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克己修身,志于道,据于德,可以为君子。


《论语斩件》1.8 君子不重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一词,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当作赞美词使用的。譬如,某人拾金不昧,就说「你真是一个君子」;某人彬彬有礼的礼让女士,就说「你真是一个君子」;某人半推半就的欺负了一个美女,美女会哭啼啼的说「我以为你是一个君子来著」……

在我们的观念中,君子就是一个诚实可靠、知书达礼、作风正派的道德综合体。

这种观念源自于儒家思想。

春秋之前,君子是君王之子的专用尊称,而后渐渐演变成道德尊称,孔子为了传播儒家学说,就把君子定义作儒家理想化的人格。初时,君子是指各项道德指标都达到圆满境界的人,位格非常高,仅次于至善至美、可望不可及的「圣人」。孔子不敢自称圣人,甚至也不敢自称为「君子」(《述而篇》7.33)。

后来孔子觉得这样不行,定义太高了根本无法立志践行,不利于儒家学说的传播,于是又给君子定了一个最低标准,那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说凡事要推己及人,持宽恕之心。能在日常生活中做到这点的人,也可以称作君子。

【不重则不威】——言行不稳重,就会不够威仪。

不重:言行举止不够稳重。重,本义背负沉甸甸行囊,解作庄重、稳重。

则不威:就没有足够的威仪。威,解作威仪,是指日常的各种言行举止,皆有其规范和相应的礼节,从而给人一种庄重尊严的感觉。

君子是儒家理念的的践行者,「重」是成为君子的首要条件。孔子阐述仁道时说,「『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13.27 ),这个刚毅木讷其实就是「重」的诠释,意思为内心刚强果毅、言行小心谨慎。

【学则不固】——保持好学的精神,不要固步自封。

学:有获取知识、掌握知识、系统的知识等含义,此处解作好学,热衷于追求各种新知识。

固:本义为坚固、不变动,此处解作固步自封,不思进取。

本句其实可以用一句俗话来完美诠释,那就是活到老学到老。

知识的海洋无穷尽,而所有的知识都是有年限的,旧知识不断被淘汰,更加有用的新知识不断的涌现。故而为君子者,要持开放心态,不断学习吸收新知识,来应对人生路上的各种新事物,只有这样才可以与时俱进。若是坚持用老一套的知识来理解新事物,不愿意学习新知识,就会变成固步自封,食古不化,渐渐跟不上时代的需求,最终被社会淘汰。

譬如说,有一些老人写得一手好毛笔字,算盘打得啪啪响,甚至还唱得一口好曲儿,若是放在以前,那可是俊彦才子,然而现在是信息互联时代,他们不会使用电脑,不会用手机上网,更不用说微信淘宝美团什么的了,这种老顽固就是典型的固步自封。他们掌握的还是年青时学到的知识,他们没有与时俱进,因为他们没有好学的精神,没有好好学习适应新时代的知识。

【主忠信】——以忠信为人生的基本原则。

主:权力或财物的所有者、决断处理、基本等涵义,此处解作基本原则。

忠:竭诚尽责、始终如一,此处解作忠诚尽职。

信:有消息、崇奉、承若、诚实,不欺骗等涵义,此处解作信守承诺,言出必行。

忠信是君子立身行事的基本原则。对工作能够做到尽忠职守,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能尽力做好职责内的每一件事情,不因私废公。人际交往,信守承诺,应诺的事情会尽心尽力的去完成,绝不欺骗。

贯彻执行忠信原则,就会受到人们的尊重和喜爱。

【无友不如已者】——不要亲近不忠不信之人。

无友:不要去亲近。此处的「无」和「友」都是动词用法,无指不要,友指去亲近。

不如已者:跟自己不一样的人。如,解作如同、相似。就是跟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

君子以忠信为立身行事原则,不如已者,就是跟自己志不同道不合的人,即不忠不信之人。然而有一些白话注解版本,却是「不如已」理解为采用了不如自己、比不上自己的意思,从而把本句注解为「不要和比不上自己的人做朋友」,无论从逻辑和上下文意来看,都是不可取的。

【过则勿惮改】——有过错就不要害怕去改正。

过:解作犯下错误行为。

勿惮改:不要害怕去改正。就进行逃避。惮,解作畏难、怕麻烦。

没有人可以不犯错的,关键在于知错能改。

没有人生来就具备实现梦想的能力,都是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在错误中吸收经验,不断精进,最终得以实现梦想。在这个过程当中,犯错和遭遇失败是很正常的,成功的人之所以成功,是因为能够在错误和失败当中,看清自己的不足,充分吸取经验教训,一次比一次变得优秀。

可以这么说,知错能改才是实现人生梦想的最大推力!

