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跳楼啦!」,老师心理咯噔一下,生怕与自己有关联。因为几乎所有的学生跳楼自杀事件,无论是在何处发生,都要首先向教育问责,向教师问责。

现在学生跳楼事件越来越多了,教师的教育就越来越胆战心惊了。因为几乎所有的学生跳楼自杀事件,只要是教师批评教育过后发生的,无论青红皂白,一律要承担一定责任,轻者停职检查,重者降薪降职。如果是批评教育过程中有打骂行为的,那就在劫难逃啦,轻者降薪降职,调离岗位,重者赔款、开除,甚至是坐牢。可见教师这个行当,已经成为高危职业了。

自杀是当一个人的烦恼和苦闷发展到极端,对「破局」的事态产生恐惧,对生活失去信心,对现实感到绝望而采取的唯一最后「保护」的手段。自杀一般始于心理挫折,发生在摆脱抑郁的心理冲突的过程中,其心理行为过程一般是挫折——虚无感——对现实的普遍冷化曲解,对人、对事怀报复心理——绝望——自杀强迫意念——产生自杀行为。

学生跳楼自杀,教育要承担责任吗?这一点也不冤枉,但是这里指的「教育」是指广义的教育,即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和社会教育,非专指狭义的学校教育。既然如此,出现学生跳楼自杀事件,我们就要从更广阔的视野,更深的层次来寻找主客观原因,而不是眼睛直盯学校和教师,使他们谈「跳」色变。

一,中小学生自杀的表现和类型

要讨论中小学生自杀的关联性问题,我们有必要首先了解一下中小学生自杀的表现和类型,爸妈在线心理咨询中心专家的自杀分类,值得一提。

(一)心理满足型

1、幼稚型自杀。如某学校有两个少年儿童,看了某些科幻电影,他们竟然认为从高处跳下去可以飞翔,于是,就从六楼跳下去自杀了。

2、诱惑型自杀。一些自己崇拜的偶像,比如说张国荣跳楼自杀对他们有著一定的诱惑,于是他们也想著去跳楼自杀。

3、赌气型自杀。如某初中少女因嫌其母亲过分的唠叨和过严的管教,向母亲示威赌气而自杀。河南某中学学生,考外语时在试卷上写道:「我是中国人,何必学外文。不懂ABC,照样能接革命班,还能埋葬帝修反。」老师批评了她,她一赌气就跳了水塘。

(二)心理解脱型

1、厌世型自杀。如某地一名中学生,因患白血病花去了家中所有的积蓄,还欠了一大笔债,由于自己压力过大,也不想为家里增加负担,于是,就吞食了大量的安眠药自杀身亡。

2、绝望型自杀。某地一名小学生因父母离婚,谁也不想要他,便在绝望中愤然跳楼自杀身亡。

3、逃避型自杀。某地一名中学生在玩游戏中输了很多钱,为了逃避债务而投河自杀身亡。

综上所述,采取自杀行为的青少年大多存在这样几种心理:解脱心理——以为死可以摆脱一切烦恼和压力;要挟心理——想用自杀来发泄不满,补偿失去的自尊心或吓唬别人,从而得到别人的重视和注意;抗议心理——想以死来与自己不喜欢的事物抗争。在上述自杀心理中,前两种是中小学生自杀中最常见的。

二、中小学生自杀的主观因素

(一)不良的人格特质

性格内向、孤僻,自我封闭不与人交往,冲动、过激、偏执,是神经质的人格特质;弱型、强而不平衡型或过敏体质,其耐受力较差,一个普通刺激就使其难以承受,是神经类型的人格特质;内心有强烈的孤独感、痛苦感……这种不良的人格特质长期得不到矫正,一个偶然因素即可导致轻生念头的产生。

另外,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每个人都有所谓的「自杀潜势」,即死的本能,其强弱程度因人而异。这种潜在的倾向因其家庭、学校、社会环境的不同,带给青少年的情绪和人格及认知的不同,一个偶然的因素也可导致轻生念头的产生。

