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在君士坦丁堡之围中,进攻一方用巨炮轰开了城墙,同时期明朝的火器则以火枪为主,完全没往巨炮这个方向发展


凭记忆手打,有问题欢迎指正

1326年,英国手抄本中出现的欧洲目前记载的最早的火炮

中国的,元至顺三年(1332年)铜造炮

而宋代史料记载中也出现了大量火炮以及火药武器的使用记录,最早的「手炮」(类似百年战争中法国炮兵的野战炮)甚至可以追溯到十一世纪初期。

就这些资料来看,并没有「欧洲中世纪发明火炮」的说法,倒不如说火炮技术也是由东向西传播的。

至于欧洲中世纪发展出火炮这个说法,我得提出一个疑问,欧洲是什么时候走出的中世纪的,或者说,中世纪是什么时候结束的。百年战争末期,野战火炮才真正在欧洲战场上起到关键作用。到了勃艮第战争时期,才出现有炮架,炮耳等射击辅助设备的野战炮兵,而拉文纳战役后,火炮,火枪的战术运用才显得专业熟练,显然,这两个时期虽然可以说是中世纪末期,但是我们更倾向用「文艺复兴」来指代吧。而横向对比中国的火器发展,明代前中期同样出现了包括炮耳在内的射击辅助设备,甚至可以说技术上是领先欧洲的。

欧洲炮兵技术运用当是从16~19世纪军事技术革新的时代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其中以拉文纳战役,古斯塔夫二世军事改革,七年战争与拿破仑战争等为关键节点,最终在战术思想与军械上达到领先东方(包括奥斯曼帝国在内的)世界的程度。所以,「中世纪发明发展火炮,而东方没有」是错误命题。

而关于欧洲16~19世纪的「军事革新」,一直是一个热门的研究话题。如果问「为什么会发生」,我可以简单回答,因为16~19世纪欧洲大陆上连续不断的战争造成了对军事战术革新的需求。举例来说,百年战争造就了最强的重骑兵部队,法国的敕令骑兵和早期野战炮兵部队,而敕令骑兵,瑞士佣兵的强大则催生了西班牙大方阵以及义大利式要塞(星堡)的出现,而西班牙大方阵与这种要塞体系的成熟则导致了法国骑兵地位的下降以及法国对炮兵战术的重视。可以说,近代欧洲的军事革新是以长达六十五年的义大利战争为起点,再到八十年战争(尼德兰独立战争)/三十年战争,路易十四发动的系列战争等漫长的战争所打造的。

而相较之下,东方世界到乾隆后,就几乎没有发生过大规模对外战争,一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这期间近百年时间军事技术与战术近乎停滞发展,也是最终造成东方技术与战术落后的关键期。而以往的数次对外战争,虽然落后,但是还算有来有回。

综上,题主所给出的命题首先是错的,中世纪欧洲没有发展出领先东方世界的火器。

中国史方面没什么了解,不好作图书推荐,不过有别的答主给出推荐了而且看起来很不错。欧洲方面先推荐个《Europe Warfare 1494~1660》,其他的回头补充。


说句题外话,真正的中古/近代巨♂炮,你得到印度去找,就是那种,那种需要两位数大象,n人联合操作,重量超过10吨的巨大玩意……

欧洲佬认真搞起来成体系的,pro的炮兵得到义大利战争之后了,16世纪的事儿。而炮兵pro以后其实就不太爱用那种夸张的巨炮了……没啥用。即便是在棱堡风行,破城炮大行其道的年代,great gun通常也只是48磅破城炮而已……这已经算是大炮当道的年代了,再往后攻城炮兵一水24磅的都有……

当然了,臼炮磅数肯定高,不过那是另一码事。臼炮还有土工作业方法的进化对对大力长炮破城思路,很大程度上也起到了排挤作用……


这个问题问得有点意思········没提满清而是问宋明,凑活著强答一下试试。

话分两头,首先要明确一下,也就是至少在大铁炮的年代,大,本身并不是先进与否的标志。

Fig 1. 哪怕到了这个大小都未必能说明技术是否先进,纯粹靠大证明实力的可能也就是多拉大炮那个层次才行

真正能说明实力的说到底还是要看工艺水平。工艺水平可以直接反映冶金、铸造和工艺能力,也可以简介体现战术、筑城术等领域的发展状况。

在冶金和铸造领域的差距可以非常直观地体现出来,如图二那门清康熙十年前后的中欧大炮。相比同期满清的产品,既没有弯弯曲曲的内膛,也没有核桃皮一样的外观(这个有可能是腐蚀造成的,但至少就军博早年的藏品来看内膛九曲十八弯是没跑的)

