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文亦物談山西古建築:被人遺忘的珍品,多福寺的明代壁畫

(感謝邀請,本文約1000字,閱讀需時4分鐘)

多福寺創建於唐代,古名崛圍教寺。明洪武年間,晉恭王出資重修,弘治年間改為現在的名字。正殿即大雄寶殿內存有90平米的明代壁畫,內容是釋迦佛經變圖,也有人稱之為如來應化示跡圖、傳記圖、釋迦譜等,今天亦文亦物老師講壁畫的作品內容:

1、佛傳故事圖

多福寺是宗教題材,創作過程中既有粉本故事作為依據,也會參考流行的大量佛經典籍。東壁二十二幅為「八相成道」中的前半部分,第四幅為「九龍吐水 太子沐浴」,這來自於西晉竺法護的《普曜經欲生時三十二瑞品》。第七幅「太子周行七 指天指地步金蓮」則來自於隋天竺三藏法師《佛本行集經樹下誕生品》。

(西壁)

東壁壁畫以佛前期故事為主,西半壁則以佛後期故事為最。如西壁二十二幅是原「八相成道」的降魔、成道、說法、入滅,佛的成道和說法是重點內容。第七十九幅為「世尊雙林涅槃之處」,完整再現了《大般涅槃經》中世尊在婆羅樹下寢臥,中夜入第四禪,寂靜無聲,阿難心慌迷悶,昏迷難醒的場景,栩栩如生。

2、創作的粉本

明清時,寺觀壁畫也不會瞎畫,而是有粉本作為依據,就是我們今天常說的小樣、樣稿。太原崇善寺作為明早期的皇家寺院,歷來是周邊寺院效仿的楷模。崇善寺內存有一份明初年的佛傳故事粉本是鎮寺之寶,而多福寺壁畫主要就來自於這套粉本。多福寺的作者是民間畫工,更加簡潔,人物和構圖的設計更個性化,表達細膩,與崇善寺還有一定差異,說明瞭匠師們的水平不一。

崇善寺建於明洪武十六年,晉恭王朱剛為紀念母親高皇后而創,晉王家廟。崇善寺的壁畫集中在正殿,卻在清朝同治年間被焚毀。所幸的是成化年間留下了一套摹本,這套摹本共有84幅,每幅寬37公分,長51公分,詳盡記錄了釋迦摩尼佛的一生事蹟。

3、宮殿建築

古建築是多福寺壁畫中的重點之一,工筆界畫是它的主要形式。畫面中出現了非常多描繪宮廷生活的場景,亭臺樓閣無數,屋頂單檐、重檐,鴟尾、垂獸俱在,屋檐處的細節甚至畫出了鑲嵌獸面紋的瓦當,蹲獸、儐伽、梁枋、斗拱、地磚、紅柱,都畫的一絲不苟,宮殿前還有山石草木。

據雕塑名家錢紹武先生推測,多福寺壁畫也有浙派畫家戴進的影子。戴進生於洪武年間,卒於天順六年,是明代院體畫的民間領軍人物,工筆畫入手,研習李唐、劉松年,早期作品有精工富麗的院體風,與其生存的年代也吻合,這說法應有一定的道理。

關注【亦文亦物】實地考察,看山西國保古建、古蹟藝術、經典人文知識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