嵇康《养生论》附译文(2011-08-23 20:24:21)

转载

标签: 嵇康养生论文化 分类: 医古文

(一) 【作者与作品】嵇康(224-263),字叔夜,谯郡金至(今安徽宿县西南)人,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音乐家。与魏宗室通婚,官中散大夫,世称嵇中散。崇尚老庄,讲求养生服食之道。与阮籍、山涛、向秀、阮咸、王戎、刘伶友善,游于竹林,称「竹林七贤」。因声言不堪流俗,而非薄汤武周孔,且不满执政的司马氏集团,被钟会诬陷,为司马昭所杀。工诗文,文以《与山巨源绝交书》、《难自然好学论》为代表作,诗以四言为长,《幽愤诗》乃其名作。精乐理,善操琴,所作《琴赋》,誉声动细腻地描写了演奏法及其表现力,以弹《广陵散》而深博雅誉。肯定万物皆禀元气而生的思想,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看法,厌恶烦琐礼教,主张回归自然。现存刊本以明代嘉靖年间黄省曾辑刻之十卷本为最早,其中诗一卷,文九卷。鲁迅先生曾辑校成《嵇康集》十卷本,甚精详。 世或有谓神仙可学得①,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②,古今所同,过此以往③,莫非妖妄者。此两失其情④。请试粗论之。

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⑤,其有必矣。似特受异气⑥,禀之自然⑦,非积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⑧,以尽性命,上获千余岁⑨,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何以言之?夫服药求汗,或有弗获;而愧情一集,涣然流离⑩。终朝未餐(11),则嚣然思食(12);而曾子衔哀,七日不饥(13)。夜分而坐(14),则低迷思寝(15);内怀殷忧,则连旦不瞑(16)。劲刷理鬓(17),醇醴发颜(18),仅乃得之;壮士之怒,赫然殊观,植发冲冠(19)。由此言之,精神之于形骸,犹国之有君也。神躁于中,而形丧于外,犹君昏于上,国乱于下也。

夫为稼于汤之世,偏有一溉之功者,虽终归于火焦烂,必一溉者后枯(20)。然则,一溉之益固不可诬也(21)。而世常谓一怒不足以侵性,一哀不足以伤身,轻而肆之,是犹不识一溉之益,而望嘉谷于旱苗者也。是以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须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22),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23),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24);又呼吸吐纳(25),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夫田种者(26),一亩十斛(27),谓之良田,此天下之通称也。不知区种可百余斛(28)。田、种一也,至于树养不同(29),则功效相悬。谓商无十倍之价,农无百斛之望,此守常而不变者也。

且豆令人重(30),榆令人瞑(31),合欢蠲忿(32),萱草忘忧(33),愚智所共知也。薰辛害目(34),豚鱼不养(35),常世所识所。虱处头而黑(36),麝食柏而香(37),颈处险而瘿(38),齿居晋而黄(39)。推此而言,凡所食之气,蒸性染身(40),莫不相应。岂惟蒸之使重而无使轻,害之使者而无使明,薰之使黄而无使坚,芬之使香而无使延哉(41)?

故神农曰「上药养命,中药养性」者(42),诚知性命之理,因辅养以通也。而世人不察,惟五谷是见,声色是耽(43),目惑玄黄(44),耳务淫哇(45),滋味煎其府藏,醴醪鬻其肠胃(46),香芳腐其骨髓,喜怒悖其正气,思虑销其精神,哀乐殃其平粹(47)。夫以蕞尔之躯(48),攻之者非一涂(49);易竭之众,而外内受敌。身非木石(50),其能久乎(51)?

其自用甚者(52),饮食不节,以生百病(53);好色不倦,以致乏绝;风寒所灾,百毒所伤,中道夭于众难(50)。世皆知笑悼(55),谓之不善持生也(56)。至于措身失理(57),亡之于微,积微成损,积损成衰,从衰得白,从白得老,从老得终,闷若无端(58)。中智以下,谓之自然。纵少觉悟,咸欢恨于所遇之初,而不知慎众险于未兆。是由桓侯抱将死之疾(59),而怒扁鹊之先见,以觉痛之日,为受病之始也(60)。害成于微,而救之于著,故有无功之治;驰骋常人之域(61),故有一切之寿(62)。仰观腑察(63),莫不皆然。以多自证,以同自慰,谓天地之理,尽此而已矣。纵闻养生之事,则断以所见,谓之不然;其次狐疑,虽少庶几(64),莫知所由;其次自力服药(65),半年一年,劳而未验,志以厌衰(66),中路复发。或益之以畎浍(67),而泄之以尾闾(68),欲坐望显报者(69);或抑情忍欲,割弃荣头,而嗜好常在耳目之前(70),所希在数十年之后(71),又恐两失(72),内怀犹豫,心战于内,物诱于外,交赊相倾(73),如此复败者。

