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乡隆盛为倒幕派,最后为何与天皇为敌,引发了日本历史上最大也是最后一次内战,

西乡隆盛与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被称为明治维新三杰,一起推动了明治维新的改革。1871年1月3日,西乡、大久保与池上一同,带著「政府改革案」从鹿儿岛出发上京。8日,西乡一行经过长州,与木户孝允会谈;16日从长州出发,17日到达土佐,与藩知事山内丰范、大参事板垣退助会谈。1871年11月12日,为了改正与欧美各国的条约,以特命全权大使岩仓具视、副使木户孝允、大久保利通、伊藤博文等人为首的外交使节团从横滨出发。为数众多的新政府重臣不在其间,由三条实美、西乡隆盛等人负责留守内阁(留守政府)。西乡等人自此开始,继续对官制、军制进行改革,1872年2月废兵部省,置陆军省、海军省;3月废御亲兵,置近卫兵,也就是后来日本陆军近卫师团的前身。

随著改革制度的不断推出,在1876年3月,大久保利通主导下的明治政府颁布废刀令,8月又实施秩禄改革,彻底废除了数百年来旧武士阶级的带刀、俸禄等特权。旧武士阶级大为愤怒,10月24日熊本县士族掀起神风连之乱,27日福冈县士族掀起秋月之乱,28日山口县士族又拥戴前原一诚,掀起萩之乱。

11月,西乡在日当山温泉听闻叛乱继起的消息,寄信给桂久武,在信中表示自己也在等待「决起之时」。倒幕成功以前西乡隆盛先是支持藩主的「公武合体」,之后主张「尊皇攘夷」,但事实上也同英国合作,努力引进西方的技术。他在倒幕运动中纵横捭阖,运用权谋。明治政府成立之后他以宋代陈龙川的话「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作为座右铭。他曾在自己的日记中写道:为人当学司马温公(司马光),无一事不可与他人道,努力要求自己向完全大公无私的方向发展。


标题之中的几个人物,其实不应用「冤杀」二字,冤既代表了无辜,一般适用于弱者。但很显然,无论是织田信长,还是小西行长,或是西乡隆盛,三人之中没有一个是无辜者,更加不属于弱者。他们的一生在权利与利益之间翻滚、争斗,每个人手上都沾满鲜血,因此不能用「冤杀」来形容他们的死亡方式。

(图:《影舞者》中的织田信长▲)

织田信长这位「尾张大傻瓜」,从小在富裕的生活中长大,在很小的时候就以嫡长子的身份继承了父亲的家督之位。在成年后,一战击败自己的弟弟织田信行(也称信胜)、信友、信清、信安,成功统一尾张,自此开始用兵他国(日本本国大名势力,非海外国家)。先后击败今川氏、齐藤氏、六角氏等等,最终击败了日本战国时期著名的大人物武田信玄,成为拥有领土面积最广的大名。

织田信长的愿望是统一全日本,但是他没有实现这个愿望。1582年(日本天正十年),明智光秀发动「本能寺事变」,在一句「敌人就在本能寺」的号召之下,率兵攻入本能寺,织田信长死后尸体下落不明,后人多认为是大火焚毁。

(图:大河剧中的丰臣秀吉▲)

纵观织田信长的一生,他杀戮无数,为了权利不惜频频发动战争,他从不怜悯对手的生死,也不在意弱者的哭嚎,只要能达到目的,什么都可以干。但不可否认,织田信长确实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代枭雄,是数一数二的人物。在日本人的眼中,织田如同曹操的化身一样,都是值得人敬仰的枭雄人物。


而出身于商人世家的小西行长虽然没有织田信长的远大理想,但是依旧是个有野心的人物。他在没有成为秀吉的家臣之前,就甘心为秀吉效力,为秀吉南征北战,扫平异己。在丰臣秀吉崛起后,小西行长也确实帮了秀吉的大忙。秀吉出兵侵略朝鲜的战役中,小西行长一马当先,联合加藤清正一直打到汉城,而后占领平壤,若没有大明东征总督李如松的援助,朝鲜估计真的要灭亡在小西行长手中。

