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一下依恋对于亲密关系中的「婚恋关系」的影响吧!

在一段婚恋关系中,不同依恋类型的人会有不同的偏好。

首先,在身体接触的偏好上有差异。

安全型依恋和和沉迷型的人会喜欢通过身体接触来表达情感, 回避型和恐惧型则不喜欢和自己的恋人进行身体上的接触。

其次,依恋类型的不同,也可能意味著在性行为的偏好上有所差异。

安全依恋的人对其性伙伴是充满友情的、关心的。

恐惧型依恋个体则对性行为抱一种游戏的态度, 对性伙伴缺乏同情、缺乏无私的爱。

沉迷型依恋个体对性伙伴抱著一种占有、依赖的态度。

最后,漠视型个体对性行为抱一种游戏的态度, 对性伙伴缺乏无私的爱, 也无占有欲。

不过,到底能不能用依恋类型来理解婚恋关系在学术上依然存在争议,而一个人的依恋类型也不是完全不变的。

作为一名搞心理咨询的人,我更关心,当你看到这些依恋相关的知识的时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这些知识怎么影响到了你的亲密关系?

如果它加深了你对自己和伴侣的理解,加深了对于你们的关系的认识,那非常幸运。

而如果依恋类型成立一个标签,牢固地贴在你或者伴侣的身上,成为你们否定和批判的工具,那就非常遗憾了。

很遗憾看到许多人把依恋模式当作一个新的标签贴在自己或他人身上,把心理学的科学力量变成了评判和否定自己与他人的权威。

我想,任何一个心理学的力量都应该是帮助我们去了解自己和他人,用这份了解来促成达到真正的包容和接纳。

参考文献:许兴建.婚恋依恋研究进展.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6,14(2)


幼儿期依恋是以后所有人际关系的缩影,

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包括对自我的看法、对他人的看法,这些看法会影响日后人际关系中的相处模式、情绪体验等方面。

具体的可以参考下面这篇文章。

心理科学中的依恋一、 依恋的内涵 依恋(Attachment)被定义为在出生后头一年,婴儿与一个或少数重要的成人抚养者(通常是母亲)之间形成的情感联结。这一情感联结会引导婴儿自己形成信任或安全感。一个安全的关系通过婴儿在焦虑或不安的时候寻求与依恋对象的接近而体现,一…10 赞同 · 4 评论查看完整文章

还有这两篇回答:

回避型依恋者在亲密关系中的需求是什么?他们希望伴侣给予他们什么?他们在亲密关系中的内心戏是怎样的??

www.zhihu.com图标「依恋」理论近期有出现新的应用吗,为什么「依恋」话题如此老旧却还是很受欢迎??

www.zhihu.com图标

幸福人生、亲密关系健全人格,我们需要的是稳定的依恋

当人类想追求幸福的人生时,最重要的就是稳定的依恋。所谓依恋,指的是人与人缔结紧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的基础也借此定型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依恋形式,不只是人际关系和感情生活,连工作方式及人生态度都深受不同的依恋形式影响。拥有稳定依恋形式的人,无论在人际关系还是工作上都会表现出强韧的适应力;他们不但与人相处起来顺利,还能与他人建立起深厚的信任,长年下来,更可获得丰美的果实。这样的人,面对任何人都能坚定表达自己的主张,同时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孤立;遇到困难时,他们懂得如何求助,也知道如何巧妙地保护自己;他们很少因压力而忧郁,容易被人接受也乐意接受别人,因此易于掌握成功的机会,并毫不费力地把握机会发挥自己的才能。要需后天形成的依恋,影响力甚至会超过遗传基因

过去,依恋的问题多半被视为儿童问题,尤其容易出现在那些成长于特殊或悲惨家庭环境中的儿童身上。不过,近年来除了用于探讨一般的儿童问题外,依恋也开始被当作成人问题来思考。不只如此,依恋问题已确定和如今造成社会问题的各种困难及障碍有关。

举例来说,依恋问题不只是引发忧郁症、焦虑症、酒精使用障碍(酒精成瘾)、药物使用障碍(药物依赖)、赌博成瘾、边缘性人格障碍及暴食症等的危险因子,也被视为导致离婚与家庭破碎、虐待与忽略、逃避结婚生子、拒绝融入社会、不良行为与犯罪行为等问题的重要因子,进而开始受到重视。此外,近来经常被提起的「发展障碍」一词,已知除了会发生在儿童身上外,也有不少发生在成人身上的案例。依恋障碍与这种发展问题的成因有相当大的关联,实际上,也有很多依恋障碍被诊断为发展障碍的例子

