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历久弥新的教育观:为孩子预备好以勇气迎接人生

    曾端真 古典阿德勒学派深层心理治疗师、国立台北教育大学退休教授   

 

  本书贯穿一个概念:勇气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资产。儿童教育的根本之道是了解孩子的人生风格,并且以鼓励协助孩子培养勇气。人生不是坦途,每个人都无法避开困难,必须面对人生任务的挑战。阿德勒主张儿童教育的目标在于为孩子预备面对人生任务,和克服生活挑战的勇气。

  坊间关于管教孩子的书或讯息,有如万花筒般,绚丽又千变万化。许多父母和教师面临的困境是,虽然读遍了书本知识,在面对孩子的问题时,仍然有英雄无用武之憾,也迷失在多如牛毛的管教知能中,无所适从。阿德勒为我们指出其中一个关键,那就是大人们几乎都缺乏对孩子的行为目的之了解,只著眼在孩子的表象行为,因而所用的管教方法上焉者扬汤止沸,下焉者孩子越走越偏。阿德勒说,我们无法直接处理行为或症状本身,必须了解孩子这个人,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教导。我们关注的焦点不是「错误行为」,而是犯了错误行为的「孩子」。教育孩子的时候,关心人必定要先于处理行为。

  阿德勒用深入浅出的故事来说明人生风格,以及如何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人生风格是主导人生的轴线,有如隐藏在个体潜意识中的领航图。这张隐藏的人生地图指出个体所欲前往的目标,以及如何避开所厌恶的处境。个体的目标即其优越感所在,其所厌恶的处境即其自卑感之处,偏差行为或症状便是他们追求优越感和逃避自卑感之手段。

  孩子的错误行为是其人生风格偏误的迹象。阿德勒说人生风格是所有行为的核心根源,幼儿在五岁之前,已然建立了人生风格的原型,父母和教师必须能够辨识儿童的人生风格是否已经偏误,并且及时伸出援手。孩子犯错是气馁的现象,因此教育孩子不能偏离鼓励之道,唯有鼓励,才能让气馁的孩子有勇气修正人生风格,走回正途。正确地了解孩子,谨守鼓励的态度和技巧,便不会在管教技巧的迷阵中乱了方寸。

  阿德勒主张人格的整体性,行为只是整体人格的表象部分,了解孩子必须以整全的人性观来看待。任何意图以片面的行为症状来解释行为意义的人,将无法看到孩子心理生活的整体样貌,也就失去了引导孩子的正确方向。对于孩子违规犯过、冷酷无情的行为,如果不了解其行为之目的,很容易祭出处罚的策略。处罚只会让孩子更强化他们对世界的敌意,更恶化他们的行为模式。以处罚来管教孩子,凸显出管教者对于人性知识的贫乏。我们需要对孩子有整全的了解,去发现冷酷无情背后暗藏的脆弱心灵。内在脆弱的儿童,对于受伤相对的敏感,有如脆弱的枯枝,轻轻一碰便会断裂。他们的行为显示其仍然奋力在保护这根岌岌可危的枯枝,他们不想断裂。为了自我保护,避免受到断裂的痛苦,他们需要戴上盔甲,用冷酷无情来武装自己。这类孩子,需要的是鼓励,而不是处罚。前者有如温暖的阳光,让孩子有勇气脱下盔甲;后者有如冷冽的寒风,只会让孩子更握紧武器来保护自己。握紧武器的孩子,正是父母和教师眼中的顽劣孩子,然而大人们并未觉察自己在「制造」屡劝不听的孩子。

  幼儿都会有自卑感,自卑感会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创造出其主观认定能够克服自卑感的方法。阿德勒说每个人都是自己人格的画家,但不是完美的画家,每个人都会犯错,也不完美。儿童的认知是建立在对事实的主观诠释,而非事实本身;其所创造的补偿自卑模式,犯错的可能性极高。个体在成长过程中会出现心理问题和障碍,我们必须从儿童的成长史来了解孩童,探求其行为的意义,及其自我观点、人我观、和对生活世界的观点。孩子以这些观点为立基,创造出补偿自卑的行为。孩子的行为都是为了避开自卑感所创造出来的自我保护模式。儿童和成人对于困难的认知有所不同,成人必须用他们的眼睛来看世界,用他们的耳朵来听声音,用他们的心来感受世界。教师必须读懂孩子的心理世界,并且用同理的态度和鼓励的方法,才能修正他们错误的补偿自卑模式。

