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队在数学大赛中“团灭”的消息,估计大家都听说了。

  在2月25日闭幕的罗马尼亚数学大师赛上, 美国代表队获得了3块金牌,卫冕了总成绩冠军。俄罗斯代表队获得了两块金牌,塞尔维亚、罗马尼亚以及波兰代表队各获得一块金牌。

  而中国选手的最好成绩为第15名,没拿到一块金牌。

  图片来源于网络

  要是别的项目也罢了,这可是咱们中国人最引以为豪的数学啊!

  网上各种评论的声音很多,有惋惜中国在奥数竞争中又一次惨败的,有把它归咎于近年的“禁奥令”的,还有开始反思整个数学教育体制的……

  考试、竞赛难免存在一定运气成分。失手的中国队,可能有些随机因素。但连续多年保持好成绩,在国际奥数赛场一路高歌的美国,却是有原因有道理的。

  今天我想和大家聊的,就是我所观察到的美国数学教育特点。毕竟惋惜反思自己是一方面,而更多的,是要去发现和学习一些好的理念和实践方法,才会进步,不是么?

  提起老美的数学,很多人会停留在“简单加减乘除都得借助计算器”的印象里,实际上这只是很小的一面。这几年随着逃逃在美国上学年级的增长,我对美国数学教育的看法也从刚开始的“看不起眼”,到慢慢体会它其中的道理,再到“敬佩服气”,悄悄地发生着变化。

  这里面有教育体制的因素,也有孩子们的实践,家长、乃至整个大环境对数学的看法和心态。

  1、不盯分数,少有考试的美国数学

  逃逃去年参加了一次AMC8(American Math Competition的简称,适合8年级,大概初2、初3及以下的孩子参加)的数学竞赛考试。报名时负责老师告诉我,这个考试在美国会分散在一周的时间里,同一套题目,在不同的考点,不同的时间分别进行。

  我目瞪口呆,同一套题目,分散在一周考?

  一起报名的另一位更有经验的华人妈妈看出了我的疑惑,笑着说“美国这边一直都这样的,没啥问题,他们在考试前会跟参赛的孩子们说明,在一周的时间内,不可以和别人讨论考试题目。”

  我心想,这要是在国内肯定行不通吧,别说分散在一周,就是同一天考试,要是同一套题目出现在上下午,恐怕也难免有泄漏试题的情况。

  果真被我料中,就在去年的这次AMC8考试,美国11月13日开考,第二天,也就是11月14日,就在国内某培训机构的公号里出现了这次考试的全部考题。

  美国家长群里一片哗然,多年来运行得好好的考试机制,就这样被“玩坏”了。

  也许这一次漏题只是因个别机构无视规则而导致的偶然事件,但背后却折射出两国对“考试”,对“分数”看法的截然不同。

  在美国,初高中升学跟这些竞赛基本不挂钩。孩子取得好成绩,老师不会对你另眼相看,甚至根本就没几个人知道;考砸了,更不会觉得天要塌下来。考试目的是更好地了解自己对这个科目的掌握情况,在同龄人中的位置。说白了,这些都属于自娱自乐项目,除了孩子自己和家长,没别的人会care。

  所以整个考试链条,出题方、培训机构、家长、孩子,都希望得到的分数是准确公正,能反映出孩子真实水平的,所以也一直没有滋长出“泄题漏题”的土壤。

  AMC8还是在校外的竞赛考试,而在校内,不但“分数”没那么重要,连考试都很少,美国公立系统内升初中、高中都没有升学考试。

  大家都知道,只要是考试,都是可以准备的。因为大多数考试都有固定的套路,研究历年的考试题目,就能大概猜到今年考试可能会有什么内容,可以通过大量做题,练习解题的方法,在考试中拿到高分。这个我自己就很有经验,小时候刷数学题时,很多题型瞄上一眼,就马上拿出自己最熟悉的方法来解答,因为这样做是最保险,最不容易丢分的。

  而没有“分数”和“考试”这两个紧箍咒的美国孩子,他们学习数学的心态是比较放松的,不需要花大量精力去做这种提高熟练度和准确率的事情,而把重点放到了思考上。比起“学懂”解法,大量练习已有数学题目的解法,他们更倾向于去“想出”解法,享受数学本身带来的乐趣。

  我曾听过美国奥数国家队总教练罗博深老师的一个讲座,他提到的一点我印象特别深刻:数学题有两种练习方法,一种是迅速学会一个解法后,通过大量练习巩固强化;另一种是花很多时间自己去琢磨解法,无论最终能否解答出来,琢磨的过程已经在提高孩子的数学思维能力。

  罗博深老师还分享了他中学时代的一个自创解题策略:

  “这个策略是,如果一道题花了几小时仍没有成功解出,那我会翻开官方参考答案,从中间部分挑几行看,然后合上,以此来给自己提示,继续思考。如果过了一小时还是没想通,那我会再次翻开参考答案,在1/4处读几行,然后重新思考。就这样重复这个过程,一直到弄清楚这道题为止。”

  2、“不怕慢”的美国数学

  美国小学数学,学得真的很慢。

  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我对它很“看不起眼”的原因。

  简简单单的加减法运算题,以咱们华人的习惯,可能早在带娃去超市、买菜、吃饭结账的时候就顺便给娃教会了。他们又是摆实物,又是画框框建模,折腾了一两年,确保孩子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的完全过渡。

  国内的孩子早早就把乘法表背熟了。而很多老美小孩到了3、4年级,算5*4=?的时候,还在想4个5加起来该等于多少,脑袋里冒出一堆方格子……

  不过渐渐地我发现,这种一步一个脚印的慢,让孩子对数学的概念掌握得的确比较牢。就比如上面这道乘法,对于乘法表滚瓜烂熟的孩子来说,就是一句口诀,想都不用想。而反复把它转换成加法,甚至转换成一堆方格子的孩子,却更能深刻理解乘法的含义。

  我之前和大家分享过,陪逃逃做数学作业,一开始我总觉得他太慢。但后来发现,其实我比他快的,都是那些我以前有做过,自己比较熟悉的题型。换成我俩都完全没见过的题目,我并不能保证每次都比他快。

  正因为进度慢,压力小,不追求解题速度,孩子并不需要刻意去记忆公式,套路。低年级的孩子每次做数学题,都是从概念开始,从头到尾地推导和思考,没啥捷径。不过,一旦孩子养成这种思考习惯后,遇到要解答陌生的新问题时,他是有优势的。

  当然,“慢”是小学低年级阶段的事,如果孩子对数学特别感兴趣,并且表现出数学方面的特长,接下来,他想走多快,能走多快,就可以走多快。

  美国很多学区从初中开始,数学课分三个级别,普通级、超前级和跳跃超前级,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选择;到了高中,学得好的孩子,还可以选修大学的预科课程……只要孩子对数学有热情,有足够让他驰骋的空间。

  3、让真正喜欢数学的孩子,去搞数学竞赛

  美国这边也有数学竞赛课外班。我发现选择上这种课外班的孩子,还真是本身就蛮喜欢数学的孩子。

  就拿逃逃来讲,他是从5年级才开始在外面上数学课外班的。因为我和他爸都是理工科背景,一开始总想着课外班选择那么多,可以先让他试试些新鲜的、我们不太熟悉的项目,或许我们有些特长基因当年没有被挖掘出来呢?结果兜兜转转了一大圈,发现逃逃还是对数理、逻辑类的东西特别感兴趣,我们也就认了。

  周围很多家长的心态也类似,低年级花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让孩子进行各种各样的尝试,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和审视孩子的兴趣、特长,然后再做选择。

  所以在美国,搞数学竞赛的孩子,绝大多数都是喜欢数学,也擅长数学的孩子。

  逃逃现在是小学5年级,我上两张他们数学课外班正在使用的习题书,各位可以大致感受一下难度。

  我相信,如果不是有这方面的兴趣和能力,孩子是绝不会乐在其中的。

  反之,如果让不适合数学的孩子搞竞赛,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一部分会很痛苦;而另一部分,会造成很大的干扰。

  数学金牌主教练赵斌老师曾打了个比方:

  如果一个地区,只有5000孩子适合进行奥数培训,但一下子涌进2万人,这多出来的1.5万人,当中绝大多数是不喜欢学奥数的。但他们的成绩也会通过培训获得提升,这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那些真正适合学习奥数人才,在众多学生中成绩并不十分突出,于是他就被埋没了。

  什么意思呢?就是那些对数学既没兴趣也不热爱,但凭借优异的考试天赋,在晋级中挤掉了原本真正对数学有热情,有潜质的孩子。造成干扰。

  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说“万物皆数”,数学几乎是所有科学技术研究的基石。世界未来必然是需要那些对数学充满热情,会思考能创新的顶尖数学人才,而不是善于考试,但对数学并不热爱的人。

  让合适的人去做合适的事情,才会产生最大的效益。对个人,对团队,对整个国家,都是如此。

  这一点上,美国做得的确不错。

  ————————————————————————————————

  最后,不知大家留意到没有,这些年在奥数项目上屡屡获胜的美国队,团队里几乎全是华裔面孔,从教练到队员都是。

  不得不说,我们是一个很聪明的民族,我们华人孩子的确是拥有很强大的数学大脑啊!

  不过同样是聪明孩子,不同的引导方式,也会有不同的结果。

  美国的数学教育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总的来说,宽松从容的环境,尊重天赋、尊重兴趣的心态,看重数学本身而不是考试能力,这些都很重要。

  实际上,除了数学,其他的学科和兴趣班,又何尝不该如此?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