(二)身心发展的困惑

中小学,尤其是中学时期正处于个体身心发展的疾风暴雨、变化剧烈时期,心理发展尚未成熟,面临考试、升学、交友等诸多人生选择,各种身心矛盾和众多的心理欲求,使其经常体验到失望、痛苦、悲伤、悔恨、激愤等负性情绪和严重的挫折感、不满足感,而心理又不成熟,故情绪波动大、缺乏应对挫折的能力和技巧,是最易出现心理冲突和心理问题的「危机期」。自杀企图即是心理危机的一种突出表现。

现在的孩子普遍发育提前,有的小学便进入了青春期,也被称为「逆反期」。尤其是对性的强烈的好奇心理,使他们有一种不安分的探索的欲望。特别是中学生,他们以极强烈的兴奋与倾慕观察异性,积极从书刊、影剧、秘闻、传说或同学、朋友那里寻求答案,或用不正常的方式发泄和弥补,继而引起「性早熟」和「早恋」。认真的把爱情当作生命,缺乏自我保护意识,上当受骗后往往一时承受不住爱情阵痛的冲击。突然发作,极度痛苦,不能自拔,甚至酿出悲剧。

(三)独生子女综合症

独生子女备受家庭和社会的宠爱,但因处在人生最脆弱的青少年时期,情绪不稳定,控制能力差,一旦遭遇一些小的不顺利,如入学新环境不适、同伴相处失败、平时考试成绩不理想、升学无望等等,便易于走极端。如果此时,父母及教师的高期望变成高失望,并以一定方式体现出来,孩子的心理状态又无法得到及时调整,便容易产生不良认知与行为,进而走上不归路。

(四)精神疾患

据有关部门调查,因精神疾患而导致自杀的中小学生占13.2%,其中抑郁症是「第一号心理杀手」。抑郁症一般表现为:情绪低落,对平时喜欢的事情提不起兴趣;学习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容易疲劳、休息也不能缓解;感受性强,常人不易察觉的事物也能掀起内心的波澜;精神萎靡、自怨自艾,负罪感、无用感和无安全感;遇事经常往坏处想,自认为是最不幸的人,自杀念头长期酝酿,无暇体验生的美好,长时期末认识自己有病而去就医;等等。长此以往,便容易发生悲剧。

三,中小学生自杀的客观因素

(一)落后的政治体制和政策

1、专权制。一层压一层,上一级对下一级专权,到了教育的最低层,就是教师对学生专权,家长对孩子专权……唯独学生从时间到空间,从言论到行为等等,一切无权。当他们的一切都被压榨得干干净净,而简单的诉求又无人能够理解和支持,恰巧还处在青春转型的叛逆期时,无能为力的他们,只能以死抗争。

2、计划生育政策。计划生育,一对夫妻一个孩,不仅没有提高人的素质,反而有所下降。物以稀为贵,独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中宝,是唯一寄托和希望,蜜糖罐中的他们身上缺少的是人类最需要的竞争力,抗挫折力,吃苦耐劳的精神。

独生子女政策,使该生没有生,不该生的却生了一大堆。事业单位,工薪阶层,素质相对比较高,因怕丢工作而不敢生。农村人口,流动大军;城市人口,非工薪阶层,素质相对比较低,富足者要传承家业,贫穷者以多子对孙为福。

独生子女政策下的独生子女,素质下降,不良品质的比例上升;生存力下降,自杀率上升。

(二)不良的社会现象

1、负面信息的污染。中小学生涉世不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易流于表面,过分理想化。不能正确看待和分析社会腐败问题,带有暴力、色情内容的不健康音像制品及书刊泛滥,污染了孩子们的心灵。尤其是大众传媒对中小学生的影响更深:一方面是利用传媒获得了大量信息——青春生活的潇洒浪漫、豪华奢侈,而现实却是世态炎凉、冷漠无情、劳苦艰辛、竞争激烈,悲观厌世的情绪日渐累积,为逃避难现实,选择结束自己的人生;另一方面是知识、生活经历、社会经验缺乏,自制能力差,一些不良的、世俗的信息被他们接受下来。因此,那些缺乏主见的孩子易受他人摆脱困境方式的影响,走向自我毁灭。

