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白天理性思维主导,目的性更强;晚上感性思维主导,很容易情感迸发。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决策力都是有限的。换句话说,你一天的第一个决策质量最高,最后一个决策质量最差。(是相对于你自己水平而言的最高和最差,而不是客观的最好与最坏)

据说,奥巴马当总统的时候,每天早起的日常安排是固定的,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早餐,同样的锻炼项目和顺序,就是因为不想浪费决策力。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很多人,做的不是体力劳动,但是一天下来累的不得了。半天打打电话,处理几件事情,做几个决策,然后就会变得很疲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累」。这就是因为他们的注意力和决策力都被大大消耗掉了。因此,他们从「理智」状态,进入了「情绪」状态。只有通过休息,才能够重新获得精力,重返「理智状态」。

就个人来说,我也有过这种情况。一个下午处理一些烦心的杂事,晚上就不想动了,手机刷著也无聊,躺床上开始想有的没的。但如果换个情况,晚上是一天的开始呢?有时候连续赶工太累,通宵熬夜完成项目,然后一觉睡到下午,起来直接吃晚饭。在这种情况下,你猜我晚上会干啥?会多愁善感、情感迸发吗?才不会!电脑打开,游戏走起,电影下著!要玩的那么多,谁有时间多愁善感啊。


生理因素

白天大脑的血清素比较多,促进思考,夜晚大脑的褪黑激素比较多,促进休息。

心理因素

白天大脑忙著运作,晚上才有空整理思维。

社会因素

白天与人打交道比较多,夜晚才比较多静下来的时间。


夜晚似乎像是紧绷了一天后的放松,甚至放纵。躺在床上,睡不著的时候,那个思绪放飞……那个纵横开阖……

可是第二天上班后,似乎社会的重新苏醒,一切规条重新动起来,自己便自然地进入惯性流程中,夜晚的放飞真的成了一场梦一般,烟消云散……不过并不妨碍某个晚上又重新上演……

我想原因在于,我们的智识主要在白天运作,具有巨大的惯性和理智认同力。换个角度,如果我们不上班,就自我生活,随心而过,就很容易做出各种类似夜晚突发奇想式的改变。因为上班就是一种被社会化的加强过程,身处规则中,一日日不断强化。而适当脱离社会,脱离地越久越远,发生改变就越容易,似乎自己随时就可以做主。

那时候,夜晚的「胡思乱想」真的可以改变生活。而且不止夜晚,任何时候,想变就变。


是因为白天学习和工作压抑了情感,到夜间有了空闲才好迸发。


晚上太累了,没办法思考了,但从个人方面近凌晨方面思维会很活跃,具体的还要看个人。


成熟个体都有自我保护

晚上夜深人静,一个人躺床上,自我感觉到惬意安全,自我保护降低,整个思维意识系统将更主观唯心,可以更好的和自己对话,改变我们的自己的认知

自我会思考今天一些印象深刻或者违背自我认知的事件,反思自我,改变自我


念波的起落频率起落幅度差异。一般而言,白天,眼耳鼻舌身意,忙活的紧。


一旦理性力量用光,白天人会陷入疲惫,晚上则会感性爆发,

相反,白天会思维加速,晚上会失眠。


白天事儿多。晚上宁静点,想的多点。


白天社会人,晚上自然人。白天紧箍咒,晚上大悲咒。白天和你好好算账,晚上和你慢慢算账。白天找奶嘴,晚上找枕头。白天志坚,晚上脑残。白天机器人,晚上艺术家。白天像淀粉实在,晚上像奶粉柔滑。白天扩张外放,晚上收敛凝藏。白天和陌生人虚情假意地欢乐,晚上和亲近人真情实意地吵架。白天想到了晚上好好放松一下,晚上想到了白天一定要改变自我,等到白天想算了吧,过一天算一天,晚上又想不能就这么算了,过一天算一天算怎么回事。白天想涨工资的事,晚上想发工资的事。白天想恋爱,晚上想回家。白天想回家,晚上想恋爱。白天白忙,夜晚夜宵,也算安慰。不经意间白天晚上都过了,加起来感觉没一天,也不知道时间都去哪了。

这种差异是为了适应生存需要机制。白天为获得资源处于收集信息防御作战状态,多理性谋划。夜晚等满载而归自然舒缓放松分享劳动成果交流心得,多感性。自古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存模式,沿袭至今。

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白天理性可能占据的更多思考的都是工作等等方面,到了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考虑的就是自己感受等等所以感性思维占据更多


正常的生理变化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