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文亦物谈山西古建筑:被人遗忘的珍品,多福寺的明代壁画

(感谢邀请,本文约1000字,阅读需时4分钟)

多福寺创建于唐代,古名崛围教寺。明洪武年间,晋恭王出资重修,弘治年间改为现在的名字。正殿即大雄宝殿内存有90平米的明代壁画,内容是释迦佛经变图,也有人称之为如来应化示迹图、传记图、释迦谱等,今天亦文亦物老师讲壁画的作品内容:

1、佛传故事图

多福寺是宗教题材,创作过程中既有粉本故事作为依据,也会参考流行的大量佛经典籍。东壁二十二幅为「八相成道」中的前半部分,第四幅为「九龙吐水 太子沐浴」,这来自于西晋竺法护的《普曜经欲生时三十二瑞品》。第七幅「太子周行七 指天指地步金莲」则来自于隋天竺三藏法师《佛本行集经树下诞生品》。

(西壁)

东壁壁画以佛前期故事为主,西半壁则以佛后期故事为最。如西壁二十二幅是原「八相成道」的降魔、成道、说法、入灭,佛的成道和说法是重点内容。第七十九幅为「世尊双林涅槃之处」,完整再现了《大般涅槃经》中世尊在婆罗树下寝卧,中夜入第四禅,寂静无声,阿难心慌迷闷,昏迷难醒的场景,栩栩如生。

2、创作的粉本

明清时,寺观壁画也不会瞎画,而是有粉本作为依据,就是我们今天常说的小样、样稿。太原崇善寺作为明早期的皇家寺院,历来是周边寺院效仿的楷模。崇善寺内存有一份明初年的佛传故事粉本是镇寺之宝,而多福寺壁画主要就来自于这套粉本。多福寺的作者是民间画工,更加简洁,人物和构图的设计更个性化,表达细腻,与崇善寺还有一定差异,说明了匠师们的水平不一。

崇善寺建于明洪武十六年,晋恭王朱刚为纪念母亲高皇后而创,晋王家庙。崇善寺的壁画集中在正殿,却在清朝同治年间被焚毁。所幸的是成化年间留下了一套摹本,这套摹本共有84幅,每幅宽37公分,长51公分,详尽记录了释迦摩尼佛的一生事迹。

3、宫殿建筑

古建筑是多福寺壁画中的重点之一,工笔界画是它的主要形式。画面中出现了非常多描绘宫廷生活的场景,亭台楼阁无数,屋顶单檐、重檐,鸱尾、垂兽俱在,屋檐处的细节甚至画出了镶嵌兽面纹的瓦当,蹲兽、傧伽、梁枋、斗拱、地砖、红柱,都画的一丝不苟,宫殿前还有山石草木。

据雕塑名家钱绍武先生推测,多福寺壁画也有浙派画家戴进的影子。戴进生于洪武年间,卒于天顺六年,是明代院体画的民间领军人物,工笔画入手,研习李唐、刘松年,早期作品有精工富丽的院体风,与其生存的年代也吻合,这说法应有一定的道理。

关注【亦文亦物】实地考察,看山西国保古建、古迹艺术、经典人文知识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