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題


【無可靠信息來源】 為了避免對您造成誤導 · 請謹慎甄別

老子和孔子時代《周易》全世界僅有兩部

一部珍藏在周王室太史館

所以太史姬聃有理論宏基開創道學

一部珍藏在魯國史館

所以司寇子孔有理論宏基開創儒學

因為孔子最崇拜「周公之德」

01、君子以自強不息

02、君子以厚德載物

03、君子以經綸

04、君子以果行育德

05、君子飲食宴樂

06、君子以作事謀始

07、君子容民畜眾

08、先王以建萬國 · 親諸侯

09、君子以懿文德

10、君子以辨上下 · 定民志

11、後以裁成天地之道 · 輔相天地之宜 · 以左右民

12、君子以儉德避難 · 不可榮且祿

13、君子以類族辨物

14、君子以遏惡揚善 · 順天休命

15、君子以裒(pou)多益寡 · 稱物平施

16、君子以作樂崇德 · 殷薦上帝 · 以配祖考

17、君子以向晦入宴息

18、君子以振民育德

19、君子以教思無窮 · 容保民無疆

20、君子以省方觀民設教

21、先王以明罰敕法

22、君子以明庶政 · 無敢折獄

23、君子以至日閉關 · 商旅不行 · 後不省方

24、君子以勉對時育萬物

25、君子以多識前言往行 · 以儲其德

26、君子以節飲食 · 慎言語

27、君子以獨立不懼 · 遁世不悶

28、君子以常德行,以習教事

29、大人以繼明 · 照於四方

30、君子以虛受人

31、君子以立不易方

32、君子以遠小人 · 不惡而嚴

33、君子以非禮弗履

34、君子以自昭明德

35、君子以蒞眾用晦

36、君子以言有物 · 行有恆

37、君子以同而異

38、君子以反身修德

39、君子以赦罪宥過

40、君子以懲忿窒欲

41、君子以遷善改過

42、君子以施祿及下 · 居德則忌

43、君子以施命誥四方

44、君子以除戎器 · 戒不虞

45、君子以順德 · 以小積大

46、君子以致命遂志

47、君子以勞民勸相

48、君子以治歷明時

49、君子以正位凝命

50、君子以恐懼修身

51、君子以思不出其位

52、君子以居賢德善俗

53、君子以永終知弊

54、君子以折獄致刑

55、君子以慎用刑而不留獄

56、君子以申命行事

57、君子以朋友講習

58、先王以享於帝 · 立廟

59、君子以以制數度 · 議德行

60、君子以議獄緩死

61、君子以行過乎恭 · 喪過乎哀 · 用過乎儉

62、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

63、君子以慎辨物居方

64、

00、哦豁 · 差他女馬一條

周公給公卿諸侯提出六十四條德政標準

孔子學得「緯編三絕」豈不崇拜

其中「君子當獨立不懼 · 遁世不悶」

孔子認為自己做不到 · 所以感嘆

假我數年 · 五十以學易 · 可以無大過矣

孔子自己給自己記大過一次

孔子見老子

公元前499年孔子升為魯國大司寇並攝相事

這年按周制諸侯正大夫進京貢賦

辦完公務後孔子去太史館拜見太史姬聃(因長壽而史稱「老子」)

老子告訴孔子魯宮廷史館有部《周公 · 易象》一定要讀一讀

孔子回國後就去史館找左史姬丘明借閱《

著名勵志成語「緯編三絕」(其「韋」字為漢學字訛)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姓子名孔字丘 · 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

因其兒子子鯉字尼又尊稱「尼父」

孔子出生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

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 教育家 · 儒家學派創始人

宋大夫子梁紇為避宋國戰亂逃到魯國的陬邑(今山東曲阜)封邑大夫

陬邑大夫子梁紇就是孔子的父親

魯定公十一年(公元前499年)孔子升為魯國大司寇 · 攝相事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讀者所有

轉載無須聯繫作者

(一己之見 · 僅供笑閱)119


因為你對道德理解太狹隘


真話假話

假話,孔子人品真的非常好,毫無缺點,是道德完人,被廣大讀書人和農民百姓尊重。

真話,孔子兩個立場,一個懷舊復辟,一個為統治者站台。

至於別的都是小結,孔子真正問題是大節有虧,而不是別的問題。

事實上諸子百家中,站在統治者立場說話只有儒家和法家;所以他們的學說流傳下來了。

所以不管是哪個統治者上台,是劉邦楚人,後來北方少數民族,還是任何一個人;只要想要掌權,儒家基本上都是首選。

法家太直接殘酷,不能明說;儒學成為主流意識形態必然結果。

為了避免說我是無中生有。

就拿孔子生平來說,一直追求當官,對於任何諸侯王並不是尖銳批判態度。

一邊說苛政猛於虎,一邊當了官之後食不厭細。

因此儒學從根本上從就是追求自身私利,維護等級制度,極其反動,反大多數利益。

當然不是說孔子就是壞人,反而孔子能力很強;只是他覺得有秩序,比沒秩序戰亂要好。

追求自身利益,學派才能生存,算是挺務實的;但是並沒有任何公益和公利可言,但是維穩是好人,溫順如樣的善良了也就治理。


因為,道德是孔子阿世的抓手,是孔子販賣的奇貨,故孔子專註之!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任何一件事情都有豐富的內涵,但解讀者只能關注到自己關注的部分。同樣反過來,一個人從哪個方面談論一件事,也說明了這個人的志向在哪裡。

同樣是歷史,孔子以禮制、正名為原則書寫,歷史就成了斷案集。但謀略家在歷史中會看到謀略,經濟學家看到經濟,社會學家看到社會結構的變遷。

孔子只關注道德,只能說他志於道德。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