Fig 2. 炮身铭文168x年,具体年代忘了,原物位于纽伦堡,旁边还有一门造反农民攒的橡木制铁箍大土炮,惨不忍睹,很符合造反农民的身份

光洁的外表和细腻的纹理体现的是更好的铸造水平,笔直光滑的内膛确保了更好的内弹道性能,更长的炮管和(相应冶金水平下理应)更高的膛压可以获得更低伸的弹道和更好的精度,同时在确保上述性能的同时减轻重量提高机动性。

随著棱堡的产生,超级大炮失去了发挥的场合。大角度低矮厚实的城墙使得轰塌一个缺口成为幻想,接近坡的存在不但让守军连瞄准都省了大半,更导致进攻方的炮弹都未必有多少能直接打到城墙上,在没有爆破弹的年代只能看著大铁球跳满天。于是更远的射程和精确射击的能力不但在野战场合,同样在攻城的环境下变得愈发重要,新式火炮开始逐渐增加便于瞄准和机动的各种辅助机构,如图三(反过来说打不准而且命中看缘分的炮也不需要准星,多烧香就好)

Fig 3. 具备准星的大炮,约17世纪末,艾森纳赫,Wartburg

Fig 4. 从埃尔福特的棱堡墙头往外看,注意远处民用建筑地面的高度,隔了一个接近坡(似乎没有合适的词翻译)之后除非接近到守军火力密集杀伤的范围,否则连城墙的垂直部分都看不到多少

只是比大的话······题主可以考虑一下虎蹲炮。大喷壶,铸个大铁盆,地上刨个坑往里一坐,技术含量什么的不存在的,能把塞进去的各种垃圾朝大概的方向喷出去就好了。只要你搬得动,想要多大都可以,野战喷铁砂,攻城投巨石,砖墙一砸一窟窿。然而面对下图这种丧心病狂的城防。

Fig 5. 纽伦堡,皇帝要塞的「瑞典棱堡」,好不容易冒著枪林弹雨跑到门口,进个门不但背后要被高高低低的炮眼打黑枪,头顶还有盖子可以往下浇滚烫的开水热油大粪汤

另一方面明中期也就是大概万历年间以前,东西方火器乃至军事科学领域差距并没有后来那么夸张。如果说有清一代,技术差距迅速大到令人绝望的程度的话(如图六),那么明末之前多少还是能看见尾灯的。西方筑城术在明末也对我国小有影响,导致一些地区开始给四方城墙修建角楼,但由于满清入关「天下太平」,进化成棱堡的进度也就被打断了。例如纽伦堡皇帝堡垒的棱堡建于十六世纪中叶,反映了当时欧洲最先进的筑城术和战术思想,然而等到传到东方的时候我大清朝已经没什么修棱堡的需求了,最终我国的筑城术也就凝固在了远看城墙锯锯齿,近看城墙齿齿锯的程度上。这种情况除了可以归因于满清的极端保守和宁与外人不予家奴的种族政策,也应当考虑到满清对周边少数民族成功的羁縻统治有效缓解了军事压力的因素。

Fig 6. 鸦片战争那年洋大人的刨床,南北战争铁甲舰对轰的时候我们再折腾太平天国,咱们闹拳匪那年柏林在修地铁

跑题跑得远一点······很多人嘴上说著全面看待问题,然而换个场合立马变回「我天朝文武制度无一不在西洋之上,只不过是大炮不如人家罢了」这种愚蠢的论调。前段时间看有人黑KMT(我再次重申,这在知乎是绝对正确的,而且不管怎么黑都是绝对客观公正的,每一个字都是事实),说国府买炮好高骛远,买leFH18非要搭配机械化牵引车,就不能用骡马者云云。姑且不论最终选择亨舍尔33轮式牵引车(这帮喷壶可能根本没听说过这型号)而不是德国人自己用的半履带牵引车,也不提德国人自己也是打到鹅国发现道路条件恶劣才开始给105榴设计的挽具,单独说能提畜力挽曳这一点就说这帮货是嘴炮就不冤枉。之所以历史课上说我国积贫积弱就是因为到本世纪初为止我国积累得没有一个领域不弱(嘴炮一如既往例外),恰恰到了新世纪第二个十年我们大炮随便造的时候我国畜牧业依旧保持著非常落后的局面,每年尚需大批进口种畜和精液(中英贸易的重点之一),遑论抗战之前连在欧洲号称轻便的博福斯m29拆解之后都要累死华北大骡子的时代。