夫至物微妙(74),可以理知,难以目识。譬犹豫章生七年,然后可觉耳(75)。今以躁竞之心,涉希静之涂(76),意速而事迹,望近而应远,故莫能相终。

夫悠悠者既以未效不求(77),而求者以不专丧业,偏恃者以不兼无功(78),追术者以小道自溺(79)。凡若此类,故欲之者万无一能成也。

善养生者则不然也,清虚静泰,少私寡欲(80)。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81),非欲而疆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82)。外物以累心不存(83),神气以醇泊独著(84)。旷然无忧患(85),寂然无思虑(86)。又守之以一(87),养之以和,和理日济(88),同乎大顺(89)。然后蒸以灵芝(90),润以醴泉(91),日希以朝阳(92),绥以五弦(93),无为自得(94),体妙心玄(95),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96)。若此以往,庶可与羡门比寿(97),王乔争年(98),何为其无有哉! 【今译】

世上有人认为神仙可以通过学习变成,不死可以经过努力实现。有人说:高夀至多一百二十岁,古今相同,超过这个寿限以上,没有不是虚假的。这两种说法都不符合实情。愿试以粗略地论述这个问题。神仙虽然不能亲眼所见,但是古代书籍里记载的,前代史书中传说的,都明白地论述了神仙之事,神仙存在是必定的了。似乎他们独受异常之气,禀承天然,并非是久学所能实现的。至于导气养性得当,用来达到性命的极限,长则获一千多岁,短则大约数百岁,是可以有的。但是世人都不精于导气养性之术,所以没有什么人能达到这样的寿限。 凭什么证明这一点呢?通过服药来发汗,有时不能得汗;这羞愧之情一旦聚集,便大汗淋漓。整个早晨不食,就昏昏沈沈地想睡;而心怀深忧,便直至天亮也不合眼。梳子用来理鬓,厚酒可以使面颜红热,只是得到这样的结果;而勇士之怒,其怒容所见大不相同,竟至头发坚立顶起帽子。从这些方面说来,精神对于形体,好比国家有君王一般。精神在内部躁乱不安,形体就会在外部遭到损害,好象国君在上位昏庸,国中之人使会在下面作乱一样。 在商汤大旱之年种植庄稼,偏受过一回灌溉的庄稼,虽然最终难免枯死,但必然迟些时日枯萎。既然这样,那末灌溉一次的益处实在不可轻视啊。然而世人常说发怒一回不会侵害生机,悲哀一次不能伤及身体,使轻率而放纵,这好比不明灌溉一次的益处,却期望由枯萎的禾苗结出茁壮的稻谷一般。所以有才德的人懂得形体依赖精神而形成,精神凭籍形体而存在,领悟生机的容易丧失,明晓一过的危害。所以陶冶性情用来保养精神,安定心志用来健全形体,爱憎忧喜等情感不存于心,清静淡泊,没有任何贪恋,从而使体和气平;又施行呼吸吐纳的养生方法,服食丹药,调养身体,使形体与精神互相结合,表里完全贯通。田种法,一亩收得十斛,就称它良田,这是社会上的一般看法。不知区种一亩可收一百多斛。田地、种子相同,由于种植管理的方法不同,功效就相差很远。说商人不能获取十倍的利息,农夫没有获取百斛的希望,这是墨守常规而不知变通的看法啊。 多吃豆令人身重,过食榆使人嗜睡,合欢可以叫人消除仇怒,萱草能够让人忘掉忧愁,这是愚蠢之人和聪明之人共同知道的常识。荤辛的大蒜伤害视力,有毒的河豚不养身体,这也是一般的人都懂得的道理。身凡居头部会逐渐变黑,雄麝食柏药能产生麝香,居住在山区颈部容易生瘿,生活在晋地牙齿常会发黄。