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不成立

首先,《三国志》不是晋朝官方编纂的

其次,晋代有人修东汉史

所以,根本不存在「晋朝不修东汉史,反而先修三国史」的问题。

实际上东汉史在东汉初期就开始编纂了,最初开始编纂的就是《汉书》作者班固。

固又撰功臣、平林、新市、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奏之。(《后汉书·班彪传》)

班固只记载了光武帝时期的史事,此后东汉朝廷又屡次续修,直到灵帝时,杨彪、蔡邕、卢植等仍在续作该书,因此其所载史事扩展至汉灵帝时期。该书初名《汉纪》,因东汉在南宫东观设馆修·史,故该书被称为《东观汉记》或《东观记》。

不过该书在董卓乱政时就开始散佚了,虽有杨彪等人进行整理,但至魏晋时已经残缺不全。不过该书因为是东汉官方编订的史书,收录了大量第一手史料,故历史地位极为重要,与《史记》、《汉书》并称为「三史」。后世修治东汉史也大多参考该书,故《文心雕龙·史传篇》有「后汉纪传,发源东观」的说法。

此后,魏晋两朝虽然没有官方编纂后汉史,但私家修史颇多,比较知名的有:

三国吴·谢承《后汉书》143卷

三国吴·薛莹《后汉纪》100卷(薛莹卒于晋灭吴后的282年,所以通常记为晋人)

魏·张璠《后汉纪》30卷

西晋·华峤《汉后书》97卷

西晋·司马彪《续汉书》83卷

晋·张莹《后汉南记》55卷

东晋·谢沈《后汉书》122卷

东晋·袁宏《后汉纪》30卷

东晋·袁山松《后汉书》100卷

其中,影响比较大的有司马彪、华峤和袁宏。

泰始中,秘书丞司马彪始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元兴武,终于孝献,录世十二,编年二百,通综上下,旁引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又散骑常侍华峤删定《东观记》为《汉后书》,帝纪十二、皇后纪二、典十、列传七十、谱三,总九十七篇。其十典竟不成而卒。自斯已往,作者相继,为编年者四族,创纪传者五家,推其所长,华氏居最。而遭晋室东徙,三惟一存。

至宋宣城太守范晔,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作《后汉书》,凡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合为百篇。会晔以罪被收,其十志亦未成而死。先是,晋东阳太守袁宏抄撮《汉氏后书》,依荀悦体,著《后汉纪》三十篇。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史通·外篇 古今正史》)

而范晔的《汉后书》实际上就是在这些前人作品的基础上完成。

左迁晔宣城太守。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宋书·范晔传》)

只不过范晔《后汉书》十分优秀,超越了其他前人作品,故其他作品逐渐散佚,而范晔《后汉书》则流传下来,并且取代《东观汉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并称「前四史」。

另外,袁宏的《后汉纪》也流传了下来,但该书为编年体,所以没有入选「二十四史」,导致知道的人不多。另外,范晔因卷入谋反被诛,《后汉书》的志没能完成,于是后人将司马彪《续汉书》的8志30卷补入,所以虽然《续汉书》散佚,但志却得以保全。


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我想大概是因为提问者认为《三国志》的作者是晋朝陈寿,而《后汉书》是南朝宋范晔,才有此一问。

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首先,二十四史不都是国家修史,现在看到的二十四史之前四史都是私人著史。私人修史是只要已经发生的,作者可以熟悉那朝修那朝,想修那朝就修那朝的,不必要求一定要把历史补充完整。其次,现存二十四史并不是各朝各代所修的所有史书,只是从其中保留下来的史书中远择出二十四本作为官方认定版本。除这二十四本外还有一大部分史书因战乱什么的遗失了,或者因为史料价值低,写作水准差,没有影响力,慢慢的也从历史中消失了。

范晔的《后汉书》就是因为在他之前的人写的后汉史书因这样或那样的原因而没有流传下来。从记载来看,为东汉这段时期著史有蔡邕卢植等人的《东观汉记》,三国吴谢承、晋薛莹、华峤、谢沈、袁山松的五家《后汉书》,晋司马彪的《续汉书》、张莹的《后汉南记》等至少八九部史书。在诸家东汉史著作中,范晔的《后汉书》是集诸家之大成,加之屡有人注音释义,遂大行于世,其他东汉史书则逐渐浸微,以致无人再问津了。

同样,生活在魏晋时期的陈寿(233—297),看到当时修著东汉史的人比较多,自己又经历过三国时期,选择离自己时间近,自己又熟悉,而且还著这段时期历史人少,对他来说修三国史自然而然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唐代以前的史书,一般是私家修著,公众评判,官家认证,朝野都觉得质量过关,就列入正史。朝廷不会出面组织直接编写史书。

经史子集,朝廷最关心的是经部,儒家正经会不厌其烦的一遍遍的修订,经学是显学、官学,对经文,朝廷会组织校对、编订、刻石、教学。

史学并没有后来那么受重视,虽然史官也很重要,但史官的主要职责不只是记录历史,研究天文历法,保存图籍什么的才是史官的主业,史学只是工作的一部分。比如司马迁他们家其实是专门研究天道的,他的主要贡献是组织天文学家为汉朝编订了太初历,写史记纯粹是个人爱好。

