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王林寶 武國輝 來源:黑龍江教育·中學

2017年9月,教育部印發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以下簡稱《綱要》)明確將「研學旅行」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四種主要活動方式之一的「考察探究」中。研學旅行是當前深化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又一個亮點,現實意義重大。

1

何為研學旅行

在多省前期試驗試點研學旅行的基礎上,教育部等11部門於2016年11月印發了《關於推進中小學生研學旅行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明確指出,中小學生研學旅行是由教育部門和學校有計劃地組織安排,通過集體旅行、集中食宿方式開展的研究性學習和旅行體驗相結合的校外教育活動。

有人說,離開棲息地50公里以上才算旅行;也有人說,旅行至少應該超過24小時,也就是說,要在外住一宿;還有人說,研學是目標、旅行是手段;有人說此「研學」再也不是彼「遊學」了,此研學旅行再也不是「領著學生停留在迪士尼、免稅店的那種游而不學了」,也不是「只有進名勝古迹參觀才算旅行,形成游而不爽、學而不成的雞肋效果」,更不能成為教育工作者趁機旅遊或創收的借口和擋箭牌,而應該是「知行合一」,成為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基本路徑,更是綜合實踐活動指導教師實踐教育專業發展的大舞台。

縱觀世界公認的教育發展較好的國家,國際PISA測試前三名的芬蘭,積極倡導在入大學前學生要到國內外做一年的相關專業考察調研、收集資料學習;日本與之相關的課程「修學旅行」已實施多年。這種學習方式在我國古代就已開始,比如眾所周知的徐霞客的遊記,其本身就是一部科學、地理、技術的名著。古人云「學而時習之」,我們知道這裡的「習」有實踐之意,而今「習而時學之」可不可以呢?答案是肯定的。華東師大崔允漷教授說,能力=知識+經驗+機會,研學旅行能夠為學生個性和創新性發展提供機會。一句話,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視與研學旅行相關的教育方式。

教育要改變當前存在的「學科本位」和「知識本位」過重的現象,而研學旅行正是國家落實核心素養的三條路徑之一。研學旅行可以幫助學生明確未來的發展方向,激勵學生朝著這一目標不斷努力,這也是研學旅行的深層意義所在。

當下,中國正走進世界舞台的核心,基礎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基礎,課程改革向縱深推進,正為實現偉大的中國夢努力奮鬥。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實踐育人在學校課程建設的地位與作用,相關課程從「課外活動、第二課堂、春遊、勞動課、研究性學習、班團隊活動、活動課程、遊學活動」,發展到目前的從小學到高中開設的一門綜合實踐活動必修課程。《意見》提出,各中小學要結合當地實際,把研學旅行納入學校教育教學計劃,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統籌考慮,促進研學旅行和學校課程有機融合,避免「只旅不學」或「只學不旅」現象。《綱要》也明確把研學旅行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活動方式――考察探究中。這兩門課程的理念和實踐形態都體現了陶行知的「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思想,在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總目標上高度一致。目前,我國正快速進入信息時代、知識社會和創新時代,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直接目標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在立德樹人方面正發揮舉足輕重、不可替代的作用,二者的先進性引領著新世紀基礎教育課程改革,並成為課程改革的主要亮點,必將成為深化課程改革的關鍵。

需要明確的一點是,研學旅行已被明確納入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中,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四個主要活動方式之一「考察探究」中的一種活動方式,二者不是平行、並列關係。不同的綜合實踐活動有不同的育人作用和目標,學校在開設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時,需要統籌考慮各主要活動方式的活動內容,不能以一代全,也不能因所謂的「特色」而在一所學校只進行一種活動方式的主題活動,從而導致課程價值的缺失。

2

研學旅行課程的設計與實施

(一)課程設計

研學旅行不是簡單的春遊或秋遊,作為課程,在設計中就要包含課程的基本要素,即理念、目標、內容、實施、評價等。在課程的設計過程中,要基於學生已有的認知經驗,有效地聯結學生的學科學習,體現對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課程設計中的項目任務要有明確的目標指向和要求,使學生能夠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與自然、他人和社會、自我產生多維互動,生成可分享的成果,促進自我的反思。