从这些事例推而论之,凡是所食之物,其气皆能熏陶情志,染变形体,没有什么不相合的。难道只是多食豆使身体重滞而不能轻捷,多食蒜使眼睛伤害而不能使它明亮,多食枣使牙齿变黄而不能坚固,多食柏药而使雄麝产生香气而不能发出腥味吗? 所以神农氏说:「上品药延年益寿,中品药调理情志」的话,实在懂得性命的道理,并通晓保养啊。但是一般人不明这一点,只看到五谷的作用,双目被外界之物迷惑,只沉这在歌舞女色之中,雨耳为淫邪之声充斥,厚味煎熬他们的脏腑,酒浆腐蚀他们的肠胃,香气朽烂他们的骨髓,喜怒扰乱他们的正气,思虑消耗他们的精神,哀乐祸害他们的纯和之性。以藐小单薄的躯体,却受到多方的攻伐;以容易耗竭的身子,却遭致内外的夹击。人身并非木石,怎么能够久长呢? 那些过于自用的人,饮食不能节制,就发生各种疾病;贪恋女色不知厌倦,就导致精力衰竭;风寒邪气侵袭,各种毒物伤害,中途死在这些灾难之下。世人都知道并给以嘲笑、哀怜,说她们不善于养生。至于养生失当,对于致病的迹象疏忽,这些迹象累积就形成损伤,多次损伤便导致衰弱,由衰弱而发白,由发白而疲极,由疲极而死亡,竟迷迷糊糊地不明衰亡之因。中等才智以下的人,认为这些是自然现象。即使稍微醒悟,也都在得病时叹息悔恨,却不知在病患未有征兆时小心地防范各种危险。这好比齐桓侯身染致命的疾患;却谴责扁鹊的先见之明,把感觉病痛的时候,作为患病之初啊。病害在刚露征兆时已经形成,却在其显著时方才救治,所以有毫无功效的治疗;奔竞于常人之间,所以只能达到一般的寿限。全面观察人间,没有不都是这样的。一般人喜用多数人的情况来证实自己的看法,用与常人相同的寿限来安慰自己,认为天地间的事理,完全在这里了。有些人即使听说养生之事,却以一孔之见判断,说它不可能有这样的效果;其次,有些人犹豫不决,虽然稍微庶慕养生的精妙,但是不知道它的道理;又其次,有些人尽力服食丹药,一年半载以后,用力辛勤却未获效验,志意已经衰退,半途而废。有的人补益身体好象田间小沟的的涓涓细流,而消耗正气却如海水归处的奔腾洪流,还想坐待明显的报答;有的人强抑感情隐忍欲望,舍弃宏愿。而食色的嗜好常在耳目之前,养生的功效却在数十年之后,又担心两者都要失去,心中犹豫不决,思想交争于内,物欲引诱于外,食色嗜好与养生功效互相排挤,象这样必然又导致失败。 养生的道理精微深奥,可以从事理上推知它,难以用眼睛来识别它。譬如枕木、樟木生长到七年,然后方可分别。现在以急于求成之心,跨入清心寡欲之路,意图速成却收效缓慢,希望切近却应和遥远,所以不能坚持到底。 众多的人既由于不明养生的功效就不探索,而探索的人因为不能专心就失去功业,偏执一端的人因为不全面施行养生方法就不获成效,追求技艺的人因为小道就自行沉迷。所有这几种人,要速成长寿,万人中没有一人能成功。 善于养生的人就不是这样,心地清净虚无,精神专注通畅,减少私情欲望。知道名利地位伤害精神,所以忽略不求,并非在思想上贪求而在行动中强行克制;认识厚味危及生机,所以弃置不顾,并非内心贪恋然后抑制。名位厚味因能使心受害就不留存于心,精神气魄因淳朴恬静而特别饱满。胸怀坦荡没有忧愁,心地宁静没有思虑。又用纯一之理约束自己,用和协之气调养自己,和之气和纯一之理逐日增加,最终达到安定境界。然后用灵芝重蒸,用甘泉滋润,用朝阳沐浴,用音乐安神,无所作为,自有所得,身体轻健,心境沈静,忘掉物质的欢乐然后愉悦常足,摆脱形体的劳累然后身体长存。象这样坚持下去,几乎可同羡门、王乔比较年寿短长,怎么说没有这种可能性呢!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