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确实可以感受到扑面而来的市井繁华。不但题主有这种感受,历代看过《清明上河图》的收藏家,都是这个感觉,看看他们留在《清明上河图》的题跋就知道了。比如元代李祁的跋文:「观者见其邑屋之繁,舟车之盛,商贾财货之充羡盈溢,无不嗟赏歆慕,恨不得亲生其时亲目其事。」

有一些网友可能会像题主那样感到奇怪,清明不是一个伤感的日子吗,怎么《清明上河图》画出来的清明时节,却是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这是今人对清明节传统的误解所致,其实,唐宋时期的清明节本来就是欢快的日子,陆游有一首《春游》诗写道:「镜湖春游甲吴越,莺花如海城南陌。十里笙歌声不绝,不待清明寒食节。」你看,莺花如海,十里笙歌。古人过清明,哪里有一丝一毫的忧伤?

唐代杜牧笔下的「明清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断魂」也并非指「伤心」,而是「销魂」、「陶醉」之意。整首诗写的是清明时节,小雨纷飞,游人为景色所陶醉,诗人兴致上来,想找个地方喝点小酒。

与清明节日间相邻的寒食节,才是人们上坟扫墓、寄托哀思的日子。宋朝之后,寒食上坟的民俗完全融入清明节,寒食节便逐渐消失了,祭祖扫墓这才演变成了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


「路上行人欲断魂」出自杜牧的《清明》,全诗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首诗描写的是清明时节诗人在雨中的所见所感。众所周知,清明节是祭拜死去的人的节日,主要活动为扫墓。这种悲凉的节日,未免心境凄凉。

而清明上河图是张择端的传世画作,描绘了北宋东京的繁荣景象。这里的清明上河是当时的民间风俗,就像今天的节日集会,人们多参加商贸活动。这种活动下,不免热闹不已。其实我本身对《清明上河图》也不了解,为此查了资料才知道,原来《清明上河图》虽然场面热闹,但表现的并非繁荣市景,而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清明上河图》描述出国家虽然面临困境,但仍然同舟共济。而证明这些观点的证据,就是《清明上河图》上的小细节。例如,这幅盛世图景的中间,桥下有船要相撞,而行人都在惊恐的叫喊。这种小细节显示出这幅图显示的不是盛世繁荣,而是面临的灾难。

所以,「路上行人欲断魂」固然伤感,《清明上河图》也不是纯粹的繁荣。


《清明上河图》这幅以长卷形式,散点透视构图,记录了北宋都城东京(汴京 现河南开封)当时不同阶层的人民生活状况,也是北宋城市当时整个经济情况的一个缩影。

《清明上河图》这是北宋画家张择端所存的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是存世精品。整个画卷五米多长,绘制了庞大的各类人物,人物上百,形形色色,牲畜,牛,骡,马驴等等,图上场面热闹.城楼,房屋,.船只,河口,大桥,流水,南来的,北往的,热闹非凡,一片繁华景象。但仔细看来,绘画所表现的是一幅带有意识忧患人物的繁忙,税务繁重,官兵懒散,并非一片繁荣景象,却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要研究问题,必须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主题。「清明",「上河"可概括为「清明」,「上河",「出郊」(墓地在郊外)。整图描绘北宋汴京城内汴河两岸和郊外的建筑和民生。画出了清明时节汴河两岸的繁华,郊外的自然风光。整图分三个部分来看:

郊外,一片柳树,柳叶嫩绿。有.茅舍,老树,扁舟,流水。有脚夫赶著毛驴,有妇人坐在轿里,轿顶上插有杨柳,后面有骑马的,有挑担的,好似郊外扫墓归来。这些表示了清明扫墓。路上行人欲断魂。

二汴河码头 一片繁忙景象。交通要道,粮船云集,河里来往船只,有纤夫,.拉纤的,摇橹的。岸上有茶馆,饭铺,看相算命的,卖扫墓祭品的,各类人物描写的栩栩如生。

三繁华市区,店铺中绫罗绸缎,珠宝香料,香火纸马,…应有尽有。有富商,有小贩,有酒楼狂欢,有城边行乞。三教九流,样样都有,牛.骡车马,样样俱全。从第一部分来看,「清明",「上河" 「郊外」扫墓与杜牧的「清明」之作: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相映照。

谢谢阅读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