(图:小西行长模仿者▲)

小西行长的命运结束于关原之战,最终他被死在德川家康之手,但是却留下美誉。小西行长虽然出身商人家中,但是大半生都在征战,连年的征战和杀戮使其性格发生变化,最终连精神都出了问题。

小西行长的死实在算不上「冤杀」,他本来可以以武士道的精神切腹,但是信仰基督教的他却执意要求自己死在对手之手,自己赴死和被别人无缘无故杀死是两码事,在当时除了信仰基督教的人(包括罗马教皇)为他惋惜外,别人才不惋惜他的生死。


再说那位曾写过「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间无处不青山。」的西乡隆盛,确实是个改变日本近代史的大人物,在日本最受欢迎的幕末风云人物之中,西乡隆盛跟坂本龙马名列前茅。

这位萨摩藩的下级武士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胆识推动了日本的改革,也成为幕府的完结者。在推动日本维新的同时,西乡又成为下级武士的拥护者,最终带领旧士族与新军发生了战斗,这也就是日本近代史著名的「西南战争」。西乡以失败告终,受牵连著达到五万,西乡也以自杀的方式结束自己的生命。

(图:西乡隆盛照片▲)

针对西乡的功过,在日本曾发生过激烈的讨论,直到今时今日,日本史学界还持两种态度。

西乡的死,同样不属于「冤杀」,他死的更不冤枉。利益争斗必定是以一方获胜另一方失败而告终,西乡不过恰好是失败的一方罢了。


政治就是关于忠诚和背叛的故事。

这点在日本历史上尤其突出,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是由于日本天皇长期处于虚位,并没有实际权利,造成日本长期处于一种诸侯割据的局面。

最著名的就是日本的战国时代,诸侯多如牛毛,几十人上百人就可以树个山头。幕府将军的更迭,更多的通过军事政变来实现。即使到了今天日本政坛仍然派系林立,每隔一段时间就分化组合,造成很长一段时间首相一年一个换,这在世界政坛上是非常罕见的。

第二是由于日本的武士文化。

日本的武士文化不同于中国的门客,中国的门客组合较为松散,一般不具有长期的历史传承,而日本的武士,对将军的忠诚通常是几代的,这点更像咱们中国的家奴。父亲儿子孙子都在同一个家族的将军麾下担任武士,这种世袭关系决定了武士只忠诚于自己的将军。而一旦将军发动政变,武士都会毫不犹豫的跟随,即使这种政变是针对将军的上级。

从民族文化上,日本人对小团体的忠诚度极高,同时由于历史原因日本派系林立,派系间的分化组合从未中断。只是同样的剧本不同的演员而已。

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不同家族之间的利益联盟,不同联盟的相互对抗,联盟的瓦解与重新组合,新的家族崛起,旧的家族消亡。

这种体系导致日本政治缺乏稳定性,政坛更迭非常频繁。因此,我们会发现日本的历史故事有许多共性的东西,历史人物的结局也都大同小异。进入现代社会之前,日本政治人物的命运大同小异,不死于对手就死于背叛。


这几个人物都有自己不平凡的经历,通过他们可以对日本的历史有个大概的掌握!1792年日本入侵朝鲜,明朝出兵阻击,双方和谈,丰臣秀吉被明神宗封为日本王,惹得这位日本枭雄勃然大怒,差一点降罪于侵朝日军的先锋小西行长,这位在日本历史上也是叱咤风云的人物,随后中日在朝鲜继续昏天暗日的大战了几年,直到丰臣秀吉病死退出!这就是小西行长,包括织田信长所生活的时代,日本战国末期。