鉴于此,我作注解如下。

孔子说:身为君子,言行要稳重,否则就不够威仪;要好学,不可固步自封;要忠信,不可亲近不忠不信之人;要知错能改,不断精进。

……

以上乃孔子对君子的五点要求,无论古今,皆适用之。

更多的论语注解,请参见本人专栏《论语斩件》。


谢邀。这个问题太大,在这里分享一点我学习的体会。

首先,什么是君子?这一点很重要,明白了这一点,后面的问题才有意义。

有趣的是,要明白什么是君子,又得先搞明白:什么是人?

从生物学上来说:人是灵长类动物。但如果仅仅如此,那人在本质上,只是动物的一种。这从生理结构上来说,是没有错的。但人仅仅是这样吗?显然不是的。

仔细来说,人的生命中还有一个更本质的,区别于动物的本性的东西,那就是孔子讲的:仁。论语讲: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可以看出,「仁」对人类而言的重要性。

人有「仁」,所以成人。人无「仁」,便不是人。

那什么是「仁」?用现代语言,简单来讲,「仁」就是性情,就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真善美。

再通俗一点,我们都希望我们自己可以变得更好。要注意的是,这个变好,不是为了获得财富、地位、名利的变好。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为了变好而变好。

为什么想变好?因为我们想让我们身边的人过的幸福。你看见,自己的亲人,自己爱的人,生病了,饿了,看见他过得很辛苦了,你是不是很自然的就很难受,很心痛,很希望他们不要难受,希望他们能够幸福?

那你要怎么去做?这时候,你需要勤劳、主动、勇敢的去奋斗,去做事!

不可避免,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多「诱惑」,懒惰、享受、放纵、自我、贪婪等等源自我们动物性的「本能」,会使人迷失,而丢失了对自己「仁」的性情的自觉。

所以,觉悟了「仁」的人,会让自己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停锻炼自己的精神,不断克服种种诱惑。慢慢的,逐步的,成就君子,成就贤人,成就圣人。

所以,是否是君子、贤人、圣人,并不是那么重要,也不是结果、目标,这些仅仅是人在成长自己的过程,自然呈现的一种精神状态,道德品质!

重要的,是人有「仁」,有性情,有真善美的本心。觉悟、体会到这一点本心的,并且以此作为毕生的追求,愿意为之付出努力,不断成长自己,为自己、为身边的亲人、朋友、家族、国家、民族的幸福,不遗余力的付出的人,完全忘掉了个人的私欲的人,就是君子!

那么,怎么成长?怎么克服各种诱惑?怎么做?这问题实在太大,我个人也还在学习当中。

不过,中国有很多这样的文化经典,都是过去的,有成就的,走在我们前面,为这个民族付出了一切,乃至生命的伟人,他们留下的文章,记录了他们成长的体悟。这些经典,文章里面,都有很多很好方法,值得我们学习。

久远一点的,便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再后面,有王阳明等等;近现代,梁启超、梁漱溟、熊十力、马一浮、钱穆、唐君毅、牟宗三等先生们的书,都有他们对于如何成长个人修养、性情的方法、体会。


君子,在现代社会,处处充满诱惑,多数人又只精致的只关心个人私利得失。在这么一个环境下,君子应该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为的标准是「良知」,为的事情要为「公」。不管他人议论,自己恪守良心做一个有利于公众利益的人,就是君子。


在遇到艰难险阻的时候保持平和而愉悦的心态,然后要时刻不忘自己的使命和志向,对未来抱有充足信心,同时行为准则也不改变。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