2、留守儿童的困惑。2008年年初,全国妇联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农村留守儿童大约有5800万人,其生存现状堪忧,由于父母常年外出务工,亲子关系疏远,儿童不仅容易滋生心理问题和学习障碍,容易染上吸烟、酗酒等不良嗜好,还可能成为犯罪分子觊觎的对象,把他们引上邪路。亲情的缺席,魔手的侵袭,各种意外的不期而至,使留守儿童成为最易被伤害与遗忘的群体。因此,犯罪率高,自杀率也高。

(三)落后的学校教育方法和内容

目前,我国的社会教育的研究和实践还在「朦胧」阶段,家庭教育还在「初级」阶段,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以及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落后」阶段。

1、教育脱离现实。在中小学,学校几乎不开设针对社会需要的技能课,学生没有动手实验和独立思考的机会,从中学直接走入社会的学生一无所能。社会中的很多矛盾,学校里根本给不出答案,家长也无法给出答案,最后这些没有答案的矛盾集中在孩子的身上,孩子无法从各种矛盾中解脱出来,所以有许多学生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

应试教育脱离社会发展需要,违背自然发展规律,这种以应付升学考试为目的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行为,是教育工作所存在弊端的集中表现。应试教育升学压力大,而一些内向、敏感的孩子处理心理承受力又差,长期面对不喜欢的事,情绪从无奈到焦虑、紧张、担心,慢慢发展成抑郁、绝望,是学生自杀的主因。

1985年,北京49中12岁的女生因家长嫌考分低,服毒自杀。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有一个批示:「全国大中小学多数教育思想不对头,对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不明确,没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没有好的身体条件行吗?灌的量那么大,灌的方法那么死,作业考试那么繁琐,有什么用?这件事提了几十年,从毛主席时就那样说,但总是解决不了,我认为主要原因之一是我们自己没有说透彻;第二才是规定一些必须遵守的规矩。这件事请抓出一个结果来。一年不行就两年,怎么抓也要认真细心考虑。」时隔近三十年,中学小生自杀案件有增无减。

2000年教育部的「减负令」下达,但实际课业负担却没有实质性的变化,其原因就是中高考选拔人才的机制没有变,应试教育还要继续。

2、教育方法不当。①层层加「压」。学校本应是学生恬情悦性,增知促德的摇篮,学生本应是欢乐的、愉悦的、自信的。但实际状况却是学校教育以应试教育为主,不仅家长对子女施加压力,社会、家庭对学校施加压力,学校自身因为与其他学校的竞争也有很大压力。最终三方压力的「合力」却压在了正处在生长发育中的中小学生身上。

「压力」与「焦虑」是一对孪生兄弟,学习的巨大压力使学生经常感到情绪焦虑、紧张恐惧、身心疲惫。美国布洛姆(Brown,D.T.)认为:学校的压力源,一是学生与教师的关系;二是同学之间的关系;三是成绩与考试;四是来自于学校的批评与处罚。来自任何一方压力,当其不堪重负时,都可能导致严重后果。

②简单、粗暴。第一,批评语言失当,有辱人格。重庆某校初三女生跳楼自杀身亡。遗书中写道:「老师:您说得很对,我做什么都不行,学习不好,长得也不漂亮,连当坐台小姐都没资格。您放心,我不会再给您惹事,因为这个世界上不会再有我这个人,我对您的承诺说到做到……。」原来,在教师教育其迟到时,既有体罚现象,又使用了如「像你这样子长得又矮又丑,连坐台都没有资格」等侮辱性语言。

