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白天理性思維主導,目的性更強;晚上感性思維主導,很容易情感迸發。造成這種差異的原因是什麼?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的注意力、決策力都是有限的。換句話說,你一天的第一個決策質量最高,最後一個決策質量最差。(是相對於你自己水平而言的最高和最差,而不是客觀的最好與最壞)

據說,奧巴馬當總統的時候,每天早起的日常安排是固定的,穿一樣的衣服,喫一樣的早餐,同樣的鍛煉項目和順序,就是因為不想浪費決策力。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這樣的情況。很多人,做的不是體力勞動,但是一天下來累的不得了。半天打打電話,處理幾件事情,做幾個決策,然後就會變得很疲憊,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累」。這就是因為他們的注意力和決策力都被大大消耗掉了。因此,他們從「理智」狀態,進入了「情緒」狀態。只有通過休息,纔能夠重新獲得精力,重返「理智狀態」。

就個人來說,我也有過這種情況。一個下午處理一些煩心的雜事,晚上就不想動了,手機刷著也無聊,躺牀上開始想有的沒的。但如果換個情況,晚上是一天的開始呢?有時候連續趕工太累,通宵熬夜完成項目,然後一覺睡到下午,起來直接喫晚飯。在這種情況下,你猜我晚上會幹啥?會多愁善感、情感迸發嗎?纔不會!電腦打開,遊戲走起,電影下著!要玩的那麼多,誰有時間多愁善感啊。


生理因素

白天大腦的血清素比較多,促進思考,夜晚大腦的褪黑激素比較多,促進休息。

心理因素

白天大腦忙著運作,晚上纔有空整理思維。

社會因素

白天與人打交道比較多,夜晚才比較多靜下來的時間。


夜晚似乎像是緊繃了一天後的放鬆,甚至放縱。躺在牀上,睡不著的時候,那個思緒放飛……那個縱橫開闔……

可是第二天上班後,似乎社會的重新蘇醒,一切規條重新動起來,自己便自然地進入慣性流程中,夜晚的放飛真的成了一場夢一般,煙消雲散……不過並不妨礙某個晚上又重新上演……

我想原因在於,我們的智識主要在白天運作,具有巨大的慣性和理智認同力。換個角度,如果我們不上班,就自我生活,隨心而過,就很容易做出各種類似夜晚突發奇想式的改變。因為上班就是一種被社會化的加強過程,身處規則中,一日日不斷強化。而適當脫離社會,脫離地越久越遠,發生改變就越容易,似乎自己隨時就可以做主。

那時候,夜晚的「胡思亂想」真的可以改變生活。而且不止夜晚,任何時候,想變就變。


是因為白天學習和工作壓抑了情感,到夜間有了空閑纔好迸發。


晚上太累了,沒辦法思考了,但從個人方面近凌晨方面思維會很活躍,具體的還要看個人。


成熟個體都有自我保護

晚上夜深人靜,一個人躺牀上,自我感覺到愜意安全,自我保護降低,整個思維意識系統將更主觀唯心,可以更好的和自己對話,改變我們的自己的認知

自我會思考今天一些印象深刻或者違背自我認知的事件,反思自我,改變自我


念波的起落頻率起落幅度差異。一般而言,白天,眼耳鼻舌身意,忙活的緊。


一旦理性力量用光,白天人會陷入疲憊,晚上則會感性爆發,

相反,白天會思維加速,晚上會失眠。


白天事兒多。晚上寧靜點,想的多點。


白天社會人,晚上自然人。白天緊箍咒,晚上大悲咒。白天和你好好算賬,晚上和你慢慢算賬。白天找奶嘴,晚上找枕頭。白天志堅,晚上腦殘。白天機器人,晚上藝術家。白天像澱粉實在,晚上像奶粉柔滑。白天擴張外放,晚上收斂凝藏。白天和陌生人虛情假意地歡樂,晚上和親近人真情實意地吵架。白天想到了晚上好好放鬆一下,晚上想到了白天一定要改變自我,等到白天想算了吧,過一天算一天,晚上又想不能就這麼算了,過一天算一天算怎麼回事。白天想漲工資的事,晚上想發工資的事。白天想戀愛,晚上想回家。白天想回家,晚上想戀愛。白天白忙,夜晚夜宵,也算安慰。不經意間白天晚上都過了,加起來感覺沒一天,也不知道時間都去哪了。

這種差異是為了適應生存需要機制。白天為獲得資源處於收集信息防禦作戰狀態,多理性謀劃。夜晚等滿載而歸自然舒緩放鬆分享勞動成果交流心得,多感性。自古都是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存模式,沿襲至今。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白天理性可能佔據的更多思考的都是工作等等方面,到了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考慮的就是自己感受等等所以感性思維佔據更多


正常的生理變化


推薦閱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