在具體的研學旅行課程設計中,一般主要通過兩種形式呈現課程,即教師指導手冊和學生學習手冊。教師指導手冊一般應包括研學旅行線路圖、行程安排、教師安全指導方法、學生行為規範及安全須知、教師的指導策略或方法、學生學習單等。在教師的指導策略或方法中,針對學生的具體學習內容,指導方法要明確、具體、有針對性,基本原則是到位不越位,指導不指定,參謀不帶謀,同時要關注預設和生成問題。學生學習手冊除必要的信息類內容外,最主要的是學習單。學習單通常以項目的方式呈現,一個項目至少應包括項目說明(背景信息)、項目目標、項目任務、項目要求、過程記錄、反思與評價、拓展閱讀等。過程記錄根據不同的學習內容有不同的呈現方式,可以是記錄性文字,也可以是需要學生回答的問題,還可以是圖片或視頻等,採取何種方式,主要取決於項目的內容和目標。

通過課程的設計,學生在研學旅行的過程中,以任務趨動的方式,在活動中體驗,在體驗中感悟,在感悟中交流,在交流中反思,在反思中成長。

(二)課程實施

學校應根據本校學生的具體情況開發適合研學旅行的資源,一般情況下,應該開發2個以上的基地,以保證不同的學年去不同的基地。基地的類型要儘可能不同,因為不同類型的基地承載著不同類型的學習內容,有著不同的意義。比如紅色教育資源、自然和文化遺產資源、科技場館、博物館等。

研學旅行課程的實施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學校自行開展,一種是委託開展。學校自行開展即從組織到課程實施的整個過程均由學校負責,適合於行程相對較近的研學旅行活動。好處在於了解學生的具體情況,能夠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如,由有經驗的綜合實踐活動教師進行組織和指導,活動的實效性可能會更強一些。委託開展即由學校組織或聯繫,其餘的部分均由被委託方來執行,較適合於行程相對較遠的研學旅行活動。好處在於出行、食宿等問題較容易解決,缺點在於被委託方對學生的具體情況不是很熟悉,課程的設計不一定是有針對性的。

(三)要做好師資隊伍建設工作

《意見》提出,學校組織開展研學旅行可採取自行開展或委託開展的形式。這就容易導致在學校委託開展研學旅行時,把所有問題都交給被委託方來處理,學校只負責組織學生。被委託方一般為旅遊部門或相關場館(場所)的工作人員,姑且不論其他問題,單就課程設計而言就不很妥當。研學旅行作為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一種活動方式,是一門課程,課程的開發不是隨便誰都能做的,需要對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和研學旅行有清晰、明確的認識,需要對學生有一定的了解,這不同於那些校外的文化學校,設置好課程,誰願意來學誰就來學。因此,學校需要建設好研學旅行的師資隊伍,選擇一些素質較高的教師進行相關的理論學習,針對具體的活動目的地設計相應的課程,並在學生活動中進行必要的、及時的指導,同時要做好活動前的準備工作和活動的相關工作,使研學旅行活動真正落到實處。

當然,我們並不排除或排斥與相關人員,如導遊或相關工作人員的合作,我們主張合作,而不是全部交給他人去完成,畢竟有一部分旅遊的專業知識不是老師所熟悉和擅長的。由導遊或相關工作人員進行專門內容的講解或指導,其他的部分則由本校專門的教師進行,這樣更有利於研學旅行活動常態有效地實施。

總之,研學旅行是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主要活動方式之一的「考察探究」的一種活動方式,我們需要認真鑽研相關理論,並在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積累經驗。只要我們廣大的教育實踐者堅持結合教育的基本理論、理念,堅持從實踐教學中探索,就一定能夠找到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最佳路徑和方法。

文章整理至公眾號研學頭條,研學頭條帶你發現研學旅行的樂趣,關注研學頭條的那些人和事兒,每天為你獻上研學旅行的最新消息、政策、行業大事件。


推薦閱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