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e-forest-winter-sun-wallpaper-1920x1080.jpg


我害怕说出口

 

有一位上正念课程的职业妇女,她说:「很怕分享身体的感觉或心情故事,但听到别人说出口,大家只是聆听,让我产生说说无妨的冲动…」。

 

她刚经过一段婚姻的结束,参加这个自我探索课程,最怕的状况就是钩起不愿回想,不想谈及的情绪。事后她告诉我:

 

「正念团体的分享,以一种理解态度,当我不想说时,也没被勉强。」

 

不是专家给建议,或刻意地引导出情绪。自然而然地,好像吐露衷曲,心防就懈下来了,对那段潜藏的心情,有更深的认识。

 

分享很重要,但「愿意分享」是更为关键。这表示她可以理智,用第三者的角度,整理与表达。分享的重点不在所说内容,它只是过去的事了,但说到心痛之处,要引导去体会当下的情绪,这会比故事本身更重要。说出来是整顿思绪,情节中的情绪也会随之找到渲泄的出口。一切只有伴随,无法改变,也不必评价。

 

这是为何当喘息咖啡纾压,照顾者需要安全空间,可以说出过程的喜怒哀乐、共同心情故事。这样最容易产生情绪的共鸣,达到疗愈的效果。

 

告诉我怎办?

 

学员在说出一段过程后,会期望别人给他答案,或问我怎么办? 我会建议他:

 

「把这个疑问放在心上,反问自己,什么是适合的处理方式?

 

 这看似消极的回答,却有最有效的解决机制。当被认为需要做什么去改善时,它恰好适得其反,提供产生更大压力的能量。就像失眠者愈想睡著,但却反而更清醒。压力事件的情绪,愈想去除,它会产生更大反压。

 

较好的方法是:在清楚知悉事件的存在下,允许压力事件产生,也允许不同的情绪的产生,只是看著、听著,不做评论,甚致不要有想要改变它的念头。所有压力事件,情绪化地一团包裹,或压抑它,或尽情发泄。这些都不是好方法。

 

照顾者的压力来源就是被照顾者,无论成因为何,它都不会短期间消失。压力源是无法改变的,唯一可以改变的是面对压力来源时的心态。有一首诗:「万花丛中过,片叶不沾身。」这就是身处压力源,但不产生压力反应。

 

但为何要反问自己,适合处理方式呢? 事件是自己亲身体验,自我反问,会使思绪有更清晰的理解。排除了情绪因素后,理出适切的处理方法。

 

引导注意力在心情与感受上

 

正念分享时,我唯一会做的是:提醒学员,以当下的心情,去感受事件发生时,或许悲伤、生气、害怕、无助、任何难以表达的情绪。同时也体验一下,当在这种情绪下,身体的改变,心跳、呼吸、血压、肌肉,一切发生的感觉。

 

烦心之事浮上心头时,知道它出现了。情绪生起时,允许它产生。

 

要知道,一切能够解决问题之锁匙,掌握在自己手上。当清楚自己的身体状态、心情感受时,你会更有能力,找到如何处置的最好答案。

 

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老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