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东北人,所以我们那疙瘩也叫蛤蟆,或者癞蛤蟆。记得小时候采蘑菇,经常在草丛里看见它,就撵著抓,蘑菇也不采了,这时候妈妈会来一句「老闺女,败抓那玩意儿,那玩意儿摸完手上长癞,离它远点滴奥!」吓得我赶紧扑棱扑棱双手,打那以后再也不抓了。时光荏苒,转眼间,自己的孩子都已经到了能抓蛤蟆的年纪了,而我,再在也不是那个跟在母亲身后蹦蹦跳跳的小女孩儿了!你的这个问题,把我带到了儿时的回忆,成功的戳中了我的泪点!


武汉市新洲区这边称青蛙为"客马」,癞蛤蟆叫做「癞客马」,还有一种小的,指头大小的褐色蛙,皮肤与土一样的颜色,常藏在草丛里,雨停后,叫声好大,像虫子叫声,蹦好高,跑得快,我们叫"土客马",再就是牛蛙,还是叫牛蛙。


这是很有意思的异地交流类的问题。

我的家乡在太行山上。

我那里对他的叫法有几种。一是芥毒。二是蛤蟆,三是癞蛤蟆,四是蟾蜍。

但按平时的习惯,还是叫他戒芥毒和癞蛤蟆的居多。叫蟾蜍的很少,基本上是学子。

癞蛤蟆有毒。背部有许许多多的毒瘤。所以我们那里的人。对他有点害怕,有点嫌弃。基本没有把它当作食物吃的。

至于芥毒两字,我们只是经常这样叫他。究竟是哪两个字?怎么写的?就不得而知了。老师没有教过,也没有人考证过。反正人们就这样,一代代相传下来。


我们胶东腹地这儿叫芥芭子,也叫蛤蟆。和敏捷漂亮的青蛙比起来,显得呆、丑、笨。但捕食的功能一点不弱,能在一定距离内,原地不动,将猎物闪电般吸卷入口内。

据说它还有个特殊功能,「瞅」,蹲在下面,盯著高处的食物,一直「瞅」,一会高处的一条小虫,或一个壳蝇,就啪地掉下来,落入它口中了。

有句话叫「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可能就由此来的吧。

癞蛤蟆的药用价值挺高。别的不知道,小时候患「肿脖子」,类似于现在的甲状腺肿大,就用它,肚子里塞入一个鸡蛋,烧熟了吃鸡蛋,效果不错。


1

在我们那里这种动物被叫做癞葛宝。

2

夏天的时候特别多。特别是晚上。小时候还有人打著电筒晚上去捉,觉得很神奇。

3

我觉得它长的很吓人。小时候被一看到要被吓哭。


坐标:辽宁

学名应该叫蟾蜍吧,通俗的叫癞蛤蟆,小时候看它,觉得很讨厌,长大了发现它也就长相磕惨点,竟没有什么害处,后来想起它远大又荒谬的志向,感觉它真的很可爱,而它其实天天吃的是蚊虫,它很弱小,弱小到没有蜗牛那样的硬壳,为了保护自己它把全身涂满毒,鼎鼎毒名位列天下五毒之一,它能如此拚命的活著,很让人敬佩。它与它的同类用一双灵动的大眼睛鼓鼓的看世界,世界因为它们那一类发明了电子蛙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这样的眼睛它的内心一定藏著玫瑰,或许它的梦想竟是真的。

它一身的癞,好像结疤一样。

于是我们当地人管它叫,癞疤子。

辛弃疾有首词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娃声一片。小河边,田野里,它突然跳出来,会把正游戏的孩子们吓到,哄一声四方而逃,而它胖墩墩的鼓动肚皮,稳稳的没有动,活脱脱像个大将军。

天昏黑了,它说我们该吃蚊虫了,而你们该回家睡觉了。


这个时节正是青蛙泛滥的时候,回忆起青蛙,还是有很多感触的。老家南阳那片,很多青蛙,用方言讲「蛤(嘿)蟆」。

一般生长在河流、池塘和河沟等处,主要在水边的草丛中活动,水中、洞穴中也很多。青蛙一般夜间活动,吃昆虫为主,也吃一些田螺、蜗牛、小虾、小鱼等。吃的昆虫绝大部分为农业害虫,所以是一种对农业有益的动物,应提倡保护。在秋末天气渐渐变冷时,青蛙就蛰伏在水底或洞穴之中冬眠,次年春季天气变暖时再回到水中繁殖。

小的时候,一到夏季,雨水充沛,水塘河沟处,一到傍晚晚上就很多,叫声此起彼伏,现在回想起(儿时记忆),声音其实还蛮好听的,清脆有节奏,它不像南方很多牛蛙的叫声,浑厚闷响。


我们那里就叫癞蛤蟆,它的幼崽就是蝌蚪,我们那里叫(痒个对子)音。


十几年前在安庆,小朋友和我说这是「咔马儿」


赖克包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