镇江九岁弱视男童被老师当众骂「小瞎子」后,孩子失声痛哭精神失常。

第二,体罚或变相体罚。六年级学生张某赶写作业至深夜,仍没做完。因害怕第二天上课受到老师的体罚和侮辱,趁家人睡著服毒自杀身亡。遗书中写道:「……我很高兴我死后老师再也不会整天说我头发长,把我的脸打得通红。我讨厌上学,如果不上学,让我干啥都行,可是妈妈又不肯,我只好这样了……」

成师附小五年级学生李某,搞朗读比赛时说话,老师放学后留下逼写1000字的检查,并说:「写不到就去跳楼「。最后,孩子真的从30楼跳下,自杀身亡。孩子在语文书上写到:「老师我做不到,跳楼时我好几次都缩回来了」。

安徽某初中男生陈某被老师打了三次耳光。回家后,在委屈和气愤中写下了《告老师》和《家信》两封遗书,服毒自杀身亡。

第三,侵犯他人隐私权。荥阳一初三老师未经他人同意,偷看了一名女学生的情书且将信件的内容公之于众,该女生从自家三楼阳台跳了下去,致使身体多处骨折。学校承担了连带责任。

霍邱某中学老师公开学生的求爱信,导致一花季少女患上精神分裂症,学校因此赔偿16万元。

3、教育内容单调。我国中小学,大部分时间灌输的是专业的课程和理论上的知识,对情商关注相当少。学生年龄在增长,知识面在拓宽,但解决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却提升很慢,当没有办法解决实际生活、思想矛盾的时候,往往会选择极端的方式了解。

德育与智育本应是同步提高,协调发展的。但一直以来,重智轻德的状况还没有实质性的改变。很多学校虽然表面上强调要重视德育,但也只是喊喊口号而已,并没有产生实际效果。一张考试卷所体现的质量决定著一所学校的名誉和生源,也决定著一个学生的未来。在这样的标准衡量之下,势必使得教师们重「智育」而轻其它方面的教育。

(四)家庭教育的缺失和问题

1、家庭压力。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老师。个体所接受的教育和影响,首先来自于家庭。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 「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等观念的影响,教育的功利性十分鲜明:学习成绩要好,要有一技之长,否则就不能立足社会,更不要说有好工作、好前途。扭曲的价值观使家长不遗余力的去送孩子学这学那,把本属于孩子的玩耍时间都给挤占的一干二净,本应是天真快乐的童年,变成了负重的蜗牛,且压力层层加码。

2、家庭问题。根据卫生部调查显示,约有35%的中小学生自杀与家庭破裂,家庭功能缺陷有关,且父母有自杀行为,子女的自杀可能性更大。事实表明,体验过家庭成员自杀行为的中小学生,其自杀可能性将是同龄人的9倍,主要是因为这些孩子自小感受到「世态炎凉」,无论在性格、品质上都感受到自卑、压抑,自幼感受不到父母的亲情,加之受挫,产生自杀行为的可能性极大。

3、教育方法不当。①过分溺爱。家长过分溺爱,使孩子抗挫折能力差。美国心理学界流行「有十分幸福的童年,常有不幸的成年」的说法,也就是说,很少遭受挫折的孩子长大后会因不适应激烈竞争和复杂多变的社会而遭到不幸。

部分家长过于保护孩子并代为处理生活中一切事务,使这些从小被抱大的一代,因失去体验真正生活的机会而造成独立生活能力减弱。因此,这些孩子在长大以后遇到不可避免的挫折时往往会不知所措,无法承受。

②过分苛求。每一位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风,但不可不接受的是「成龙成风」仅为少数的现实,为此不能求之甚急或过分。要知道,成长期的孩子喜欢尝试新事物,但他们又特别害怕失败。如果孩子被要求考试要考到多少名时,孩子此时接受的暗示就是:只许成功,不许失败。在这种暗示的影响下,孩子就会变得十分惧怕失败,对于这些成长期的孩子来说,这种要求不是鼓励,而是一种压力。也许他们曾多次体验过成功,但因父母的这种教育态度,他们对「失败」持有一种特殊的敏感,因为这种敏感,他们会把失败的感觉放大,会对失败有一种莫名的恐惧,甚至是绝望。

