中的地位否定了。這是我想要說的第一點。

第二點我想談談清代學術的一個特點,就是門戶之見,也是我經常講的。我們研究經學,確實要花相當大的力量來研究經學史。因為經學本身是一個歷史的產物,如果今天哪位要做新的經學,你不能不在歷史的基礎之上,站在前人的肩膀之上來做工作,因此就必須研究、討論經學史。可是如果我們今天做經學史研究,就必須對前人有一個超越,有一個糾正。因為,真正意義上的經學史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經學史的書或者說論文最早是寫作於什麼時候?我想是在晚清,是從皮錫瑞、劉師培開始的吧。

其實學術史包括經學史章太炎也談得很多,侯外廬先生就說過,他的學問是從章太炎來的,他是繼承章太炎的——這是他多次跟我講的。但是我們回過頭來看,清代的學術不能不說存在著一些偏向,或者大膽一點說是缺點。這個缺點是清代很多學人不能避免的,就是門戶之見。他們講門戶、講門派。首先是講漢宋,漢宋之後漢學裡面再講古文、今文,最後講到今文學派。所以它是越分越窄,我們現有的一些經學史著作都不可能完全避免這個缺點。而我認為如果我們要寫經學史的話,這個缺點一定要避免,再不能從門戶的角度看經學史、學術史的發展,因為那樣會造成很多問題。如果你是漢學的立場,主張漢學打倒宋學,一下子大家都不知道宋學了,一下子從唐代晚期跳到了明末清初。這中間通通都否定了,沒有多少書可讀了,所以說書不讀漢唐以下,不是不讀,而是你已經否掉了,沒有啦。

再下一步,又分出今古文來。老實說,真正屬於今文學派的有幾本書啊?沒什麼東西啦。就剩下董仲舒、《公羊》的何休注,更早可以追溯到《尚書大傳》,還是殘片,沒有什麼東西了。所以你如果寫漢代經學史,從董仲舒就直接到漢末,到鄭玄、何休了。中間沒什麼,中間這些東西都被否定了,講不出來了,都變成支離破碎的了。所以很多經學成果,很多遺留下來的東西都被忽視了,所以以前的經學史往往是門戶之見的產物。當然,我這個說法可能很荒謬,希望得到大家的批評。(哈哈)

我還想講一點,可能有點不太合適。因為我是清華哲學系的學生,我的老師之一就是馮芝生馮友蘭先生。馮友蘭先生有一個著名的論斷,就是中國哲學史首先是一個子學時代,然後是一個經學時代。這個已經變成常識了,不僅是中國人的常識,也是國際上研究中國哲學或思想的常識。但我認為這個說法可以修改,我居然大膽說這種話,說明我早就不配做清華哲學系的學生了。(哈哈)

可是事實確實是這樣的,我們的所謂經,應該說在先秦已經存在,歡迎大家來看看我們清華簡。你們看清華簡里屬於《尚書》的部分是怎麼抄寫的,跟其他的一些書是不一樣的。它的字工整極了,跟西周金文一樣,絕對不像上博簡的文字。為什麼呢?因為它是經,經寫的時候就要工工整整,就大不相同。我們說經是什麼?當然就是《詩》、《書》、《禮》、《樂》、《易》、《春秋》。《詩》、《書》、《禮》、《樂》都不是在孔子那個時候才有的,而且在孔子那個時代已經有了崇高的地位,不管它叫經不叫經。我們看《左傳》、《國語》裡面,當時的貴族都是在講《詩》、《書》、《禮》、《樂》的一些問題,將其作為一種經典來引用。

《詩》、《書》、《禮》、《樂》都是經典,人們可以對其引用、發揮,至於理解的對不對,那是學的問題,解釋的問題。所以你能說當時沒有經學嗎?沒有經學的位置嗎?孔子「述而不作」,刪定六經,他也是做經學的工作。所以說經學是從孔子開始的,在一定意義上是有道理的;可是你說當時就沒有經學,孔子傳播的六藝與其他學說是完全平等的,我看並不如此。事實上,當時所有人所受的教育,都是來自六藝,來自《詩》、《書》、《禮》、《樂》,不管他贊成還是不贊成。比方說墨子,墨子也講三代,也講先王。這屬於他們的傳統文化,是他們都迴避不了的。在這個問題上我是值得檢討的。因為1956年信陽長台關出土了一批竹簡,我看到竹簡上有三代、先王等概念,就認為這一定是儒家的作品,可是後來被證明是墨家的。

就是因為儒家與墨家有一個共同的文化源頭,受到相同的教育,所以他們會使用相同的概念,有相近的主張。這些都屬於經學,儘管當時還沒有經學名稱。當時經學的影響,不限於鄒魯的縉紳之士,從郭店簡、上博簡還有清華簡來看,六藝或經學在當時的楚國也有很大影響,楚國主要是一少數族群荊楚聚集的地方,當時主要流行的是儒學和道家思想,此外沒有見到其他諸子。郭店簡的墓葬約為公元前三百年,這個時代就是方以智所講的「三子會宗」的時代,孟子、莊子、屈原都生活在這個時期。在郭店簡中對《詩》、《書》、《禮》、《樂》、《易》、《春秋》六藝已有系統的表述,由此我們可以想見楚國是怎樣的一個文化面貌。所以這些問題,既是經學的問題,也是今後我們研究中國傳統文化裡面的重要問題,謝謝大家!


推薦閱讀: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