真正意义上的实战型巨炮应该是君士坦丁堡战役中奥斯曼人制造的乌尔班巨炮,虽然这门巨炮仅能在攻城战中使用,而且射速和移动速度都及其缓慢,但是对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来说,这是毁灭性的武器,它宣告中世纪最强大的城墙也在火炮的进步中宣告退役,同时也宣告了中世纪的结束。(东罗马帝国的灭亡被认为是中世纪的结束,这个曾经伟大的帝国早于中世纪开始,并成为了欧洲文艺复兴的真正开端ps:义大利文艺复兴正是受到东罗马文艺复兴的影响,巴列奥略王朝晚期的几位君主都是开明的文艺人,遗憾的是它死在了黎明之前。

所以,欧洲中世纪不存在所谓的巨炮,就算有,那也是土耳其人造出来的,而且它的出现就宣告了中世纪的结束,同时宣告了新时代的到来,棱堡开始出现并很快成为了新的主流,在数次维也纳之围中有效抵御了奥斯曼帝国的巨炮,而火炮技术也在对抗中不断发展,并在拿破仑战争中迎来革命性的变革。

与奥斯曼同时代的明朝在建国初期火炮技术曾经有过一个辉煌的发展时期,但是随著天下一统,明朝的敌人基本上就是四方蛮夷,其筑城技术不能说没有,但是也聊胜于无,所以明朝火炮大多以轻、小的野战炮为主,明朝后期曾经仿制进口的红衣大炮,成果还不错,但是王朝的倾覆不是一两门火炮能挽救的。清朝开国曾经大量的生产和运用火炮,特别是攻城战中,其技术并不比同时期的欧洲落后更多,可是一旦取得天下之后,处于压制汉族武装力量维持满洲骑射优势的考虑,大力压制火器的发展,导致中国火炮技术从此一蹶不振,再次发展起来已经是新中国了。


中世纪欧洲城墙又薄又脆战争频繁导致巨炮出现:5星|《从丹药到枪炮》

对比讲中国与欧洲的枪炮发展历史。跟大致算同类题材的《杀戮与文化》相比,水平更高,战争案例更多,中国案例更多,读起来更有趣,最重要的是,作者的背景更可信,逻辑更严谨,证据更多。作者是海外汉学家,全书是严肃学术著作的风格,大部分的观点给出信息来源,对已有的学术观点做简单介绍,并给出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与证据。难得的是读起来比较轻松有趣。具体的战争案例纷繁复杂,作者旁征博引,从浩瀚的中外史料中找出许多跟枪炮火药及相关战争技术有关的细节。英文原版出于2017年。还算比较新。书中比较重要的思想有:1:枪炮是中国人首先发明然后由蒙古大军传入欧洲,理由是中国可以找到早期的各种奇形怪状的火器实物和资料;2:火药同样是中国人发明然后传入欧洲,理由是中国早期的火药配方纷繁复杂,欧洲的早期配方则是相对固定的且跟中国配方接近;

3:火枪兵轮射技术,中国的出现早于欧洲,中国在弓弩时代就这么作了;

4:步兵操练,中国从战国开始一直没断过,欧洲则是在中世纪拾起了罗马人的传统;5:战争技术的发展,跟一个国家需要面对的战争的烈度和频率密切相关6:宋朝始终面对强敌,因此火器发展很快;明朝和清朝中期国家稳定,因此热兵器发展相对停止,同时期欧洲战争频繁,枪炮发展迅速;7:中国宋元明时期因为城墙太坚固,热兵器只能向火枪的方向发展,同时期欧洲则大部分城市没有城墙,少部分有但是又薄又脆,因此发展出了一炮打穿城墙的巨炮;8:明朝和清朝前期战争频繁,军队战斗力非常强,火后期持续和平100多年,军队战斗力下降严重;9: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廷没感受到致命威胁,军事技术改革持续了10年就中断了;10: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让清廷感受到了致命威胁,洋务运动开始自己造船造炮,成效显著;11:儒家思想并不排斥火器,1522年葡萄牙人第一次打广州,明朝依靠人多船多取胜,第二年葡萄牙人再来,明朝的船载火炮已经明显优于葡萄牙了;清朝时候曾左李都是博学宿儒,都不排斥火枪大炮巨舰;12:欧洲人发明的棱堡,防守效果明显优于中国的四方城堡,不过几乎没传到中国来。

