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1 人赞了文章

刺猬效应:

是指刺猬在天冷时彼此靠拢取暖,但保持一定距离,以免互相刺伤的现象。

这个比喻来自叔本华的哲学著作,它强调的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刺猬效应」的故事来源

来源于西方的一则寓言,说的是在寒冷的冬天里,两只刺猬要相依取暖,一开始由于距离太近,各自的刺将对方刺得鲜血淋漓,后来它们调整了姿势,相互之间拉开了适当的距离,不但互相之间能够取暖,而且很好地保护了对方。

教育心理学家根据这一寓言总结出了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刺猬效应」。这一效应的原理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日常相处只有保持适当的距离,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然而在实践中,不少老师将这一「效应」误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太大,学生失去了温暖感,产生了陌生感,因此,教师的教育效果不可能好。

刺猬法则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

个人空间是相对的,它的范围的大小由交往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所决定。简单地说,合适的距离取决于你和对方的亲疏关系和所处环境。

人与人之间的距离由双方的人际关系以及所处情境决定,即你和对方是什么关系就要保持什么样的距离。

距离与关系

心理学家做过一个实验,这个实验整整测试了80个人,结果都是相同,在一个仅有两位读者的空间里,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忍受一个陌生人和自己坐得太靠近,美国著名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博士划分了四种心理距离,每种距离分别应对不同的双方关系。

第一种:亲密距离

这是人际交往中的最小距离,它的范围是在正负15厘米,能够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这种距离主要出现在最亲密的人之间,在同性中常常仅限于贴心朋友,而异性中仅限于夫妻和恋人。

第二种:个人距离

这是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稍微有分寸感的距离,在此距离内人们互相之间直接的身体接触不多,其范围在46到76厘米的距离,都是能够互相握手以及交谈的好友。

第三种:社交距离

其范围是1.2到2.1米的距离,人们在工作场合或社交聚会上通常都是保持这种距离,空间太近会招人反感太远,因为忽略对方。

第四种:公众距离

它的范围一般在3.7到7.6米之间,其实最远范围为十米之外,这是一个基本上能够容纳所有人的门户开放空间,在此空间内人们可以互相之间不发生任何关系,甚至完全可以对此空间内的其他人视而不见,不和他们交往。

如何调节心理距离

当你了解了人和人之间的距离划分后,你就能通过判断与对方的关系来决定距离,在不同情境中调节距离。人际交往的空间距离是可变的,且具有一定的伸缩性。当情景不同时,你应当如何调节距离呢?

1、文化背景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每个国家和每个民族对「自我」的理解都不一样。比如北美人理解「自我」包括皮肤、衣服以及体外几十厘米的空间,而阿拉伯人的「自我」,仅限于心灵,他们认为作为物质的肉身,只是心灵的寄存体,暂歇地,是身外之物,精神和心灵才是真我。因此,交往时,往往出现阿拉伯人总嫌对方过于冷淡;而北美人却接受不了对方的过度热情的情况。你在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前,需要了解一些他们意识形态上的状况,以免引起对方反感。

2、社会地位差异

一般情况下,社会地位高的人要求有更大的自我空间,因此无论你和对方的关系到了怎样的程度,你都需要和他保持比一般人更远一些的距离,过分亲密对他来讲,无异于不尊重。

3、性格差异

一般来说,性格开朗的人较容易容忍别人的靠近,他们也愿意主动去接近别人,他们的自我空间较小。而性格内向、孤僻自守的对靠近他的人十分敏感,即便你是他的好朋友或是家人,你都要保证和他的距离控制在一定范围。

4、尊重别人隐私

即便是最亲密的人际关系如夫妻,也应彼此保留一块心理空间。这种尊重表现为不随便打听他人不愿意、不主动告诉你的事,追问他人的秘密等。过度的自我暴露虽不存在打听别人隐私的问题,却存在向对方靠得太近的问题,容易失去应有的人际距离。

5、要有容纳意识

容纳意识要求我们尊重差异,容纳个性,容纳对方的缺点,谅解对方的一般过错。「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清澈见底的水里面不会有鱼,过分挑剔的人也不会有朋友,没有容纳意识,迟早会将人际关系推向崩溃的边缘。

6、距离产生美

每个人在和陌生人交往的过程中都要掌握「距离」的分寸,随著关系的改变调节距离,让人觉得舒服,安全,这才是友谊长久之道。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