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古人常用这句话来表明粮食的重要性,也就是说明不管干什么粮食是第一位的。就拿现在中国人来看,大家平时吃的无非都是大米或者白面,但这些两种农作物对于古代人来说,却不是那么容易吃上的。那么古人一般都种些什么呢?或者他们又有着怎样的历史呢?

  因为古代经常产生战乱,所以老百姓所种植的粮食一般都是军粮为主,因为除了自己吃以外,还需要上交,以作军资。在这样的环境之下,“小米”成了不可替代的产物,而且还成为古人最热衷的一种农作物。那么为何非要种植小米不可呢?这个跟古代人的生活范围有着很大的关系。

  早在隋唐时期之前,古人所生活的地区一般都在黄河流域,而且这个地方刚好是出产粟米的地区。据考古专家介绍,在距今6000年前的一些遗址找到了粟米的存在,而且到了商周时期,粟米已经成了人们的主要食物之一。刚刚还提到了军粮,那是什么样的条件能够达到军粮的标准呢?据了解,只有一种农作物在民间大量种植,且收成和存储量都特别大的时候,这种食物才能纳为军粮。

  从秦朝一直到隋唐时期,粟米作为黄河流域最主要的农作物之一,无疑是非常符合成为军粮的条件。有人说古代人也有大米可以吃啊,这个不能否认,但是因为种植困难,所以大米一直难以推广和普及。根据汉朝史料记载,1斗大米的价格大概是2.5倍的粟米,所以那个时期能吃上大米饭的绝对是非富即贵。那么古人所生产的粟米到底多不多呢?

  根据战国时期的一则记载,一个正常的5人家庭,在耕种一百亩的田地情况下,每年能够生产粟米为95石,除了缴纳10%的赋税以及家庭的口粮以外,每年能够结余粮食为45石,折合成现代人所使用的计量单位,粟米每亩年产量大概为80斤左右,要知道1949年时稻米的每亩年产量也就是在120斤左右。古人能在2000年之前就能完成这样的一个数值,实在是了不起。也正因为有了多余的粮食,在战国一直到秦汉时期,国家与国家之间打仗就成了普遍现象,试问如果没有粮食,谁还会打仗?

  在到了汉朝时期,粟米的种植数量更多了,而且还是全国硬性推广,意思就是老百姓必须要种植粟米。在这段时期内,粟米的存在更被统治者擡高了一个台阶,并被誉为粮食之首。那么为什么汉朝军队可以抵抗匈奴多年,并且将其击败呢?很明显还是粟米的功劳。

  刚刚我们说到“粮草先行”,粮食的问题解决,“草”又如何解决呢?这里告诉大家,草指的是马匹所食用的食物。在古代影视剧中,大家总能看到军马在吃稻草,实际上这是一种不真实的现象。因为在汉朝时期,特别是汉军在跟匈奴人征战的那些年里,军马都是需要吃粟米的,因为这样才能保证马匹作战性能良好。那么一匹军马一年能吃掉多少粮食呢?更加《汉书》记载,1匹军马每年要吃掉6个人的口粮,而汉武帝在位期间,汉朝的军马多达40万匹,这样的损耗量大家可以试想一下有多么的恐怖。这样的情况一直到张謇在出使西域以后,找到了一个好的替代品苜蓿才算解决。

  一直到隋唐时期,中国文化开始向南方发展以后,粟米的重要性才算被动摇,而就在这之后,南方的水稻也算是华丽登场,但是粟米永远都是中国古人不能缺少的食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