总体评价5星,非常好。

以下是书中一些内容的摘抄:1:中国历史上只有某些时段是不鼓励军事革新的,1760年到1839年的大清的平靖时期是个显例。在这一时期,儒家学者理所当然地把精力集中于非军事事务上.当1839年战争再次降临中国时(19世纪中叶的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破坏力最强的),儒家又一次站在了军事革新的最前端。他们在这方面取得的成果比人们以为的更为卓著。P9

2:公元1280年,一场爆炸让扬州举城皆惊。一位城中居民写道:「声音像火山爆发,像龙卷风吹来,全城震恐。」1冲击波,或时人所谓「炮风」,震得屋梁飞出3英里(约4.8公里),屋瓦吹到30英里(约48公里)之外。城中百姓最初以为是打仗了——他们数代就生活于战火之中,后来才知道,原来是一场事故。P15

3:火药从发明到发展为致命武器的过程是世界史上的关键部分。它令人著迷,也诡异非常。早前的火器并不如我们所想——火炮、滑膛枪、迫击炮、手雷。它们怪异、丑陋,甚至可笑。想像一下「火禽」——包火药绑在一只鸟的身上。这种武器制作起来非常简单,如果不考虑它的精确性的话。你点火,放鸟,把它赶到敌人的阵地,P16

4:想想1127年到1279年,也就是南宋时期,人类经历了从使用最初级的火器,比如火药箭,到发展出一整套精密武器,比如火枪、各种原型枪的过程。在后一阶段的末尾,终于出现了真正意义的枪。P17

5:在欧洲,国际体系中国家间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被理解为是有益的,因为这种态势有选择地制造了压力,促使精密工艺、管理结构和科学技术向前发展。所以,为什么我们要把宋未能凌驾于邻国看作孱弱的标志,而不是其发展的动力来源呢? P216:这样的稳定性,国家间恒常的敌对态势,对于「战国」的发展动能极为关键。混乱与稳定之间的平衡创造出一种高产的均衡态,宋朝的「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都不常见的稳定和持久的形态。P227:开封之战(1126-1127),金宋双方都大范围地使用了火炮。关于这场战役的文献尤其详细。王兆春写道,这场以及同年的另一场战役「是我国古代文献中,最早详细记载使用火器的作战」。P308:无论如何,第一次详细描述火枪使用的文字是来自于对1132年一场次要战役的叙述:宋朝城市德安(今天的湖北省安陆市)之围。德安之围令人兴奋,因为它提到了火枪发明者的名字,足智多谋的指挥官陈规(1072-1141)。P309:襄阳之围14年后,我们获得了铁火炮在战争中使用的第一个证据——金军1221年围攻宋军守卫的蕲州(蕲州就在现在的湖北省境内)。这或许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火炮扮演关键角色的围城之战。宋朝军官赵与榕用悲伤、渊博的文字记载了这次围城,其中对火药战争描写极为丰富,涉及铁火炮、改进火枪、皮大炮(leather bomb)、纸炮(paper bomb),实战中的火禽,当然,还有火药箭。P3510:有一点是肯定的,宋蒙战争中对火枪已是司空见惯。1257年,建康府的一份军器制造清单上就列明了已生产「突火筒」333个.两年后,《宋史》提到另外一样极为类似的武器——「突火枪」——的制造。P4311:1980年,考古学家在甘肃省出土的窖藏文物中发现了一支108千克的青铜火铳。火铳上没有铭文,但有证据表明它造于西夏晚期,要晚于1214年,但早于西夏灭亡的1227年(甘肃是西夏王朝的一部分).惹人联想的是,连同火铳还发现了一颗铁丸,内部还有0.1千克火药。这颗铁丸直径约9厘米,略小于铳口内径(12厘米),P4412:明帝国的绝世武功仰赖的是高效的火铳,中国历史学家高度评价明朝早期的科技实力,中国那时的武器装备,尤其是火铳,是举世无双的。1380年,明朝政府下令,军队10%的士兵必须装备火铳。P4613:在1356年的布雷特伊围城和同时期发生于中国的围城战之间,联系是一目了然的:「火炮」这时都是瞄准单兵,用来助燃。在欧亚大陆的两端,火枪和火炮的界线可能并不清晰,因为火炮随著不同的环境在改变著使用方式。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中国和欧洲的火枪都和火炮一起使用了好几个世纪。P72

