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貢,孔子的得意門生

  孔子曾稱其爲“瑚璉之器”

  子貢曾經有點“方”?

  他也曾被孔夫子吐槽?

  聽聽南老師如何說

  子貢方人。子曰:賜也,賢乎哉?夫我則不暇!

  ——《論語》

  子貢有時比較直爽,看見不順眼的人,當面就說人家,得罪人,當面就方你。

  這個“方”字在四川、鄂西一帶的方言中,常常聽到人說。如說對某人方一方他,就是不妨得罪他一下。有時候說某人個性太直,也說某人是方人,這種人很直爽,常常容易得罪人,子貢就是這樣。

  所以孔子說,子貢啊!“賢乎哉?”你要求別人,不要過於高了,不要希望別人都是賢人啊!有時候要馬虎一點(這與古人對“賢乎哉”的確釋,稍稍有點出入),而且老是得罪人,也不太好。假如是我,就沒這個工夫去批評別人。

  年齡越增加,經驗越多,講話就只好保留一點,這也是一種修養的工夫。如果年齡增加,人情經過多了,把人事看透了,而轉來對自己的朋友,非常厚道,寧可你不對,我不挖苦你,不刻薄你,仍誠懇對你,這是道德,這是學問。

  ——《論語別裁》

  人的心理很妙,沒有人是無怨的。我經常引用古文辭的話——“花落水流紅,閒愁萬種,無語怨東風”,一個人無事可怨時,還怨東風呢!當然,花落水流都要去埋怨一番,這是人的心理,尤其是年輕人的心理。所以,世間幾乎沒有一個人真是善人,善人到了“無怨亦無恨”的境界,那就是聖人、佛的境界了。

  人要做到樣樣好是不可能的,因爲把大怨化解平和了,那些小怨又會變成大怨了。“安可以爲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所以說,聖人並不要求達到天下的至善,那是辦不到的。因爲是非好壞,在哲學上來說,並沒有一個絕對的標準;是非善惡好壞,都是時間空間的變化,以及人爲的因素而定的。

  今天我們這件衣服漂亮,幾年後就覺得不漂亮了,這都是時空環境人爲的心理變化而決定的。所以上古的聖人不要求達到天下無怨,人人無怨。“左契”是指大的原則,守住大原則就可以了,不必去責備他人。孟子也說過“有求全之毀,不虞之譽”,世界上的人常常按照聖人的標準去批評對方,要求別人十分嚴格,但絕不那樣嚴格要求自己,這都屬於“求全之毀”。

  ——《老子他說(續集)》

  人生境界常有求全之毀,誰也不是一個完人,每一個人都有缺點被人家挑剔。攻擊人批評人的文章,都是求全之毀。誹謗人家容易,要求人家都是聖人,自己卻是混蛋。寫文章的人當然絕不是聖人,可是他要求人家都是聖人。

  所以我們人隨時都有求全之毀。不虞之譽呢?有時候人家恭維我們,我們自己還沒有想到有這個長處,甚至被人過度地恭維了,會使自己得意忘形。恭維來了,就是不虞之譽。所以我說孟子到底還是聖人。

  ——《易經系傳別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