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子建在那里,如果没有土地附加价值,只是一堆钢筋水泥。

  土地横亘在我们面前,如果没有学校、医院、商超等资源集聚,只会是一片荒芜。

  资源再稀缺,没有了外来人口,也只是一座空城而已。

  看似不起眼的农民,才是房地产的中流砥柱,低收入群体的疯狂涌入,才造就了京沪深和新一线城市房价的狂飙。

  君不见,去年各城市的抢人大战,还瞄准本科、大专、年轻人,今年索性将标准一降再降,没有年龄限制,无关学历高低,只要你愿意来这个城市,举双手欢迎。

  可惜,世上的事总是事与愿违,留在家乡农民日益减少的同时,外出流动人口规模也在下降,这个看起来挺矛盾的现象,其实从侧面说明:他们对房地产的贡献也逐渐式微。

  4月11日,知名经济学家林采宜发文指出,自1998年以来,我国农村户籍人口每年减少1千万以上。另外,作为衡量农民工规模的重要指标,全国春运客运量增速逐年递减,从14.1%降至0.33%。

  这份沉甸甸的数据,恰好解释了上文的矛盾现象,留在家里的农民,20年来每年递减千万的规模,外出的人口,又不断在递减,这部分人群既没有出去打工,又没有在家面朝黄土背朝天,他们去哪了?

  真相只有一个:他们成了“新市民”,成了千百个小城市的新鲜血液。

  无论是农民还是农民工的缩减,都意味着他们有买房落户的强大需求,但是,据联讯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奇霖的研究,当前我国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是58.52%,根据国际上的经验,未来10-20年,城镇化率的提升空间也不过10%-20%之间。

  同时,房地产市场的体量,如今却膨胀到了15万亿的规模(截止2018年底),遥想2008年,行业龙头万科的销售额不过数百亿,如今已经扩张到了几千个亿,回款动辄以六七千亿来计算。

  说到这里,我们不难发现一个很严峻的现实:农民流失、农民工减少,房子在以十倍乃至十数倍的增速加盖着,买房需求被大量透支,这种趋势如果继续下去,就没人买房了!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房子比人多的现象正在我们身边发生,在2012年,英国剑桥大学的一份调查中,我国的人均居住面积是36平米,在2016年,统计局公布的人均面积数据已经达到了40.8平米,在2018年,原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说我们的人均数据已经达到了40多平米,还在继续增长。

  可以预见的是,房地产的需求在未来会进一步被压缩,现在的十几万亿楼市成交额,靠农民每年的减少数量,已经是杯水车薪,只有转变以往的旧思路,房地产的投资开发、土地供给从自住需求出发,才能扭转不利的局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