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们只说《三国演义》,此事发生在第五回。袁绍知道十八路诸侯的先锋军孙坚被华雄打败,很吃惊。赶紧召集其他路诸侯,说:前几天鲍将军的那个傻弟弟鲍忠为了跟孙坚抢功,结果私自进军,被杀了。现在,这么能打的孙坚竟然也被华雄打败了!谁还敢打头阵啊!孙坚都败了,你们这群孬种(包括我)更不敢进军了!

此时,这些诸侯都有点懵逼了。自己想了想跟孙坚的势力差距,觉得孙坚都打不赢华雄,自己也就别上去送死了。所以,都开启装孙子模式。反正除了自己还有其他16路诸侯。肯定有不怕死的,那就让别人去送死吧。而且,自己本来也就是想跟著混个「总冠军戒指」,坐板凳能赢的话就不要让我上场了。

刘备哥仨不傻,一看剩下的16路诸侯,看著一个个像个人一样,竟然怕一个小小的华雄!你们养的那么多兵,都是猪吗?你们手下的大将都是「插标卖首」的?咱们十八路诸侯,怎么说也是全明星阵容,竟然被对方最佳第六人吓懵逼了!可笑!

再看看这几路诸侯实力,也是真虚。华雄打到门口了,还给送过去两个人头,让华雄祭旗!最出名的就是那个潘凤。「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刚点名,就领盒饭了。证明刘备兄弟们笑的对。

还有那个袁绍,都这时候了还说什么「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你说的这俩人,在后面的文章中刚露头,就被关羽杀。

所以,才有了关羽温酒斩华雄。关羽是谁?那是PIS的影魔!温壶酒的时间,能给你刷出六神装!作者写了这么多铺垫,就是为了突出关羽的勇猛!

(文|勇战王聊历史)


这个桥段发生在三国演义,有点贬低孙坚了,不过我们还是根据问题来看看前因后果。

演义中孙坚也是从讨伐黄巾开始崭露头角,诸侯会盟的时候已经贵为乌程候长沙太守。可以说在当时十八路诸侯中是最能打的部队之一,有江东之虎的美誉。事实上如果不是袁术从中作梗,孙坚也未必会败。所以各路诸侯听说孙坚败给名不经传的华雄都感觉不可思议,默默无语。

然而刘关张三兄弟的反应为什么和其他人截然不同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对诸侯表现的不屑。打仗必定有输有赢,仅仅吃了一个败仗就如此表现,实在配不上他们诸侯的身份,袁绍还说了颜良文丑不在的鬼话,明显是给自己找台阶,用现在话说,也许听得哥仨尴尬癌都犯了。

第二:对孙坚的不屑。或者不能说不屑,只能说高估了孙坚。刘备、曹操、孙坚在黄巾之乱都有提到,曹操本身就是骑都尉,而孙坚和刘备当时是白身,两人都立了功勋,结果因为孙坚上面有人,一步步青云直上,反倒是刘备一直诸事不顺,参加会盟也只是以公孙瓒客将的身份(这是好听的,其实就是人家部下)。所以有一种孙坚不过如此的心理。

第三:刘备的自信,刘备在演义中被描绘成一个仁德君子,但是也是少有大志。年幼时就说过类似当天子的话,所以他一直觉得自己只是时运不济,如果换了他一定比别人做的好,而关张对大哥有一种几乎盲目的信任,所以仨人表现的一样。

第四:吸引别人的注意。按照当时的情况,可以说如果公孙瓒不说话,刘备三人是没有说话的资格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表现的与众不同让别人主动询问。事实上也是如此,在刘备坐下后,关羽才能顺理成章的出来请战,最后斩杀华雄。

我们有个老师曾经说过,刚到一个新环境必须尽快让别人记住你,如果你没机会做好事,就惹点祸。刘备哥仨估计当时就是这么个心态,而且确实成功了。


<火凤燎原>中有一段描述,我觉得最合乎情理。1.刘关张三人此时默默无名,官方身份是弓马手,大概就是个亲卫。而此时能出战起码是上将潘凤之流,所以不受重视。2.众人不敢多言时,冷笑明为嘲讽实则激将。试想如果直接请战,诸侯们在连败的情景不可能派既不熟悉又默默无闻的三人出战。而此时冷笑,诸侯们必然心想这三个无名小辈,我们就派你们去送死。3.连环计的铺垫,激将成功后,华雄一回合被斩,诸侯们这回过神来,这三人是借此扬名立万。为了打击刘关张,三英战吕布早就是预谋之事!4.最后三英战吕布,实为关张保刘备扬名天下,从此蜀汉霸业由此开端。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