  补偿自卑的心理机制是潜意识的历程,小孩自身并不知道。生活中常见成人受困于儿童的偏差行为,生气地问:你为什么这么懒惰?你为什么要偷窃?你为什么这么没有自信?你为什么不上学?你为什么改不过来呢?孩子如果愿意说的话,也只能说出表面的原因,他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目的何在。阿德勒说,我们不能期待儿童能说出答案。找寻答案是教育者的责任。答案就在儿童的人生风格中。

  书中说明了儿童如何建构出气馁的人生风格。犯错是孩子失去勇气的现象,只有气馁的孩子,没有坏孩子,这是教育者应有的基本常识。这个常识帮助教师在面对孩子的行为时,去除评价的眼光,保持客观、同理的态度,以平静的情绪,找到帮助孩子的出口。迷航的孩子,需要予以导航而不是处罚或弃之不顾;气馁的孩子需要被鼓励,以协助其重建勇气。

  本书的英文版发行于一九三○年,距今将近九十年,但是读来仿佛在谈近在你我身旁的儿童、青少年、父母与教师。阿德勒的每句金言,温暖中又带著当头棒喝的警醒力道,让人臣服。有别于读理论书籍的苦涩、和操作式手册那般的生硬,阿德勒以说故事的方式,贴紧我们的困惑,娓娓道出阿德勒心理学的重要原理,边读边有解惑的快感,脑海中也不断地浮出新方法。这本书没有教我们技巧,但是在阿德勒教育观的薰陶之下,将能自然地创造出和孩子互动的有效策略或技巧。

  教师和父母在教育孩子时,都应以了解儿童为本,如阿德勒所言,正确地了解孩子将比不了解孩子更能好好地教育他们。

立体书封.jpg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2:儿童的人格教育

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阿德勒(Alfred Adler

彭正梅、彭莉莉

2018年12月25日出版

内容简介

~~最全面阐述「阿德勒」教育思想的一部经典~~

 

勇气,是孩子最重要的人生资产。

人生不是坦途,每个人都必须面对困难;

教育的目标,就是去了解孩子,为孩子预备好面对人生任务,有勇气去克服挑战。

 

本书是二十世纪伟大的心理学家、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Alfred Adler),专门讨论儿童的人格发展与教育观念的一本经典。

这也是一本直指我们每个人内心的书——我们都有过童年,有过童年时期的种种体验,因此我们会如此关心教育问题。这本书正好直接剖析「人—教育」的核心问题,透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再活一次,认识自己,并且更知道如何好好地教导小孩。

这本书结合了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以及许多实例,希望给予家长、老师、心理辅导者一些指引,如何帮助孩子培养健全的人格,并了解儿童行为问题的症结、问题儿童是如何产生的。

阿德勒的核心观念包括:

‧一个人的人生风格(style of life)是他所有行为的根源,幼儿在5岁之前,就会建立其人生风格的原型。父母和教师必须注意孩子的人生风格是否有偏差。

‧孩子的偏差行为,只是他们追求优越感和逃避自卑感的手段。

‧孩子从小到大,在以下这三个面向,最能表现真正的自我:

 

1. 人际关系(群己):如何结交朋友,与人相处?

2. 社会分工(志业):如何投入和运用自己的一生?

3. 亲密关系(爱与被爱):如何和异性相处?

 

‧人生目标错误的儿童,会为了维持其优越感,而产生各种问题行为,小则冷漠、自闭,大则与社会为敌。

‧没有坏孩子,只有灰心气馁的孩子。这些孩子需要鼓励,帮助他重拾勇气。

‧一些「好孩子」之所以表现出好的行为,可能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优越感。当情境产生变化,他的好行为不一定能持续。

 

解决这些儿童问题的关键,在于了解其整体人格,并给予同情、理解、关心与鼓励,而不是惩罚。透过一步步的认知层面的改造,让儿童重新形成一个对社会有益的目标,可以正面地实现其优越感。

本书的英文版于1930年出版,距今将近90年,但是读来没有距离,仿佛在谈我们身边的儿童、青少年、父母与教师。阿德勒的每句金言,温暖中又带有当头棒喝的力道,他以亲切的口吻,为我们解惑,也道出阿德勒心理学的重要原理。

借由这本书,我们可以更了解孩子,也更认识自己,这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开始。

 