14:过去,欧洲人的围城战和中国是类似的。火炮仅仅针对的是人,或者烧毁个木头工事什么的。但1377年的奥德雷克之围创造了新纪元。欧洲的火炮已经大到可以摧毁城墙了。欧洲人开始比赛著造出越来越大的火炮。P74

15:君士坦丁堡这座古城的陷落是军事史上的大事,是火炮这种武器标志性的胜利。著名历史学家迈克·霍华德写道:「君士坦丁堡城墙被土耳其炮兵摧毁,标志了……西方历史中一个长阶段的结束。」P7816:有没有可能,高耸的城墙正是中国火炮和欧洲发展迥异的一大原因呢?中国的城墙这么厚实、修得这么有技巧,并且无处不在,这让早期的火炮——即使是欧洲的巨型火炮都难以取胜。实际上,在15世纪晚期和16世纪,当欧洲人开始重建可以抵御加农炮炮弹的城墙时,他们采用的建筑原理和古代中国是极其相似的,只不过,中国传统的建筑城堡的技术比火炮,乃至投石机都早太多了。P8017:外垒本是保护城墙的临时措施,不过欧洲人很快就要修建新一代的城堡了。新一代的城墙与中国的传统城墙颇为类似:内实泥土、外包石块,比之以前厚实许多,目的是防御火炮,实际上它们确有奇效。曾经破城似无物的火炮不管用了,攻城战变得旷日持久。一两炮过去即城穿墙破,守军告降的日子一去不返了。P8318:而15世纪早期则正是中国被事关生死的战争搞得山河破碎的时候。14世纪50年代到1449年的一个世纪更是动荡不安,明朝刚刚建立,亟须巩固帝国政权,中西火炮在这个时期的发展并无差异,都是朝著更长的炮身去发展。到了15世纪中叶,这一趋势在中国停止了,在欧洲则大为加速,恰恰就是中国硝烟渐息而欧洲大兴干戈的时候。P8619:在第二次交锋中,葡萄牙人遭遇的是比第一次更强悍的舰队和更猛烈的炮火。1521年,葡萄牙人还能用精良的火炮来弥补舰船数量的劣势,1522年就完全不可能了。这说明中国人从上一次交手中汲取了经验,改进了装备。这第二支中国舰队的装备比第一支要好得多。P10920:帕克认为中国人有深远的操练传统,这是对的,但是他们并没有二次发明。当欧洲人重新发现罗马的古典操练时,中国人深厚的操练传统从未中断,这其中就包括轮射技术。P12421:1131年秋,彪悍的金国将军完颜兀术领军南下经过陕西。在和尚原(近今陕西宝鸡)遇吴氏兄弟阻击,后者的部队就采用了轮射的技艺: P12622:无论如何,戚继光多部作品中的多段文字已经说得很清楚,在日本人1575年的长筱之战以及荷兰人1600年的纽波特之战(Battle of Nieuwport)前,中国军队就采用了火绳枪轮射技术。对此,我们不必惊讶。因为我们已经见过轮射技术在中国军事传统中是如何的源远流长,在14世纪用于火枪之前,在弩上已经用了好几个世纪了。P14623:就这样,朝鲜人与日本人、中国人一样,不仅将滑膛枪编入了自己的部队,还学会了轮射技术,将练兵系统化。东亚三国如此成功地改良了滑膛枪——其中中国人甚至比欧洲人自己更早地使用了轮射技术——说明东亚地区在16世纪远非军事上停滞不前的状态。P14924:他【郑成功】的部队在1661年那天对阵荷兰火枪手当然没有丝毫困难,在中荷战争中的其他任何一场战役上也是一样。比如1661年10月,几十人的荷兰军队进逼郑成功在岛上的军队,后者的兵力只有他们的一半。P15325:中国工匠还试验了别的铸造法,比如熟铁内芯和生铁外壁的结合。这种复合铁炮甚至比铁铜复合炮还要便宜,比标准铁炮还要安全耐用。两种复合炮一铁心铜体炮和生熟铁复合炮——经证明都是非常成功的,「在世界居领先地位」。P16126:不过在17世纪30年代,一位明代官员操办了一项鲜为人知的西化工程一建立一支以欧洲舰队为蓝本的海军。这个官员叫郑芝龙(1604-1661),他是一位重要人物,却被严重低估。他击败了荷兰人,让他们明白了用武力打开中国市场是愚蠢的;他还建立了一支陆军和一支海军,由其子郑成功统领,这两支军队的战斗力在世界范围都位居前列。P16227:奇怪的是,明朝从来没有想过要重新建造毁于1633年的那支舰队。或许是1634年靠传统船只取得的大胜让郑芝龙和他的继任者认为,无须通过模仿荷兰人去击败荷兰人。同样重要的是,郑氏家族成了中国贸易无可比拟的垄断者。除荷兰以外,再也没有蹈海而来的劲敌了。17世纪30年代早期那种对舰船设计的巨量投人现在已经不必要了。P16528:但是在17世纪,中国军队攻克了荷兰和俄国的炮塞。两次战例的结果都有地缘政治的变化:荷兰人丢了台湾,俄国人丢了满洲的立足点。我们能说棱堡是浪得虚名吗?不。这两场攻城战的详情都能清楚地说明,复兴城堡制造致命交叉火力、最大化少数守军战力的能力是首屈一指的。P16829:新的弹道学还为野战炮的研究打下了基础。野战炮和舰上臼炮一样,更短,更薄,更快,比早先形制也更便于携带。小巧的野战炮和类似火炮被称为榴弹炮,它们改变了欧洲地面战争的面貌,同样也和臼炮一样,在鸦片战争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最让人震惊的一例,当然也是最悲惨的一例,是1842年3月的宁波之战。P19630:18世纪末,迈索尔苏丹国——位于今天的印度南部——与英国发生了一系列战争,今天称为英国一迈索尔战争(1767-1792)。虽然英军最终得胜,但迈索尔苏丹的军队亦骁勇善战,他们的武器中就有大型铁质火箭,英军从而开始复制。康格里夫不愿承认这一点,他只是顺便提及,他的火箭受到的是「中国古代精品」的启发。P20031:鸦片战争的史料中俯拾即是的英人致命武器——火箭、臼炮、野战炮、可爆炮弹,还有榴弹炮,都是在实验科学的基础之上研发的。P20132:为何改革会止步于1850年?当然有很多原因——包括党争,但是在所有原因的背后,有一个关键因素: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和平之后,鸦片战争不足以诱发清帝国进行它所需的深层改革。P215

