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瘫的常规治疗有针灸治疗这一项,在确认病症之后就可以进行针灸治疗。针灸的穴位是需要根据面瘫的部位来确定的,面部的穴位有印堂穴、阳白穴、四白穴、迎香穴、地仓穴这五个穴位均为对称穴位,还有承浆穴、鱼腰穴、颧髎穴、下关穴、颊车穴等穴位。常用治疗穴位有四白、风池、阳白、合谷、攒竹、地仓、翳风、夹车、太冲等。面瘫进行针灸治疗需要有专业的针灸医生进行操作治疗,患者切勿自己摸搜进行针灸,针灸需要找准穴位,注意针灸时的力度这些都需要专业人员进行。


面瘫后的患者多久才开始针灸主要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而决定,不能一概而论,大部分的患者在完全确诊,脸部没有感觉之后的3个月内通过针灸、推拿、火针等方式进行理疗,对患者有比较明显的效果,可以让患者恢复健康。主要针灸合谷、太阳、阳白等穴位,不过患者在恢复以后也要根据自身的情况治疗身体原有的疾病,防止原疾病没有完全治疗成功,后续再次出现面瘫等后遗症,同时也要积极做好防护工作,患有面瘫的患者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决定理疗的时间长短。


面瘫后马上就可以针灸。面瘫越久治疗越困难。一般超过两年的面瘫很难治疗了。

面瘫针灸一般是局部和全身穴位相结合的方式。面部多取「地仓穴」、「颊车穴」、「下关穴」、「听宫穴」等。身体多取「合谷穴」、太冲穴、足三里穴、血海穴等。隔日一次。十五次为一个疗程。


面瘫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急性非化脓性面神经炎,曾称之为贝尔面神经麻痹。可导致面部表情麻痹、额纹消失、闭目不紧、同侧鼻唇沟变浅、口角偏向对侧、鼓腮漏气等症状。发病后就可针灸,针灸的主穴:地仓、太阳、阳白。备用穴:翳风、人中、合谷。治法:地仓可透颊车,眼不闭合时可阳白透鱼腰,针合多能闭合。此病急性期应尽力逆转面神经麻痹,需综合治疗:西药:三磷腺苷,每次20mg,口服,每日3次;泼尼松,每次30mg,顿服,每日早晨1次;地巴唑,每次20mg,口服,每日3次;维生素B1,每次100mg,口服,每日3次;维生素B12,每次100μg,口服,每日3次。中药:牵正散加减:制白附子10g僵蚕10g全蝎10g川芎10g羌活10g夏枯草30g葛根20g地龙15g赤芍15g丹参20g白芷10g蜈蚣3条;上药煎水2次,分3次餐后半小时温服;每日1剂,连用20天为宜。


针灸治疗首先从中医来说,介入的越早越好,但是对于面瘫的认识和了解就因人而异了,手法,刺激量,取穴都是不同的,重在分期分型治疗,再结合西医的面神经解剖就更好的去针灸,为何这么说呢?因为面神经分布区域,管理的面部肌肉有所不同。面神经损伤的部位不同时,会出现不同的症状。针灸治疗面瘫可以根据它所出现的症状有针对性的选择穴位,而不是固有的选择那些常用的穴位。还有面神经分布的深浅,可以根据症状来进行分析,面神经的走形,从脑干出来之后,接下来就是膝状神经节,再向后就分为蹬骨肌神经和鼓索神经,蹬骨肌神经主要是负责听觉和耳后及耳道内的感觉,鼓索神经主要是腮腺,唾液腺分泌,耳前感觉,自己舌前三分之二感觉。所以,当出现各种症状时可以参考伤及部位的深浅,判断疾病的预后是否良好。

再次就是根据病位深浅来有针对性的选穴,配穴,这种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手如握虎,疗效俱佳!


印堂穴

阳白穴

太阳穴

四白穴

迎香穴

地仓穴

颊车穴

承浆穴

颧髎穴

翳风穴

合谷穴


我在临床工作十多年,一直治疗面瘫,面瘫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贝尔面瘫属于周围性面瘫,此病中医认为越早治疗恢复越好,急性期神经水肿,一定要及时,快速。主要针风池,百会,头维,阳白,四白,太阳,颊车,下关,合谷,地仓,翳风穴。


急性期7天内不要针面部。远端为主。合谷,解溪,风池平补平泄,耳尖放血。7天后可以针面部。大部分患者1个月内可以痊愈。急性期建议结合西药治疗。预后会好些。


根据临床所见,单纯的(周围型面神经麻痹)多是感染所致。在发病的一周内不易针灸,有加重感染及治疗难度的现象,笔者接触过很多这个现象。


第一天开始。针刺宜浅。初病在表 未入里。配合疏风解表药加牵正散。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