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需要傳承,歷經千年的經典,經久不衰,你有什麼有趣的方式、通俗易懂的語句去詮釋它們嗎?


「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出自《孟子·公孫丑上》:「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蘇轍《上樞密韓太尉書》:「孟子曰:『吾善養吾浩然之氣。』

這句話是支撐我看《論語》《論語集注》《孟子》《大學》《禮記》《詩經》《春秋公羊傳》《國語》《史記》《漢書》《後漢書》《晉書》《三國志》《北史》《隋書》《舊唐書》《管錐編》《資治通鑒》《四庫全書》(看完經部,史部看完三分之一).......等書的動力

我就是喜歡讀書,一個看著滿書架的古書,我就心裡高興。

我也不知道,浩然氣到底是什麼樣的樣子,但我讀書時總能心境平和。

以前我跟老婆說,每個字都有靈魂,組成句子,形成文章之後,就帶有一股氣。能把文章氣與自己相結合,就能養氣。

讀佛經,能養「不爭心」,可以看淡苦難

讀兵書,能養殺伐氣,每遇大事有勇氣

讀道教典籍,能養出塵氣,心境平和

..................

這些年,讀《金剛經》《壇經》《孫子兵法》《論語》《道德經》,也不知道心裡的氣有一日迸發時,會是哪種樣子。

但書,還是要讀下去不是嗎?


大道之行也 天下為公


謝邀 @心明若愚 。我最喜歡《中庸》說的一句話: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每一件事,預先規劃好,這件事就定在那兒了,這件事若沒有規劃或計劃,就會廢棄掉。它提出了做事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則:提前制定規劃。

國家有十三五規劃等,作為普通人,更應該對自己的人生有一定的規劃。規劃猶如目標,目標欲清晰,實現起來越容易。故曰言前定則不跲,事前定則不困,行前定則不疚,道前定則不窮。即說話先有準備,就不會詞窮理屈站不住腳;做事先有準備,就不會遇到困難挫折;行事前計劃先有定奪,就不會發生錯誤後悔的事。


國學中,最喜歡的是"天行健,君子自強不息"。這句話鼓舞了歷代身處逆境的仁人志士自強不息,奮勇前行!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蘇東北《臨江仙 · 送錢穆父》


夫人者,天地之心,天地萬物本吾一體者也。生民之困苦荼毒,孰非疾痛之切於吾身者乎?

這句話是王陽明說的,對我目前的三觀有關鍵性的影響。


有趣?為什麼就不敢往枯燥那裡走進去呢。


且樂生前一杯酒 何須身後千載名


唯不以天下而害其生者也,可以托天下。

典出自《呂氏春秋·貴生》原文是這樣寫的:

這句話是兩千多年前的博弈論,天下由一人管理必然是責任壓力巨大,久而久之必然傷身體,因此很多帝王選擇犧牲自己健康去創一番功業,歷史上那些勤政的皇帝真的很可怕,比如秦始皇,每天讀竹簡幾百斤後來手翻不動還得讓別人幫著翻,比如雍正帝,在位雖然只有十三年,但是每天批閱公文平均八千多字,一年就放兩天假,一天睡不夠八小時恨不得,到最後為了管理天下都靠煉丹嗑藥堅持。這種損害健康成就功業的人你不能說他不偉大,但是如果他們能稍微顧一下健康,學會把任務分派給能人去干也許對於國家對於自己都還能做出更大貢獻的。

清朝皇帝個個勤政苦讀,能力都不算差,結果怎樣?底下的大臣一看皇上什麼都行那就皇上自己來吧。明朝皇上自朱棣以後一個比一個混日子,道士木匠財迷軍事愛好者層出不窮,大臣一看皇上靠不住自己來吧。

表面上看清朝統治者可能更靠譜更關心天下大事,實際上從管理學上說明朝皇帝更聰明。嘉靖表面上看只關心煉丹修仙不問國事,可是背地裡照樣耍的徐階嚴嵩團團轉,幾大派系最後都被他控制著。崇禎他哥哥看起來沒什麼文化是個好木匠,寵信魏忠賢不理朝政,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