33:通常认为江南制造局失败了,但实际上它取得了众所瞩目的成就。它把蒸汽船从纸上带到了现实中,每一个零件都是自己制造的,从发动机、船体,到螺旋桨。它制造先进的枪炮,模仿或改变西方的设计。检验和试验是生产过程中的重要环节,朝廷高官亲自督阵。P22234:不幸的是,到了19世纪80年代末,福州船政局出了问题。不似其他学者所言,问题并非保守主义,并非不知如何发展,并非无心机事、专意尊儒。问题出在缺少专项资金。P22535:军事实力全凭国家实力,世界进人近代之后更是如此。历史学家已经证明,大英帝国成为伟大帝国并不仅凭船坚炮利,更是因为英国人极有效率地资助、保障,控制了他们的陆海两军。日本军事在19世纪90年代和20世纪前十年大幅跃升,也证明了同样的观点。P23236:中国同样使用了无烟火药。义和团起义(1898-1900)时美国士兵就因为搞不清中国枪手的方位而苦不堪言。美国封锁了对中国的无烟火药出口,中国就自己生产。P23337:也许是清朝成功过了头。濮培德和魏斐德认为,清朝前无古人的霸权地位消解了它军事革新的动力。大清盛世之下,1760年至1839年,中国军队萎靡不振,而此时,欧洲军队正在规模、组织、技术复杂度方面经历著前所未有的提升。其结果就是军事大分流的产生,P239

?