③忽视做人教育。学会做人,是培养孩子最核心、最根本的任务。现在,家长比任何时候都关注孩子的成绩和升学,但比任何时候都忽视孩子的品德、忽视做人的教育。原因是社会竞争激烈,许多家长把孩子前途单单寄托在成绩上。另外,现在独生子女多,在家里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孩子任性、懒惰、娇惯、心中不知有他人,不孝敬关爱父母的为数不少,加上学校应试教育的体制,弱化了学生品德的培养。

(五)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

心理健康是教师素质的核心要素,也是教师整体素质提高和教育教学质量提高的基础与保障。心理不健康的教师对学生身心造成的危害,某种意义上远远超过其教学能力低下对学生学业所产生的影响。

教师的学历、知识水平和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必然的联系,并且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容易接受教师语言态度、行为习惯的影响。教师健康的人格特征突出表现在如何对待教育工作,怎样对待所教的学生。其中,教师性格特点对学生的影响不能忽视。如果教师经常为不良的情绪所困扰,就会把烦恼、怨愤迁移到学生身上。如长期患病、婚姻失败、人际关系不和等,都可能使教师上课无精打采,一旦工作不如意时,就大动肝火。所以,高「情商」的教师首先善于控制与疏导自己的情绪,尽量避免对学生生气、发怒。

综合上述学生跳楼自杀原因,从表面上看,确实有许多起自杀事件与教师的批评教育有关,但从深层次而言,这只是导火索而已。由于现在学生跳楼自杀事件频发,而一旦发生又首先去拿学校、教师试问,所以现在教师的教育是前怕狼后怕虎,左右为难,打不得,骂不得,甚至是说也不敢说了,唯恐哪个「学生」出问题而追究到自己。如此,让学校教育如何是好?

前文提到的成师附小五年级学生李某跳楼自杀身亡事件出现后,班主任在殡仪馆哭晕,为何能够「哭晕」?「哭」是对自己的学生早殇感到难过,是对自己的批评教育的言行举止行为颇感后悔。但为何哭「晕」了过去?这不仅仅是难过和悔恨,恐怕还有无助、恐惧,甚至是绝望。因为她清楚,发生这样的事情,不但可能为她教师的生涯划上了句号,不管其平时多么优秀,还可能倾家荡产、官司缠身,面对无尽的民事纠纷乃至刑事责任,甚至身陷囹圄……

批评教育要立法,批评,到底可以达到什么程度;惩罚,到底可以达到什么程度要明确。2007年6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之21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人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不知是什么人将此条的「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阐释为:教师再骂「笨死了」将受惩处,违者最高可追究刑事责任。这种说法在报刊杂志、电视广播及网路等新闻媒体广泛传播。确实起到了「震慑」一些孩子王的「犯罪分子」的作用。试想之,我们经常说某人一件简单的事都不会做为「笨」,有些人还形成了口头禅,无论人们做什么事只要做不成,都说是「笨、笨、笨死了」。假如这也犯法的话,那有些人一天得犯多少次?不可否认,教师侮辱人格尊严的语言会给思想脆弱的孩子造成伤害,其后果也是无法想像的。你说一个「笨」就已经不好听了,何况后边还加一个恶毒的「死了」,虽然有著恨铁不成钢的好心,但这确实有点不雅。可是把这样一句话说成是犯法,那教师工作真是天天该提心吊胆了。

2009年,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其中第16条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利。」但这「适当方式」是什么,程度如何把握等问题却没有个明确的说法。教育部基础教育一司有关负责人在解读该《规定》该条款时表示:「在强调尊重学生、维护学生权利的今天,一些地方和学校也出现了教师特别是班主任教师不敢管学生、不敢批评教育学生、放任学生的现象。新出台的这项规定,保证和维护了班主任教育学生的合法权利,使班主任在教育学生过程中,在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同时,不再缩手缩脚,可以适当采取批评等方式教育和管理学生。」这个解读还是没有说明怎样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才算「适当方式」的问题。

推荐阅读: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