所以晋朝民间想修什么史就修什么,朝廷管不著。


司马彪:你们看到的绿皮《后汉书》的志三十卷,是从我的《续汉书》搬过来的。

不就是后世散佚么至于这么埋汰我大晋么。


最简单的原因应该是在晋朝的时候,还没有大规模官修前代断代史的习惯。

之前的史记和汉书都是私人修史书。而陈寿的三国志虽然被晋朝大臣夸奖了,但也是他私人修的,并不是官方工程。

东汉王朝自己的东观汉记算是官修史书,但这个是当代史。

至于私修史书,那三国和晋朝时期也都有关于东汉的史书啊,例如吴国谢承的后汉书、薛莹的后汉记、以及晋朝司马彪的续汉书、习凿齿的汉晋春秋等。

至于官修前代断代史,这个应该是从南朝齐,沈约奉诏修宋书开始的吧。而成为惯例则是唐朝的时候。


问题不成立。

东晋史学家、文学家习凿齿编撰的54卷《汉晋春秋》,记述史事起自东汉光武帝、止于西晋愍帝281年间,具有卓越的史料价值。

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将陈寿的《三国志》与习凿齿之《汉晋春秋》作对比,直斥前者对司马懿父子屡战屡败、公然篡位弑主等丑行多所回护,而将忠实记录这一切的《汉晋春秋》奉为「直书」典范:

「然则历考前史,征诸直词,虽古人糟粕,真伪相乱,而披沙拣金,有时获宝。案金行(晋)在历,史氏尤多。当宣、景开基之始,曹、马构纷之际,或列营渭曲,见屈武侯,或发仗云台,取伤成济。陈寿、王隐咸杜口而无言,陆机、虞预各栖毫而靡述。至习凿齿乃申以死葛走达之说,抽戈犯跸之言,历代厚诬,一朝始雪。」《史通·直书》


楼主描述有误。

1.前四史都是私修(《汉书》勉强算半官方。)

陈寿《三国志》属私修,寿病卒后,晋廷才派人去家里抄写。华阳国志:」吴平后,寿乃鸠合三国史,著魏、吴、蜀三书六十五篇,号《三国志》。「晋书.陈寿传:「臣等案: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 」2.范晔《后汉书》之前已有后汉史书流传。《后汉书》当然也是私修,范书之前已有不少史书。范书流行后这些书就逐渐失传了。(」自然淘汰「也是古书亡佚一大原因。) 像袁宏《后汉纪》、《东观汉记》、司马彪《续汉书》(今本范书志正是取此书合刻。)、华峤《(后)汉书》谢沈《后汉书》、张莹《后汉南记》等等。(可参看《隋书.经籍志》)宋书.范晔传:」(范晔)不得志,乃删众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3.为前代修史的惯例应是较晚才形成的。

自《史记》后,官方对史书关注度逐渐攀升,到了东汉初班固因修史入狱。之后,汉帝又命人修史,而这时更关注国史即当代史且多是众人合著。之后的修史还与维护正统有一定关系。

班固刘珍等人《东观汉记》、韦曜等《吴书》、王沈等人《魏书》都是当代史。 晋书.王沈传:「正元中(魏曹髦时期),迁散骑常侍、侍中,典著作。与荀𫖮、阮籍共撰《魏书》,多为时讳,未若陈寿之实录也。」 4.荐书楼主如果想了解这方面的内容,可以看看史料学相关著作。陈高华_陈智超《中国古代史史料学》书中史料部分,会对史书背景作介绍。也可以看史学史方面的这样对我国修史传统有一个认识。 金毓黻 《中国史学史》、牛润珍《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史官制度)

第一,东汉史早已有了《东观汉记》,在三国时代所称的「三史」便是《史记》、《汉书》与《东观汉记》这书孙十万时代都有。《东观汉记》是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官修史。

江表传曰:初,权谓蒙及蒋钦曰:"卿今并当涂掌事,宜学问以自开益。"蒙曰:"在军中常苦多务,恐不容复读书。"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令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少时历诗、书、礼记、左传、国语,惟不读易。至统事以来,省三史、诸家兵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如卿二人,意性朗悟,学必得之,宁当不为乎?宜急读孙子、六韬、左传、国语及三史。孔子言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自谓老而好学。卿何独不自勉勖邪?"——卷五十四 吴书九 周瑜鲁肃吕蒙传第九

除了官修的《汉记》外,在八家后汉书里,除了谢承、薛莹是吴人外,另外几人全是晋人,只不过这些书后来失传了,纪传体只有范晔的《后汉书》留了下来。

第二,陈寿的《三国志》是私家史,在其故去后才被朝廷抄录,和史记一样,全是私家史转正

元康七年,病卒,时年六十五。梁州大中正、尚书郎范𫖳等上表曰:「昔汉武帝诏曰:『司马相如病甚,可遣悉取其书。』使者得其遗书,言封禅事,天子异焉。臣等案:故治书侍御史陈寿作三国志,辞多劝诫,明乎得失,有益风化,虽文艳不若相如,而质直过之,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洛阳令,就家写其书。寿又撰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余文章传于世。


我记得班固好像修过东汉史了,然后班固死后,还有人接著出续集,一点点往下编修,搞了一百多年,虽然断断续续但因为是官方出品,品质还是有保障的,后来慢慢散落了,晋当时应该还是以班固修的这本为准。


看了你们所有人的回答, 居然没有提东观汉记的...

我寻思哪儿有那么多理由, 不就是后来后汉书代替了原来东观汉记的地位罢了

因为晋初所说的三大史, 就是史记, 汉书, 东观汉记,而东观汉记写的就是东汉史

后来唐朝以后, 东观汉记的地位被南朝刘宋的后汉书给代替了

在唐以前, 东观汉记的地位和其他正史一样

另外史记, 汉书, 东观汉记, 三国志都不是官修, 后汉书是刘宋官修。


推荐阅读:
相关文章