全文完相关链接:历史好书30本大历史观的书14本宋朝历史相关的书9本大师厚积薄发类型的书5本3星|《中国古城墙》:重要的古城墙的资料汇集3星|《解放军为什么能赢》:我军简明战史4星|《二战简史》:简明扼要通俗易懂的专业著作,适合用来快速了解二战基本背景

2019左其盛好书榜,没见过更好的榜单(截至2月28日)2019左其盛差评榜,罕见的差书榜(截至2月28日)2019年读过评过的60本书(截至2月28日)本号870篇书评的索引与书单想跟小编讨论请移步知识星球搜索本号的最优方法(new)

更多毒舌书评参见我的公众号:左其盛经管新书点评


先问是不是,再问为什么

明朝造过3吨级别的重型铸铁炮。

然而……怼的是2万规模,一大堆小船无孔不入的倭寇。以这种炮的射速,仗还怎么打?

造出来的东西不匹配现实需求,所以就吃灰咯。


明朝主要敌人是北方蒙古,女真,造巨炮干啥?蒙古有城堡给明军巨炮轰吗?

而且蒙古机动性很强,拉著巨炮拖累行进军速度,根本就追不上!

早期喜欢造巨炮的土耳其被欧洲轻型化的火炮吊著打,最后陆战也老老实实造轻炮了。

明朝永乐时期就有46吨重的铜钟,做炮技术就是从铸钟来的,明朝有能力制作巨型火炮但是没必要。

造出来只能拿来轰自己的城墙,而且明朝城墙大多都上6~12米的实心城墙,君士坦丁堡最厚的城墙在中国只能算是最薄的。

二战时日本军队火炮最多也就是轰塌城墙上的钟楼,城墙基本上都没被轰倒过,在古代想要用火炮轰倒中国的城墙完全是痴人说梦。

清初入关攻城时也曾造过6万斤的大炮,大概三十多吨,不过失败了射的还没小炮远。


说句实在话我看不懂这个题目,为什么题主要说是宋明?据我了解宋元时期同时期的欧洲好像也没有特别巨大的火炮呀?

所以以下回答时间线集中于明朝的时间线并且主要集中在中国为什么没有出巨炮。

其实很简单,需求问题。

戚继光先生在他的《练兵实纪》里的军械部分对各式火炮做出过评价,其中他对于当时主要的中国前膛加农炮「将军炮」和「发熕炮」做出了如下评价:

旧有大将军发熕等器,体重千余斤,身长难移,预装则日久必结,线眼生涩,临时装则势有不及,一发之后,再不敢入药,又必直起,非数十人莫举。

说简单点,机动性差+射速慢,摆明了就是差评,为什么戚继光要做出如此评价?

因为当时帝国特别是北方主要要面对的是这种敌人。

夫敌马动以万数拥来,毋论沟堑,须臾随溢,踏之而过

是数万骑著战马直接骑你脸的游牧军队。

请问在面对这种敌人的前提下研发制造巨炮,是皇帝脑子被帖木儿的马给摔废了还是咋地?

欧洲人会研发制造出巨炮重炮,是因为人家要打的是一个正规国家的军队,是大量的城墙,而且是相隔几年就打一次甚至好几次的战争,而不是对付数万个骑在马上跑来抢劫的鞑靼人,同时期的中国再次拥有这种需求那就得到明清战争时期了。

(顺带吐槽一下,我真的很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不少人觉得一个能拉出数十门野战火炮和敌人对轰的满清会只是一个蛮族?要知道同时期欧洲也没几个国家几个战役能拉出几十门野战火炮)


补充一下。

实际上欧洲在那段时间流行巨炮还有一个原因,便是制造巨炮是一件能够有回报的投入。

吹得比唢呐还响亮的君士坦丁堡的城墙,为4.5—6米厚。

同时期中国呢?15世纪初的北京内城城墙,底部19.5米,顶部16米厚度。10世纪后周建造的开封城墙,底宽14米左右。14世纪的明代南京城墙,最厚处能有26米以上,烂尾了的明朝中都城墙,顶厚6米以上,张士诚的苏州城,11米厚。

这下知道为什么我说君士坦丁堡的城墙是被吹得比唢呐还响了吧。实际上在一些情况下,欧洲语境下的「非常厚重」的城墙实际可能不会超过3米厚度。而在15世纪末,宣称自己火炮能够轰开2.5米厚的城墙无异于吹牛。这使得巨炮作为攻城武器在中国成了个完全亏本的买卖——花费大量的制造、维护、运输和弹药消耗所喂出来的巨炮可能根本就没办法轰开比欧洲城墙坚固数倍的中国城墙,那既然如此为啥还要造这玩意?

考虑到题目原因,本回答的时间点上仅仅追溯到15世纪末左右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