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孔子的得意门生

  孔子曾称其为“瑚琏之器”

  子贡曾经有点“方”?

  他也曾被孔夫子吐槽?

  听听南老师如何说

  子贡方人。子曰:赐也,贤乎哉?夫我则不暇!

  ——《论语》

  子贡有时比较直爽,看见不顺眼的人,当面就说人家,得罪人,当面就方你。

  这个“方”字在四川、鄂西一带的方言中,常常听到人说。如说对某人方一方他,就是不妨得罪他一下。有时候说某人个性太直,也说某人是方人,这种人很直爽,常常容易得罪人,子贡就是这样。

  所以孔子说,子贡啊!“贤乎哉?”你要求别人,不要过于高了,不要希望别人都是贤人啊!有时候要马虎一点(这与古人对“贤乎哉”的确释,稍稍有点出入),而且老是得罪人,也不太好。假如是我,就没这个工夫去批评别人。

  年龄越增加,经验越多,讲话就只好保留一点,这也是一种修养的工夫。如果年龄增加,人情经过多了,把人事看透了,而转来对自己的朋友,非常厚道,宁可你不对,我不挖苦你,不刻薄你,仍诚恳对你,这是道德,这是学问。

  ——《论语别裁》

  人的心理很妙,没有人是无怨的。我经常引用古文辞的话——“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一个人无事可怨时,还怨东风呢!当然,花落水流都要去埋怨一番,这是人的心理,尤其是年轻人的心理。所以,世间几乎没有一个人真是善人,善人到了“无怨亦无恨”的境界,那就是圣人、佛的境界了。

  人要做到样样好是不可能的,因为把大怨化解平和了,那些小怨又会变成大怨了。“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所以说,圣人并不要求达到天下的至善,那是办不到的。因为是非好坏,在哲学上来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标准;是非善恶好坏,都是时间空间的变化,以及人为的因素而定的。

  今天我们这件衣服漂亮,几年后就觉得不漂亮了,这都是时空环境人为的心理变化而决定的。所以上古的圣人不要求达到天下无怨,人人无怨。“左契”是指大的原则,守住大原则就可以了,不必去责备他人。孟子也说过“有求全之毁,不虞之誉”,世界上的人常常按照圣人的标准去批评对方,要求别人十分严格,但绝不那样严格要求自己,这都属于“求全之毁”。

  ——《老子他说(续集)》

  人生境界常有求全之毁,谁也不是一个完人,每一个人都有缺点被人家挑剔。攻击人批评人的文章,都是求全之毁。诽谤人家容易,要求人家都是圣人,自己却是混蛋。写文章的人当然绝不是圣人,可是他要求人家都是圣人。

  所以我们人随时都有求全之毁。不虞之誉呢?有时候人家恭维我们,我们自己还没有想到有这个长处,甚至被人过度地恭维了,会使自己得意忘形。恭维来了,就是不虞之誉。所以我说孟子到底还是圣人。

  ——《易经系传别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