导读

曾端真  古典阿德勒学派深层心理治疗师国立台北教育大学退休教授

专文推荐

丘美珍  妈妈悦读基地创办人

洪仲清  临床心理师

许婴宁  咨商心理师

 

阿德勒为我们指出一个关键,就是大人们几乎都缺乏对孩子的行为目的之了解,只著眼在孩子的表象行为。阿德勒说,我们无法直接处理行为或症状本身,必须了解孩子这个人,才能给予孩子正确的教导。我们要关注的焦点不是「错误行为」,而是犯了错误行为的「孩子」。教育孩子的时候,关心人必定要先于处理行为。

——曾端真,古典阿德勒学派深层心理治疗师、国立台北教育大学退休教授

 

这本书虽然是写给家长和老师看的,而且灌注了满满的心理学氛围,但是却不因此而显得艰涩,反而从头到尾都充满了对孩子的关爱之心。阿德勒就像是孩子的代言人,他为孩子发声,写下他们无法以言语流畅表达的内心剧场,写下他们如何因大人的忽视或溺爱,而长成今日的模样……

——丘美珍,妈妈悦读基地创办人

 

这本书是为家长及老师而写,特别是写给那些非常用心、希望带给孩子最好的教育及规矩的家长及老师们。正因为我们都渴望给孩子最好的,而「最好的」是来自我们大人的观点,所以总是会有盲点。作者鼓励我们也从孩子的视角去了解他们的处境,去体会他们因为环境、生理因素或人际互动中尝到的挫败感,去了解那些不愿意正视大人双眼的孩子在害怕什么,去想像那些被贴上懒惰散漫、心不在焉标签的孩子们,可能是更害怕被贴上无能或愚蠢的标签。

——许婴宁,咨商心理师

 

阿德勒博士是一位相当具有社会意识的心理学大师,在他的个体心理学中,把人视为一个独立而统一的个体。然后,在社会、学校、家庭等系统与脉络里面,看待一个成长中的儿童,如何超越其自卑感,形塑其人格与生活型态,并持续一生地追求优越感与实现自我价值。

——洪仲清临床心理师

 

【作者简介

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

奥地利精神病学家、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与佛洛伊德、荣格齐名,为二十世纪精神分析学派的三巨头之一。

阿德勒对后世的影响与贡献极大,包含多位知名心理学家,如马斯洛(Abraham Maslow)、弗兰克(Viktor Frankl)、罗杰斯(Carl Rogers)、佛洛姆(Erich Fromm)等,而人际关系学大师卡内基(Dale Carnegie)、成功学大师柯维(Stephen R. Covey)、经营管理大师大前研一也都深受阿德勒心理学的启迪,卡内基更曾赞誉阿德勒是「毕生研究人类及其潜力的伟大心理学家」。

他的重要著作有: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The Science of Living

  阿德勒心理学讲义2:儿童的人格教育》(The Education of Children

  自卑与超越》(What Life should Mean to You

  认识人性》(Understanding Human Nature

 

【译者简介

彭正梅 

华东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所所长。研究方向是比较教育学、德国教育学、西方教育哲学、教育政策。出版的学术著作有《异域察论:德国与美国教育学研究》、《求取与反思:新世纪以来全球教育改革研究及中国教育传统的初步考察》等多部,还有多部译著出版,并在重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

彭莉莉

教育学博士,现就职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

 

【目录

导读

历久弥新的教育观:为孩子预备好以勇气迎接人生  曾端真

 

推荐序

穿越时空的阿德勒,解密亲子因果之旅  丘美珍

鼓励是邀请孩子合作的主要方法  洪仲清

我们害怕管不动孩子的同时,孩子也很害怕让父母失望  许婴宁

 

第一讲  引言

第二讲  人格的统一性

第三讲  追求优越及其对教育的意义 

第四讲  导正追求优越的方向  

第五讲  自卑情结

第六讲  儿童的成长:防止自卑情结

第七讲  社会情感与儿童成长的障碍

第八讲  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不同情境下的儿童心理及其矫正

第九讲  新环境的测试:孩子是否准备好了? 

第十讲  孩子在学校

第十一讲  外在环境对儿童的影响

第十二讲  青春期和性教育

第十三讲  教育的错误

第十四讲  对父母的教育

 

附录一  个体心理问卷

附录二  五个孩子的案例及其评论  

附录  阿德勒生平年表

 

查看原文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