丰臣秀吉为啥对明神宗的册封这样抵触呢?丰臣秀吉出身农民,自幼丧父,到处流浪,在当时日本,连个武士都算不上,好不容易在织田信长手下当了个足轻组长,凭著自身努力,才从下级武士一步一步干起来,在等级森严的日本,农民这一出身是他人生一大劣势,也是去除不掉的硬伤,但,历史就是这样,战乱出英雄,不论出身,丰臣秀吉凭著过人的才干与勇气,击败了一个又一个对手,在战乱不断的日本杀出了一条通向日本统一的血路,在1585年正式统一日本,被天皇封为关白,赐姓丰臣,成为了日本实际的掌权者,这个过去连姓都没有的下层寒士,能坐到当前的权力宝座,很有当年朱元璋的感受,所不同的是眼界,心境,高了不少。入侵朝鲜是这位日本掌权者的一个梦想,甚至,在攻下汉城和平壤后,还叫嚣著迁都北京,将中原明朝继续封给日本其他大名为领地,这就是日本,还没从战乱走出的一个岛国,便迫不及待的入侵别的国家,丰臣秀吉这么一个野心勃勃的人,怎么可能接受明朝皇帝的册封?

丰臣秀吉是当时大多数日本封建主的缩影,他的主人织田信长也是如此,还有很多很多军阀,土豪,在日本各派势力的缠斗中互相结盟,彼此攻伐,总想著出人头地,能胜出的实在太少,织田信长正是一位实现日本统一事业中不幸倒下的英杰,被日本历史上称为战国三英杰之一,在日本战国时代,能走到最后的胜利者实在不多,英杰才三个人,小西行长还不算在内,仅是一个丰臣秀吉的家臣,而且,尽管一生战功显赫,谋略过人,但在主人死后,也没有能逃脱失败的命运,如果说,织田信长被手下明智光秀谋害,是树大招风,小西行长的死,则是英雄末路,在各路豪强的角逐中,杀出了另一个重量级的人物,德川家康,在那个谁有本事谁称霸的时代,凭小西行长的实力,只能被淘汰下来,他绝没有丰臣秀吉当年遭遇主人织田信长被谋害后,运筹帷幄,杀伐绝断的实力和志向,也没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了,所以被德川家康在关原之役中击败杀戳,在所难免。

日本战国时代,在血海尸山中走出的胜者都是了不起的枭雄,但是,就算象德川家康这样的强者,都不敢取代天皇的位置,这是日本封建社会一个很特别的现象,而且,连丰臣秀吉这位比德川家康早胜出的前辈,也仅被天皇封了一个关白,类似于宰相,摄政这么一个职位,而在以武立国的日本,最高权力拥有者都被封将军。德川家康如愿以偿,建立了德川幕府将军统治下的日本王朝,开启了日本两百多年的江户时代。天皇虽是一个象征,但在等级森严的日本,不管再怎么有实权,没有明正言顺的贵族头衔,也一样成不了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只以征夷大将军甘居人下。

日本历史总是在强者胜出的竞争中向前发展的,天皇永远都是一个权力象征,直到德川幕府晚期,萨摩藩,长州藩等强藩崛起,借著西方列强入侵日本,国内要求革新的呼声不断高涨,西乡隆盛,户木孝允,大久保利通等明治豪杰出现了,打出还政天皇的旗号,联手推翻德川幕府统治,明治维新的日本日益强大,已不是过去几个军阀,大名就能左右命运的时代,西乡隆盛虽然支持并推动了明治维新,但在历史进程中,逐渐站到了明治政府的对立面,成为维新的阻力,最后在反抗维新政府的叛乱中失败自杀!历史,就是这样在曲折中不断前进著!


看到你这个问题的第一感觉是挺无聊的,再又觉得挺搞笑的。

你是对冤杀有什么误解吗?

你既然知道这些人,那就不可能不知道他们都是在争权夺利的过程中被杀的,虽然他们都以不同的方式死,进行了一场悲情的人生演绎,使人无限惋惜,如果他们不死那历史可能被改写,但这始终无法和冤杀划上等号。


你除了这几个人以外你还知道谁?

织田信长咋死的?问尔朱荣啊!

小西行长咋死的?问文天祥啊!

西乡隆盛咋死的?问吴三桂啊!

反正死法都一样。还冤杀,遇到叛乱和战败都叫冤杀,那二十四史就该改名叫洗冤录了


历史的真相会随著时间的推移揭晓


历史就是反复的,人心也是反复的。所以我们说历史是轮回的,杀人者必被杀,求仁者必得仁,仅因果。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