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入三伏,为时一个月。全国各地与冬病夏治相关的项目层出不穷,相关的网路文章也铺天盖地,有许多说法前后自相矛盾。有客人提出大热天做艾灸,不是火上浇油吗?任医生中医馆认为非常有必要对三伏灸做一个解密,还原中医三伏灸的真正原理。

  三伏天是一年中自然界天气最热,也是阳气最旺盛的时节。有人说人与自然是整体,人体阳气在此时节也最旺盛,其实恰恰相反,人在三伏天体内阳气相对最弱,这是为什么呢?生活在农村的人都知道,夏天的井水很凉,冬天的井水会冒热气,生活在矿区的人也知道,夏天在矿井里必须穿棉袄,冬天在矿井里可以光膀子,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中医提出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专指阳气的升浮降沉而言的。春天阳气由地下出于地表,可看到地面阳气蒸腾升发,此时万物萌动。夏天阳气最强,浮越于高空,天气炎热,万物茂盛。秋天阳气收敛肃降,天气转凉,草木枯萎凋零。冬天阳气潜藏于地下,天气寒冷,地下温热。到春天阳气重新生发,周而复始,此为自然界大气圆运动原理。三伏天最热之时,地下最寒冷,在人体也是同理。天热时,人体阳气浮越于外,故夏天多汗以排热,阳气走于外,必寒于内。人禀天地之气而生,道家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试想如果天气炎热,人体内也热,那岂不是会热到燥而发狂的地步?所以三伏天人体内非但不热,反而相对最寒,与夏天的井水凉以及深矿井里穿棉袄的道理是一样的。许多寒性疾病冬天易发病而夏天不易发病,纯粹依赖夏天的旺阳之气与体内之寒相抗衡的结果,到了冬天外寒加之内寒则容易发病。三伏天艾灸就像雪中送炭一般。这与冬吃萝卜夏吃姜的道理相同,大热天为什么还需要吃温热的生姜,皆因人体内阳气偏弱,寒湿偏盛的缘故。

  既然三伏天人体阳气最弱,那么一般人大多寒湿偏重的现象就容易理解了。回南天为什么湿度大,为什么地板墙面冒汗出水,都是因为热空气遇到寒冷之物而凝固成水滴。试想如果物品不凉或是烈日当空,太阳暴晒,湿气何存? 而人体的太阳在哪里呢?人的太阳即元阳,肾阳,也叫真阳,真气,是肾间动气,是一切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内经有言:「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可是阳气对人体的重要性。现代人心态浮躁,一味追求利益最大化,心不宁静,阳不潜藏。工作、精神压力大,耗心伤神,多坐少动,喜欢熬夜,睡眠失调,该睡不睡该动不动,阳气何以化生?贪凉饮冷、喜用冷空调、滥用消炎药、寒凉药,怎能不重伤阳气? 人体内环境犹如阴雨天气好多天不出太阳一般,必定会出现沉困乏力、头昏体倦、畏寒怕冷、手足发凉、女性宫寒痛经、不孕等一系列阳气亏耗、寒湿偏重的现象。深圳地处南方,四季常绿,天气相对炎热,冬天不冷,阳气就得不到很好的潜藏,人体内阳气相对不足,更容易出现寒湿偏重现象。

  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一部分患者,类似于「冰火两重天」,有畏寒怕冷、手脚发凉、怕饮冰水、大便溏泄等一派阳虚寒湿偏重的表现,偏偏又容易上火,吃一点辛辣煎炸食物,甚至吃几个荔枝,磕几个瓜子就会上火咽喉痛,有的甚至长青春痘,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等,四处求医用药,一般医生给予大量消炎药、寒凉药治疗,结果越灭火越糟糕,有的稍见好转但仍然反复发作,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这是「上热下寒」、「真寒假热」的表现,其根本仍然是阳虚寒盛,是阴寒之气把阳气逼迫到上焦去了,就像阴雨连绵,乌云把阳光阻挡在上面,阳光不能照射下来一样,中医学称为「虚火上浮」、「相火上升」、「阳不潜降」。《黄帝内经》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上热下寒」是典型的阳失其位,即是「失其所」的表现。此类患者用寒凉药灭火无效,相反,使用大剂量温热药物,配合连续使用大火力艾灸温补肾阳,效果反而更好。

  平时阳气亏耗,到了三伏天,人体阳气更显不足。宋代太医窦士材在《扁鹊新书》中说:「夫人之真元乃一身之主宰,真气壮则人强,真气弱则人病,真气脱则人亡,扶阳保命延寿之法,艾灼第一」。三伏天施以大火力艾灸,犹如雪中送炭,借助艾之纯阳,利用专利器具作用于特定的经络与穴位,温阳气、散寒气,祛湿气,犹如调动体内太阳出来,烈日当空,一切阴霾寒湿之气自然四散而尽。如果连续施灸,必将逐步提升人体阳气,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延年益寿,重铸人体健康。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