我长年接触人格障碍与发展障碍患者的治疗工作,经常感觉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些年轻患者的养育环境。愈难处理的案例,愈是与依恋问题有著千丝万缕的关系,而这一点也使症状趋于复杂,更难治疗。

如果把依恋看成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及人格形成的基础,其实就一点也不难想像了吧。不管在哪种依恋形式下成长,都会造成长达一生的影响,依恋的影响力似乎更胜于与生俱来的基因。就这层意义来说,依恋形式堪称「第二基因」。对于人格障碍及发展障碍已有一定程度了解的人,再加上依恋形式的观点,想必更能深刻理解与人格及发展障碍相关的问题,也更能看清楚,曾经面临的困难究竟从何而来。不过,依恋问题并非少数特定族群的问题。几乎所有人或多或少都有依恋方面的问题。

为什么总是在意别人的想法?为什么总是没有勇气表现自己?为什么无法从内心享受人与人的交流?为什么即使压抑自己也要配合别人?为什么总是冷眼旁观,对什么事都无法认真?为什么对遭到拒绝和受伤害特别敏感?为什么明明知道没有好处还是要逞强?

从依恋障碍入手,许多人生难题会迎刃而解

依恋的稳定性与依恋的形式,不只影响了人际关系以及人们的亲密关系,更与每个人的生存之道、人生兴趣、恋爱及育儿方式、抗压性也脱不了干系,甚至和一生的健康状态有关。依恋在潜意识中支配著人们的心理与行动。我们常常困惑不解:明明可以选择其他生活方式,为什么偏偏要这样生活呢?只要理解一个人的依恋形式,想来这个问题就能水落石出了。

该怎么做才能让人生更顺利?该怎么做才能让生活更丰饶?该怎么做才能正向解决现在面临的问题?该怎么做才能更接近幸福?

重新认识自己并有了自觉之后,我们就不难察觉,从根本上影响这些问题的正是依恋状态。解决之道则是看自己能否克服过往不当依恋所造成的伤害,以及今后是否能拥有稳定的依恋关系,能修复多少不稳定的部分。

想告诉大家:我们为了达成这个目的需要什么,能做什么,有哪些提示可以参考。

此外,对于正在医疗、福利及教育领域协助处理各种问题个案的专家,他们在帮助人格障碍及发展障碍的患者时,我希望能为他们在容易忽略的地方提供一些可借鉴的观点。

为了改善并妥善处理人格障碍及复杂化的发展障碍,必须从依恋的观点入手。即使在已认定为忧郁症、焦虑症或依赖症等过往疾患概念的状态下,愈是难以用一般治疗法改善的案例,愈是和依恋问题息息相关。就某种意义而言,若你至今所做的努力都无法顺利发挥治疗功能,或许正因忽略了依恋因素的缘故。

事实上,往后你就会发现,许多无法以过往疾患概念解释,难以理解且治疗困难的状况,只要从依恋障碍的方向寻找原因,往往可以得到解答。从依恋的观点出发,可以更立体、更有深度地掌握问题所在,从中获得帮助病患真正痊愈的重要提示。


专著:《依恋与情绪聚焦疗法》

大众书:《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走得更近》


影响亲密关系的有两种动力:爱和怕。依恋是人类爱的本能。


会影响两人相处模式


心理学也是你可以看懂的


谢谢邀请!

首先对于依恋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精神病学家鲍尔比(John Bowlby,1969)提出的,他在洛伦兹(Konrad Lorenz)的研究(婴儿对母亲的印刻理论)和哈洛(Harry Harlow)的实验(幼猴尽管由铁丝做的母猴喂养,但却寻求依偎于有绒织物的母猴)的基础上,将依恋定义为「个体与具有特殊意义的他人形成牢固的情感纽带的倾向,能为个体提供安全和安慰」。鲍尔比提出依恋这个概念主要是用来解释婴儿与其养护者之间的情感联系,但后来的研究者们将之扩展到了成人之间。

现在我们一般认为,依恋是个体与主要抚养者发展出的一种特殊的、积极的情感纽带,也是指个体寻求并企图与另一个体在身体和情感上保持亲密联系的倾向。

具体来说,当我们对某人产生依恋时,我们会产生接近TA的愿望(与其分离时感到焦虑),感到威胁时倾向于求助于TA,并且感受到被TA支持著去探索种种新事物。

依恋既是个体最初的社会性联结,也是情感社会化的重要标志。简单来说,通过依恋他人我们不再是一个孤单的个体,而是一个融入了集体的社会人。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